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各位同修道友,初学小白。分享点自己对修行的感悟心得,旨在共同进步,扬我道门。内容比较深,需要点心性才能消化和理解。
修行的本质,其目的还是回到自身性情的修持上,人的思想很大程度受环境影响和家庭的影响,自己十多年前没有接触修道时,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什么业力很重的人,也没有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我所在的小县城,可以说百分之90的人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一定是用发火和恐吓这种极端的情绪去解决问题,受环境影响我从小到大也是惯性的用极端情绪去处理任何事,而且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有任何问题。逐渐接触修行之后,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其实本质上都存在各种各样“自己无法察觉”的问题,就像最近网络上很火的一句话“很多人智力不正常,但是生活能自理,所以一直被当作正常人”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家庭和环境带来的,从小的认知就是这样做是“对的”这也就是“经文”中“祖师爷”经常提起的一个概念叫“众生颠倒”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传承,修持起来是非常慢的,甚至连自己的“问题”都看不见。好多年都看不到实际性的进展,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经文看了一大堆,道理听了一堆,什么都懂,什么事情都做不到”其实很多初学小白也容易有这个问题,脑子里各种对经文的理解看似透彻,清静经看似背的很熟练,实际遇上事了照样不清净。“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这句话估计很多初学小白都可以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但难的就是自己活几十年都是“不静的”从来没有体会过静是什么感觉。怎么可能体悟到为什么“人神好清”为什么“人心好静?”
人为什么“人神好清”又为什么“人心好静”他一定是自己可以亲身印证的。如果学了好多年,这一句话都印证不了,或者一开口就是各种逻辑自洽的解释,实际上自己都是每次欲望来了,就被欲望把自己牵走了,事后给自己找补一堆借口。难的就是有一个好的传承有心性解脱的师父,可以把自己拽到“静”的境界,体悟到了之后,后面自己再慢慢往上修,此时再回头看经文,真的像喝水一样简单。真的就是喝水一样简单,因为经文本质是为了印证你的心境。不是给我们定一个死规则,让我们去追求。经文就是辅助给我们去辩证自己心境用的,经文里讲的一切东西,最后一定是你自己心路历程,亲身经历。再直观一点,喜欢满足各种各样欲望的人,总有一天被“欲望”伤的满身都是病,到医院各种插管子好不容易再活过来的时候,这时候就算给你个欲望,你也拿不起来。“心死神活”“凡心死,道心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经文为什么说“人神好清”“人心好静”很多“命功”修持到最后也必须得有心性解脱的老师,给他点破玄机,帮他“明心见性”真话放在眼前,剩下就看他自己能不能理解。
命功入手简单,容易出偏,性功入手难,也容易出错,所以修行一途就是难上加难。道经师三宝,一切都建立在“师”宝前提之下,有懂“道”的老师,也就是心性已经解脱的老师,让你体悟的“道”的感觉,方向有了,自己往上修,再根据“经”的内容逐步印证自己。这是一切修行的基础,也是目前大多数宗派所缺失的部分,其次就是各种内丹命功,武法妙用。内丹和武法的尽头一定是最基础的性功,既需要性命双修,又需要有武法来外显。保证自己心性解脱,又有足够的精气神,再结合武法才能契合“道法会元”里讲的,静则交姌龙虎,动则叱咤雷霆。就像是注重武法的一些门派他虽然缺失“性”功的修炼,但他也一定会有“注重德行”“修身养性”类似的调理来要求自己的学生。其实本来是不分家的
修行的本质,其目的还是回到自身性情的修持上,人的思想很大程度受环境影响和家庭的影响,自己十多年前没有接触修道时,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什么业力很重的人,也没有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我所在的小县城,可以说百分之90的人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一定是用发火和恐吓这种极端的情绪去解决问题,受环境影响我从小到大也是惯性的用极端情绪去处理任何事,而且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有任何问题。逐渐接触修行之后,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其实本质上都存在各种各样“自己无法察觉”的问题,就像最近网络上很火的一句话“很多人智力不正常,但是生活能自理,所以一直被当作正常人”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家庭和环境带来的,从小的认知就是这样做是“对的”这也就是“经文”中“祖师爷”经常提起的一个概念叫“众生颠倒”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传承,修持起来是非常慢的,甚至连自己的“问题”都看不见。好多年都看不到实际性的进展,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经文看了一大堆,道理听了一堆,什么都懂,什么事情都做不到”其实很多初学小白也容易有这个问题,脑子里各种对经文的理解看似透彻,清静经看似背的很熟练,实际遇上事了照样不清净。“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这句话估计很多初学小白都可以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但难的就是自己活几十年都是“不静的”从来没有体会过静是什么感觉。怎么可能体悟到为什么“人神好清”为什么“人心好静?”
人为什么“人神好清”又为什么“人心好静”他一定是自己可以亲身印证的。如果学了好多年,这一句话都印证不了,或者一开口就是各种逻辑自洽的解释,实际上自己都是每次欲望来了,就被欲望把自己牵走了,事后给自己找补一堆借口。难的就是有一个好的传承有心性解脱的师父,可以把自己拽到“静”的境界,体悟到了之后,后面自己再慢慢往上修,此时再回头看经文,真的像喝水一样简单。真的就是喝水一样简单,因为经文本质是为了印证你的心境。不是给我们定一个死规则,让我们去追求。经文就是辅助给我们去辩证自己心境用的,经文里讲的一切东西,最后一定是你自己心路历程,亲身经历。再直观一点,喜欢满足各种各样欲望的人,总有一天被“欲望”伤的满身都是病,到医院各种插管子好不容易再活过来的时候,这时候就算给你个欲望,你也拿不起来。“心死神活”“凡心死,道心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经文为什么说“人神好清”“人心好静”很多“命功”修持到最后也必须得有心性解脱的老师,给他点破玄机,帮他“明心见性”真话放在眼前,剩下就看他自己能不能理解。
命功入手简单,容易出偏,性功入手难,也容易出错,所以修行一途就是难上加难。道经师三宝,一切都建立在“师”宝前提之下,有懂“道”的老师,也就是心性已经解脱的老师,让你体悟的“道”的感觉,方向有了,自己往上修,再根据“经”的内容逐步印证自己。这是一切修行的基础,也是目前大多数宗派所缺失的部分,其次就是各种内丹命功,武法妙用。内丹和武法的尽头一定是最基础的性功,既需要性命双修,又需要有武法来外显。保证自己心性解脱,又有足够的精气神,再结合武法才能契合“道法会元”里讲的,静则交姌龙虎,动则叱咤雷霆。就像是注重武法的一些门派他虽然缺失“性”功的修炼,但他也一定会有“注重德行”“修身养性”类似的调理来要求自己的学生。其实本来是不分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