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随重组的西南铁路工程局建立,66年改铁二局遵义铁中,78年改铁五局遵义铁中。
遵义西南铁中67级72届小学毕业的住校生罗忠故地重游篇,访校访到当时的兼生活老师陈光仪老师。
老五局人马,64年支援三线建设,东北局五处迁贵州遵义,编为西南局七处,66年改名二局七处,73年迁河北邯郸,编铁三局六处,78年邯郸铁中建校。许多小铁读过遵义铁中。
我是67年在遵义铁中上的小学一年级,铁中不大,小学五个年级,十个班,初中两个年级,那时没初三,初中也就四个班,学校没有高中,全校的学生也就500来人,学生们的情况分三种:
一种,家在遵义,每天放学就回家,我们称之为“通校生”;
二种,家在铁路延线的各小站,步行回家是不可能,放学后就住在学校,周六坐火车回家,周天再返回,这叫“通勤生”;
第三,家离学校很远,坐火车几小时也到不了,周天,节假日都不能回家,一个学期只回家一次,叫“住校生”;
我是住校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住校生,上到五年级,都住校,假期回家住一个月,再回学校住,若要按住校的时间论,学校就是我的家。
学校里“通校生”最多,“通勤生”次之,“住校生”最少,我们班的住校生只有5人,我们是小众群体,天天的又没有父母在跟前管着,一个个从不讲学习,只一味地比赛淘气,淘气是个文明词,搁现在就是问题学生,是坏孩子,学校里通校生、通勤生都不太和我们玩。
通校生和通勤生很稳定,由于家庭住址基本不变,学生很少转学,住校生则不然,他们的父母都是铁路工程局的,住所随工程局的流动而搬迁,搬到有学校的地方时,住校生就会转学到父母身边。顺带说一句,那年代转学很简单,不像现在学籍控制这么严,北京上海我不知道,但由小地方转省城上学没有户口限制,转省会城市没问题,外省也可以。
上了5年学,住了5年校,72年小学毕业,上初中时转去了贵阳,自此离开了铁中,离开了遵义,今天回首一看,这一走居然就是50年。
先说为啥在中学里上小学,小学能在中学里上吗?
是的!那个时候遵义铁中是个带帽中学,意思就是在“完小”的基础上附带初中,没有高中部分,学校名称由“遵义铁小”升格为“遵义铁中”,所以我是在中学上完小学的。
铁中原来是“第二铁路工程局子弟学校”,那时候铁路工程局是专建新线铁路的,由于新线多规在山区,职工的工作地点多没有学校,子弟学校是专门为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问题而设,学校也隶属铁路工程局管理,不归地方。
原来的遵义铁中现在叫“遵义十二中”了。77年铁二局缩编,拆分成铁二局和电化局,遵义铁中也因二局缩小编制,划拨给了铁五局管辖,学校的主管部门变了,名字却没变,还叫“遵义铁中”。89年铁路推动“企业社会功能”交地方,遵义铁中的管理权交给了遵义市,更名为“遵义十二中”,从此遵义铁中消失了。
我在遵义铁中上了五年学,学了什么东西记不得了,教我的老师也记不得了,能记住的仅有生活老师。
生活老师是负责住校生生活起居的,尤其是1、2年级的吃喝拉撒睡,所以我的印象比较深刻。
记得:
有一次尿床了,被褥全湿,心里知道这是丢人的事,早晨就不敢起床,心思把被褥捂干,生活老师多有经验呀,“尿床啦”,我摇头,老师一把掀开被子,拿来衣服给我穿上,湿被褥在我上课时,生活老师给洗了。
一二年级没有长虱子,衣服都是老师洗,一周换一次,卫生有保障,到三级,生活全部自理,生活老师只管生病的学生。自从没人管我,衣服能不洗就不洗,后来就长了虱子,长虱子也是丢人的事,不能告诉别人,有一天生活老师说:“把衣服换了,被子拆了,拿到锅炉房去烫”,我说“为啥”,老师说“虱子都长头发上了,不痒吗,烫衣服前先去把头发剪掉”。从那时我就知道;长时间不换衣服,不讲卫生,是要长虱子的,而消灭虱子必须要用开水烫。
......
......
五十年后,终于退休有时间了,于是专程千里飞来,看看教我长大的学校。
来到学校门前,门头上书“遵义十二中”,心里虽有些异样,却还是急急向里张望我心中的“铁中”。远近、左右,操场、校舍,竟没一丝旧梦里的铁中。东边的学生宿舍没有了,建成了教学楼,南边的木工房和教室没有了,竖起五层高的综合楼,西边教职工住所也没有了,现在是办公楼,北面原来校长办公室,更没有了,现在是“十二中”的学生食堂。
原来从校区东北角下大坡,坡有大礼堂,礼堂对面才是食堂,礼堂和食堂间我记得还有雨棚。现在,大坡没有了,因为沟被填平盖一栋几十层高的商住楼,......。
我的遵义铁中已不复存在,眼前的学校是现在孩子们的学校,是“遵义十二中”,与我无关了,然而我的记忆却没有因为学校建筑的改变而改变,我心中的铁中依然存在,一闭目,它就在我的眼前:
同学罗卫,因我俩一个姓,所以时时记得,同学王静,是房校长的女儿,记得校长便记住了她,我们是一个班的,从一年级上到五年级。
刁球,不是骂人的话,他也是我的同学,因名字起的刁钻,好记,所以现在还记得,他也是我们班的,后来他转学了。
上课学的什么文化课,不记得了,但每天早晨背的“老三篇”现在还流利着呢,游戏就记得更多了,夏天逃学去游泳,冬天合伙不起床,捡烟盒赢三角,打弹球,没有玻璃球,就用水泥做,还做弹弓打鸟,做陀螺,做鞭子,抽,很抽,做铁环,推,很推,......。
进学校看看?拿出身份证、工作证、退休证,保安不同意,说“拿什么证都不能进”。
打电话给学校办公室,人说“不接待”,回答的很坚决,问校长如何联系,“校长?我怎么知道在哪”?电话那头传来不悦之声。
我郁闷,我无奈。
老的学校找不到了,那老师能找到吗?教我的老师,最年轻的也有80多了吧,何寻。
忽然想起“退休教师活动站”,那里都是退休的老师,说不定会有收获。
问路,问路,再问路,终于在学校食堂墙外找到。
“老师好,我是......”。
“我们这些老师都八十年代以后来校的”。
“五十年前的事,老师都换了几茬,太久了。”
“哦,谢谢老师,我走啦”。
“你等一下,一会儿陈老师来,她是老人,也许知道”。
十分钟,陈老师走进退休办,腿脚利索,腰板硬了,谈吐清晰,问:
“你是住校生?”
“是”。
“67年进校,上一年级”。
“是”。
“你说你叫罗忠”?
“是,叫罗忠”。
“我记得有一个学生,叫罗卫,小小的眼睛,还有一个小低个的,眼睛大些叫罗忠,寒暑假我还送过他回成昆线的家呢”。
“我是罗忠”。
“罗忠很淘气的,他们班属他最淘,还脏脏的不讲卫生”。
“是我”。
85岁的陈老师,我入校时,她才25岁,师专毕业,教学一把好手,但成份高,所以既教课又做半个生活老师,管我们这些住校生的:起床、洗漱、吃饭、睡觉、零花钱,找妈妈,管理我们这些只6~7岁孩子的一切。
这样的老师就是我们心中的“学校妈妈”。
陈老师,陈光仪,我记住了。
“想进学校看一看”?
“想。”
“老砖老瓦都没有了,看,只是个念想,不过有念想,人活的才有意义”。
“我给学校说说,咱们进去看看,我也有些日子没进出看了,今天借你的光,也看看学校。”
“谢谢,谢谢陈老师”。说完这句话,我哭了。
遵义西南铁中67级72届小学毕业的住校生罗忠故地重游篇,访校访到当时的兼生活老师陈光仪老师。
老五局人马,64年支援三线建设,东北局五处迁贵州遵义,编为西南局七处,66年改名二局七处,73年迁河北邯郸,编铁三局六处,78年邯郸铁中建校。许多小铁读过遵义铁中。
我是67年在遵义铁中上的小学一年级,铁中不大,小学五个年级,十个班,初中两个年级,那时没初三,初中也就四个班,学校没有高中,全校的学生也就500来人,学生们的情况分三种:
一种,家在遵义,每天放学就回家,我们称之为“通校生”;
二种,家在铁路延线的各小站,步行回家是不可能,放学后就住在学校,周六坐火车回家,周天再返回,这叫“通勤生”;
第三,家离学校很远,坐火车几小时也到不了,周天,节假日都不能回家,一个学期只回家一次,叫“住校生”;
我是住校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住校生,上到五年级,都住校,假期回家住一个月,再回学校住,若要按住校的时间论,学校就是我的家。
学校里“通校生”最多,“通勤生”次之,“住校生”最少,我们班的住校生只有5人,我们是小众群体,天天的又没有父母在跟前管着,一个个从不讲学习,只一味地比赛淘气,淘气是个文明词,搁现在就是问题学生,是坏孩子,学校里通校生、通勤生都不太和我们玩。
通校生和通勤生很稳定,由于家庭住址基本不变,学生很少转学,住校生则不然,他们的父母都是铁路工程局的,住所随工程局的流动而搬迁,搬到有学校的地方时,住校生就会转学到父母身边。顺带说一句,那年代转学很简单,不像现在学籍控制这么严,北京上海我不知道,但由小地方转省城上学没有户口限制,转省会城市没问题,外省也可以。
上了5年学,住了5年校,72年小学毕业,上初中时转去了贵阳,自此离开了铁中,离开了遵义,今天回首一看,这一走居然就是50年。
先说为啥在中学里上小学,小学能在中学里上吗?
是的!那个时候遵义铁中是个带帽中学,意思就是在“完小”的基础上附带初中,没有高中部分,学校名称由“遵义铁小”升格为“遵义铁中”,所以我是在中学上完小学的。
铁中原来是“第二铁路工程局子弟学校”,那时候铁路工程局是专建新线铁路的,由于新线多规在山区,职工的工作地点多没有学校,子弟学校是专门为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问题而设,学校也隶属铁路工程局管理,不归地方。
原来的遵义铁中现在叫“遵义十二中”了。77年铁二局缩编,拆分成铁二局和电化局,遵义铁中也因二局缩小编制,划拨给了铁五局管辖,学校的主管部门变了,名字却没变,还叫“遵义铁中”。89年铁路推动“企业社会功能”交地方,遵义铁中的管理权交给了遵义市,更名为“遵义十二中”,从此遵义铁中消失了。
我在遵义铁中上了五年学,学了什么东西记不得了,教我的老师也记不得了,能记住的仅有生活老师。
生活老师是负责住校生生活起居的,尤其是1、2年级的吃喝拉撒睡,所以我的印象比较深刻。
记得:
有一次尿床了,被褥全湿,心里知道这是丢人的事,早晨就不敢起床,心思把被褥捂干,生活老师多有经验呀,“尿床啦”,我摇头,老师一把掀开被子,拿来衣服给我穿上,湿被褥在我上课时,生活老师给洗了。
一二年级没有长虱子,衣服都是老师洗,一周换一次,卫生有保障,到三级,生活全部自理,生活老师只管生病的学生。自从没人管我,衣服能不洗就不洗,后来就长了虱子,长虱子也是丢人的事,不能告诉别人,有一天生活老师说:“把衣服换了,被子拆了,拿到锅炉房去烫”,我说“为啥”,老师说“虱子都长头发上了,不痒吗,烫衣服前先去把头发剪掉”。从那时我就知道;长时间不换衣服,不讲卫生,是要长虱子的,而消灭虱子必须要用开水烫。
......
......
五十年后,终于退休有时间了,于是专程千里飞来,看看教我长大的学校。
来到学校门前,门头上书“遵义十二中”,心里虽有些异样,却还是急急向里张望我心中的“铁中”。远近、左右,操场、校舍,竟没一丝旧梦里的铁中。东边的学生宿舍没有了,建成了教学楼,南边的木工房和教室没有了,竖起五层高的综合楼,西边教职工住所也没有了,现在是办公楼,北面原来校长办公室,更没有了,现在是“十二中”的学生食堂。
原来从校区东北角下大坡,坡有大礼堂,礼堂对面才是食堂,礼堂和食堂间我记得还有雨棚。现在,大坡没有了,因为沟被填平盖一栋几十层高的商住楼,......。
我的遵义铁中已不复存在,眼前的学校是现在孩子们的学校,是“遵义十二中”,与我无关了,然而我的记忆却没有因为学校建筑的改变而改变,我心中的铁中依然存在,一闭目,它就在我的眼前:
同学罗卫,因我俩一个姓,所以时时记得,同学王静,是房校长的女儿,记得校长便记住了她,我们是一个班的,从一年级上到五年级。
刁球,不是骂人的话,他也是我的同学,因名字起的刁钻,好记,所以现在还记得,他也是我们班的,后来他转学了。
上课学的什么文化课,不记得了,但每天早晨背的“老三篇”现在还流利着呢,游戏就记得更多了,夏天逃学去游泳,冬天合伙不起床,捡烟盒赢三角,打弹球,没有玻璃球,就用水泥做,还做弹弓打鸟,做陀螺,做鞭子,抽,很抽,做铁环,推,很推,......。
进学校看看?拿出身份证、工作证、退休证,保安不同意,说“拿什么证都不能进”。
打电话给学校办公室,人说“不接待”,回答的很坚决,问校长如何联系,“校长?我怎么知道在哪”?电话那头传来不悦之声。
我郁闷,我无奈。
老的学校找不到了,那老师能找到吗?教我的老师,最年轻的也有80多了吧,何寻。
忽然想起“退休教师活动站”,那里都是退休的老师,说不定会有收获。
问路,问路,再问路,终于在学校食堂墙外找到。
“老师好,我是......”。
“我们这些老师都八十年代以后来校的”。
“五十年前的事,老师都换了几茬,太久了。”
“哦,谢谢老师,我走啦”。
“你等一下,一会儿陈老师来,她是老人,也许知道”。
十分钟,陈老师走进退休办,腿脚利索,腰板硬了,谈吐清晰,问:
“你是住校生?”
“是”。
“67年进校,上一年级”。
“是”。
“你说你叫罗忠”?
“是,叫罗忠”。
“我记得有一个学生,叫罗卫,小小的眼睛,还有一个小低个的,眼睛大些叫罗忠,寒暑假我还送过他回成昆线的家呢”。
“我是罗忠”。
“罗忠很淘气的,他们班属他最淘,还脏脏的不讲卫生”。
“是我”。
85岁的陈老师,我入校时,她才25岁,师专毕业,教学一把好手,但成份高,所以既教课又做半个生活老师,管我们这些住校生的:起床、洗漱、吃饭、睡觉、零花钱,找妈妈,管理我们这些只6~7岁孩子的一切。
这样的老师就是我们心中的“学校妈妈”。
陈老师,陈光仪,我记住了。
“想进学校看一看”?
“想。”
“老砖老瓦都没有了,看,只是个念想,不过有念想,人活的才有意义”。
“我给学校说说,咱们进去看看,我也有些日子没进出看了,今天借你的光,也看看学校。”
“谢谢,谢谢陈老师”。说完这句话,我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