“给我一张票!给我一张!”小小的门前,挤满了人,更多的,是导游。
叹了口气,排在最后,默默地买了票。呵,才两块钱啊。两块钱,声嘶力竭的人们,在那段历史前,是那么滑稽可笑。摇摇头,毫不理会那些东张西望的人,径自走进景山,走进那段历史。
那段历史,本应是严肃的,庄重的,悲哀的。但这一切,都淡化在人们的叫喊中,小孩的哭闹中,导游理所当然的讲解中,小贩的叫卖声中。有风吹过。叹息着踏上一条阡陌小路,无人。只有树叶的沙沙声,鸟儿零落的叫声。深吸一口气:这,才能让人静心回味那段历史,那个人。寻一块石阶,席地而坐,闭了眼,静静地想:无力回天,死守气节,煤山自挂。呵,由检呐,你真是固执,固执地发傻。可是,正因为你的固执大明的江山才永远在我们华夏儿女的心中啊。眼前仿佛出现:年轻的帝王,看着越来越小的疆土,蹙眉,随即垂下头,无力地叹息;听着边关的告急,怒火翻腾,又无力地跌在椅子上;查点着国库已经见底的银两,彷徨,无助;怒视着官员们不思中兴大明,一派唯唯诺诺,只是说无钱,无钱,心中的悲凉;俯身在祖宗的牌位前,一下,一下,机械地叩首,泪流满面,只是希望能有些办法……由检啊,你即位时,只是刚及冠的少年啊!而祖宗却把如此沉重的担子,千疮百孔的江山,尽数压在你的肩上,让你扛起后市那不明就里的人的唾骂。十七岁。现在十七岁的孩子在干什么?在学校安逸地学习,吃穿不愁,更不用担心亡国灭种之运。
站起,拍拍衣服,继续向前走。小径曲曲折折。我根本没有在意通向何方,只是,走自己的路,想着,想着。不知不觉,已经来到山顶。山顶是一座庙,不大,但庄严。然而现在,庙里挤满了游客,在吃饭,甚至铺上自带的单子躺下。我楞了一下,穿过拥挤的人群,来到了最边上。凭栏远望,恢弘的故宫一览无余。现在看来 ,这景致的确赏心悦目。然,想象一下:李自成的军队打着旗帜,长驱直入;他,看着自己的子民四处奔逃,是怎样的感觉?心痛,悲凉,愤怒,自责,力不从心……一切,一切。
又挤下山顶,来到了那令人揪心的地方:两块石碑,上书“明思宗殉国处。”一棵槐树,花,开得正盛。那一树的白,仿佛是戴孝的女子,无声地哭泣。
碑前拥着一群人,中间是导游:“崇祯皇帝是个昏君,在位十七年换过五十多个丞相,有眼无珠,昏庸无道。还好清朝的皇帝英明神武,救黎民百姓与水火之中……”听到这段话的一刹那,我出乎意料地没有愤怒,也没有去和那个还在侃侃而谈,而游客正崇拜地看着他的导游争辩。因为,我突然明白:争辩时没有用的。他不可能改变自己的思想。而周围的人,你说,他们是信一个看起来“学识渊博”的导游,还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况且,那个导游连丞相和首辅都分不清,也不屑与之争论。没有理他们,静静地看着那块碑,仿佛,他,在向我宽厚地笑:我不怪他们,他们不明白。我释然了。心如止水,出奇地平静。他,日夜抵事,夙夕焦劳,到头来,是一世骂名。然而,他不在乎。努力过,便足够了。我,尽力了。
我豁然开朗:这,是你无法改变的结局,你已经对得起所有人了,该歇歇了。在那个世界,你不会那么累了,也不会再哭了罢。至于后市的评价,又有什么重要的呢?不会再有人打扰你,安心地睡吧。三尺黄土,可埋你一世骂名。
叹了口气,排在最后,默默地买了票。呵,才两块钱啊。两块钱,声嘶力竭的人们,在那段历史前,是那么滑稽可笑。摇摇头,毫不理会那些东张西望的人,径自走进景山,走进那段历史。
那段历史,本应是严肃的,庄重的,悲哀的。但这一切,都淡化在人们的叫喊中,小孩的哭闹中,导游理所当然的讲解中,小贩的叫卖声中。有风吹过。叹息着踏上一条阡陌小路,无人。只有树叶的沙沙声,鸟儿零落的叫声。深吸一口气:这,才能让人静心回味那段历史,那个人。寻一块石阶,席地而坐,闭了眼,静静地想:无力回天,死守气节,煤山自挂。呵,由检呐,你真是固执,固执地发傻。可是,正因为你的固执大明的江山才永远在我们华夏儿女的心中啊。眼前仿佛出现:年轻的帝王,看着越来越小的疆土,蹙眉,随即垂下头,无力地叹息;听着边关的告急,怒火翻腾,又无力地跌在椅子上;查点着国库已经见底的银两,彷徨,无助;怒视着官员们不思中兴大明,一派唯唯诺诺,只是说无钱,无钱,心中的悲凉;俯身在祖宗的牌位前,一下,一下,机械地叩首,泪流满面,只是希望能有些办法……由检啊,你即位时,只是刚及冠的少年啊!而祖宗却把如此沉重的担子,千疮百孔的江山,尽数压在你的肩上,让你扛起后市那不明就里的人的唾骂。十七岁。现在十七岁的孩子在干什么?在学校安逸地学习,吃穿不愁,更不用担心亡国灭种之运。
站起,拍拍衣服,继续向前走。小径曲曲折折。我根本没有在意通向何方,只是,走自己的路,想着,想着。不知不觉,已经来到山顶。山顶是一座庙,不大,但庄严。然而现在,庙里挤满了游客,在吃饭,甚至铺上自带的单子躺下。我楞了一下,穿过拥挤的人群,来到了最边上。凭栏远望,恢弘的故宫一览无余。现在看来 ,这景致的确赏心悦目。然,想象一下:李自成的军队打着旗帜,长驱直入;他,看着自己的子民四处奔逃,是怎样的感觉?心痛,悲凉,愤怒,自责,力不从心……一切,一切。
又挤下山顶,来到了那令人揪心的地方:两块石碑,上书“明思宗殉国处。”一棵槐树,花,开得正盛。那一树的白,仿佛是戴孝的女子,无声地哭泣。
碑前拥着一群人,中间是导游:“崇祯皇帝是个昏君,在位十七年换过五十多个丞相,有眼无珠,昏庸无道。还好清朝的皇帝英明神武,救黎民百姓与水火之中……”听到这段话的一刹那,我出乎意料地没有愤怒,也没有去和那个还在侃侃而谈,而游客正崇拜地看着他的导游争辩。因为,我突然明白:争辩时没有用的。他不可能改变自己的思想。而周围的人,你说,他们是信一个看起来“学识渊博”的导游,还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况且,那个导游连丞相和首辅都分不清,也不屑与之争论。没有理他们,静静地看着那块碑,仿佛,他,在向我宽厚地笑:我不怪他们,他们不明白。我释然了。心如止水,出奇地平静。他,日夜抵事,夙夕焦劳,到头来,是一世骂名。然而,他不在乎。努力过,便足够了。我,尽力了。
我豁然开朗:这,是你无法改变的结局,你已经对得起所有人了,该歇歇了。在那个世界,你不会那么累了,也不会再哭了罢。至于后市的评价,又有什么重要的呢?不会再有人打扰你,安心地睡吧。三尺黄土,可埋你一世骂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