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吧 关注:289,832贴子:6,651,275

【强度讨论】关于几个顶尖风王的强度疑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明确一个事实:台风的风速是其转速和移速的叠加,如果某台风的形态完好、危险半圆处在海上没有陆地干扰,那么台风的“风力”应该等于其转速和移速的标量和;且转速由硬件决定,硬件只影响转速不影响移速
此外,查阅资料发现几个顶尖风王主巅峰时的移速如下:
1331 海燕25节
1602尼伯特20节
1616莫兰蒂 13节
1920海贝思9节
2022天鹅(1)9节
2022天鹅(2)16节
我们不难发现:按照我上述所说,假设各台风硬件(转速)相同,若以莫兰蒂作为标杆,那么
1.海燕风速高+12节
2.尼伯特风速高+7节
3.海贝思、天鹅(1)风速低4节
4.天鹅(2)风速高+3节
但是鉴于海燕的CDO明显略好于莫兰蒂、且中大眼逆天171K底层,其转速应该是高于莫兰蒂的,由此可以推出海燕风速可能比莫兰蒂高15节左右;尼伯特作为第一硬件,转速也可能高于莫兰蒂(如果认为28+眼温和155K环全是针眼功劳那就认为相等),那么尼伯特风速比莫兰蒂高5~10节...
因此,如果认为莫兰蒂175,那么海燕190、尼伯特180~185;如果认为莫兰蒂175~180,那么海燕>190,尼伯特稳185;如果以海燕185为标杆,那么莫兰蒂只有170、尼伯特175~180
注意到:我推出的这个结果有些离谱了,且显然有很大的风速膨胀的嫌疑,稳妥起见我觉得还是保守一点好;但另一方面只有极度保守的刻意认为海燕硬件略差于莫兰蒂,才能得到当前风评的10节差距
那么海燕的185节公认风评是否低了?
或者是不是其他台风被我们评的太高了?
强度是否应该缩水或膨胀?


IP属地:江苏1楼2024-10-07 20:40回复
    海燕200


    IP属地:海南2楼2024-10-07 22:08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海燕评到190也可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0-07 22:52
      收起回复
        @1401玲玲 小吧怎么看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10-07 22:53
        回复
          主要不是因为莫兰蒂有实测吗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0-07 23:16
          回复
            海燕强度的下一次膨胀应该在下一个有实测帕特里夏出现的时候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0-07 23:49
            收起回复
              现有结果已经是考虑了这些因素的结果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0-07 23:50
              回复
                莫兰蒂175-180,尼伯特185,海燕190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0-08 08:0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你的移速是不是有点不对,尼伯特巅峰哪有20kt,海燕也没有25kt吧,高了两三kt的样子)
                  其次,半圆加成不只是矢量叠加,还有一个因素是危险半圆一侧也是高压侧,气压梯度会更大。
                  另外半圆叠加的前提条件是去掉半圆后系统对称,这种系统很少,大概只有帕这种基本上特别正压的全流出环境可以(那种环境也不可避免地走得慢),很多系统自己不对称(受到风切、流出、雨带等的影响),像Beryl他可以强侧叠一起,Saola可以危险半圆被切掉,区别是挺大的。
                  总之这个加成没这么简单。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0-08 08:38
                  收起回复
                    很显然直接叠加是不可靠的


                    IP属地:中国香港10楼2024-10-08 18:37
                    收起回复
                      其实莫给170也不是不行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1-15 22:47
                      回复
                        我觉得理论是没问题的,移速叠加是一定客观存在的,但是简单加法显然不合理,需要更多实测数据去拟合公式,并且肯定是非线性的。
                        但西太实测有生之年,或许解决了地缘zz纠纷以后可以和湾湾地区合作搞个无人机测一下巴士附近的风?总之目前不可能。
                        思路我支持,但数据不能这么算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4-11-16 02:14
                        回复
                          不是,我记得之前仙人球曾经科普过德法强度和实际强度根本不是一个东西吗?什么时候风吧里开始把移速叠正加到德法定强上面去了?移速叠加它只能叠加在实际强度上造成气旋风速分布的不均,既然你是利用德法或者什么分析法用形态逆推一个可能的实际强度,而这个实际强度已经受到了移速叠正,你还要在形态定强上再叠一次,不就陷入左脚踩右脚循环论证高估了吗?今年北大绿柱石就是典型例子,移速叠正只是让它出现了半边c5,半边中级c4的不对称风速,但是,本身没有说我t7.0德法但是叠正给你叠出顶超这种情况。所以,用移速来比较形态相似的风暴到底孰强孰弱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也没有什么实测资料证明移速是否会让气旋变得“比看上去强”


                          IP属地:江苏13楼2024-11-16 06:00
                          收起回复
                            说白了,底层逻辑就是强度——》形态,一切定强是在这个基础上的逆推导,而移速就目前认知来讲能够影响形态,但是你问它和强度有没有联系,我只能说从这个底层逻辑上来说:强度——》形态《—?—移速
                            细品


                            IP属地:江苏14楼2024-11-16 06:0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最后提一下,所有的反常现象都是值得思考的,看看各种分析法里面的指标:IR,VIS,底层,水汽,维持等等,但是里面却突然冒出来移速这么个与众不同的玩意来,其他指标都是tc自己能决定的硬件,你移速是啥?tc能决定自己移速多高?


                              IP属地:江苏16楼2024-11-16 06: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