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p吧 关注:9,505贴子:99,273
  • 3回复贴,共1

试着分析“野犬病栋”与“馁哥”事件的本质及推动力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天开工干活了,今天再突发个恶疾。我行文枯燥,知识少,大家随意吐槽、指点。
首先我们假设一个场景进行讨论,讨论基于以下假设:我不能知道别人的想法,所以当别人展现出一些准备攻击的行为时,我可以判定他有攻击意图,判定他主观上想攻击我。
设定一个杀手和我,基于杀手视角做出如下讨论:
A:杀手本人主观上想攻击,客观上攻击到了:被害人当然可以自卫,再不自卫他就死个锤子的了
B:杀手本人主观上想攻击,客观上未攻击到:可以自卫,非要被砍一刀才能自卫?太呆了。
C:杀手本人主观上不想攻击,客观上攻击到了:这是自卫?这是报复!
D:杀手本人主观上不想攻击,客观上未攻击到:他居然主动攻击我?
基于被害人视角做如下讨论:
E:杀手进行攻击准备→杀手对我有攻击意图(不论是否已被攻击):要自卫
F:杀手未进行攻击准备→杀手对我没有攻击意图,且我未被攻击:不自卫
G:杀手未进行攻击准备→杀手对我没有攻击意图,但我未被攻击:可报复
可以看到,被害人只能判断自己是否“要自卫”,这种判断是根据杀手的行为做出推测的结果。而只有杀手本人才能直接判定我是否真的“在自卫”,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要攻击”。
对比AC可知:客观上是否被攻击,并不能决定我是否是“在自卫”。但至少客观上被攻击到了,我就具有了“反击”的正当性,不管这种“反击”是“在自卫”还是“在报复”。而我是否“要自卫”,完全取决于我判断对方是否展现出了攻击意图。由于这种判断完全是由我的主观做出的,所以当然可以有一定的随意性。物理攻击至少是实打实的刀枪剑戟。而语言、精神攻击,就具有了更大的随意性(可以出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种情况:主观上不想攻击,主观上不认为被害人受到攻击,客观上居然攻击到了)。因此,钝感的人对攻击意图识别不足,敏感的人对攻击意图识别过度,这造成了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IP属地:北京1楼2024-10-06 21:05回复
    事件分析:
    根据B站用户“野犬病栋”的自述“我又没评价别人睡觉怎么样”,所以其主观上并没有攻击意图。那客观上“馁哥”,是否被攻击到了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决定了其是“在报复”还是“在主动攻击”。
    人总是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外部施加刺激→感受到“疼痛、愤怒、屈辱”等体验→意识到被攻击→自卫反击。
    那么首先,人的主观感受一定是真实的,即使是幻痛,那对于本人也是对痛的真实体验,只是缺少了外部刺激。但是在这里,这显然不是一种“幻痛”,“馁哥”是接受到了“野犬病栋”的言语刺激后,产生某些感受,才做出反击的。言语刺激、感受、反击几个要素都存在,我们应该认为,那些造成了“馁哥”负面感受的“言语刺激”,是一种客观的攻击到“馁哥”的攻击武器,只是这种武器对“馁哥”特攻。


    IP属地:北京2楼2024-10-06 21:07
    回复
      事件还原:
      这件事属于C+E情况。“野犬病栋”主观上不想攻击,且认为没有攻击到,客观上攻击到了。“馁哥”错判了对方的攻击意图,判断“要自卫”,并进行自卫,实质上是“在报复”。之后“馁哥”对“报复”进行了升级(“野犬病栋”针对的是睡觉这件事,“馁哥”没有对等报复“睡觉”这件事,而是升级到了“人”)。最终“报复”循环,发展为互喷、不欢而散。
      事情发展的推动力(两个误判):
      语言的先天问题:语言不同于拳头这种物理攻击,拳头客观上攻击到了,那么攻击者有触感反馈,有流血的视觉反馈等,被攻击者有痛感,都可以确认该攻击。但是语言可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攻击者没有反馈,这造成了“野犬病栋”错判了事件性质,错判C为D。
      “要自卫”和“在自卫”的问题:也就是“他心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的感受是先天不能通达的。只有“野犬病栋”自己知道自己有没有攻击意图,且判断“语言”的攻击意图具有更大的模糊性。这促使了“馁哥”错判了要采取的行动,错判G为E。


      IP属地:北京4楼2024-10-06 21:10
      回复
        G写错了,应是“G:杀手未进行攻击准备→杀手对我没有攻击意图,但我被攻击:可报复”


        IP属地:北京5楼2024-10-06 21: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