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教育心理学学到了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突然就想起了少终的雨之歌剧情,想着用该理论来探讨一下雨之歌的剧情与这部作品为何能带来如此的震撼。
马斯洛曾经在人本主义理论中提出了人类的七种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求知与理解的需要 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种被马斯洛归类为“缺失性需要”,后三种则是“成长性需要”这七种需要之间有顺序性与阶段性,例如,人只有满足了吃饱穿暖的生理需要才会想着寻找安全的地方。同时,马斯洛还提出,正常情况下缺失性需要满足才会诞生出成长性的需要,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在这种例外情况下,人类即便未能满足缺失性需要也会追求成长性需要,典型的例子就比如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战士们,邱少云同志即便烈火烧身也不吭一声,冰雕连即便在雪地中冻得全身僵硬也要死守阵线。这些英雄们在未满足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这些缺失性需要的情况下依旧拥有自我实现的成长性需要。当然,还有其他例子,比如古代的贤人,即便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依旧努力追求知识。这种情况我个人将它们归类为人类高尚精神的证明。
回到少终,我个人认为,作者设置雨之歌的剧情简直就是点睛之笔,在这种末世的背景下,千户与尤莉二人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都无法满足,在缺少缺失性需要的基本情况下,二人却利用雨水的滴落自娱自乐的创造歌曲,追求美的需要,追求这种成长性的需要。我想作者是想通关这段剧情清楚的告诉了我们,千户和尤莉不仅是末世的自然法则中苟延残喘的两位少女,更是拥有着坚韧精神与高尚意志的,与只为满足基本生理需要而行动的动物相不同的,活生生的人类。雨水滴落的歌声就像是在这荒芜世界中,人类高尚精神的最后的颂歌。看似日常与温馨甚至有点幼稚的场景,在这种末世的背景下却有着一股悲凉与震撼之感扑面而来。当然,这也是作者表达本作主题的环环相扣中的一环,所谓的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个人们看。作者通过这些日常剧情的描写,塑造了一对拥有高尚精神与坚韧不拔意志的少女,又在最终话中将她们毁灭,并且告诉大家,在这种战争与末世的背景下,不会有奇迹的发生,由此,反战的主题达到巅峰,作品也足矣封神。#少女终末旅行#
马斯洛曾经在人本主义理论中提出了人类的七种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求知与理解的需要 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种被马斯洛归类为“缺失性需要”,后三种则是“成长性需要”这七种需要之间有顺序性与阶段性,例如,人只有满足了吃饱穿暖的生理需要才会想着寻找安全的地方。同时,马斯洛还提出,正常情况下缺失性需要满足才会诞生出成长性的需要,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在这种例外情况下,人类即便未能满足缺失性需要也会追求成长性需要,典型的例子就比如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战士们,邱少云同志即便烈火烧身也不吭一声,冰雕连即便在雪地中冻得全身僵硬也要死守阵线。这些英雄们在未满足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这些缺失性需要的情况下依旧拥有自我实现的成长性需要。当然,还有其他例子,比如古代的贤人,即便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依旧努力追求知识。这种情况我个人将它们归类为人类高尚精神的证明。
回到少终,我个人认为,作者设置雨之歌的剧情简直就是点睛之笔,在这种末世的背景下,千户与尤莉二人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都无法满足,在缺少缺失性需要的基本情况下,二人却利用雨水的滴落自娱自乐的创造歌曲,追求美的需要,追求这种成长性的需要。我想作者是想通关这段剧情清楚的告诉了我们,千户和尤莉不仅是末世的自然法则中苟延残喘的两位少女,更是拥有着坚韧精神与高尚意志的,与只为满足基本生理需要而行动的动物相不同的,活生生的人类。雨水滴落的歌声就像是在这荒芜世界中,人类高尚精神的最后的颂歌。看似日常与温馨甚至有点幼稚的场景,在这种末世的背景下却有着一股悲凉与震撼之感扑面而来。当然,这也是作者表达本作主题的环环相扣中的一环,所谓的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个人们看。作者通过这些日常剧情的描写,塑造了一对拥有高尚精神与坚韧不拔意志的少女,又在最终话中将她们毁灭,并且告诉大家,在这种战争与末世的背景下,不会有奇迹的发生,由此,反战的主题达到巅峰,作品也足矣封神。#少女终末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