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欢玩游戏,喜欢看书,能通宵彻夜未眠,乐此不疲,修心也是会让人自主的精进,以游戏来比喻修心,稍有不当,事实也是如此的
体会到通过观心,能修正心行带来的喜乐,就会停不下来,这是在入了修心大门,都会有类似经历的共鸣,经文上也有如实的记录,修行本是观察自己心行和世间万物规律的探索
一个开悟的人,他是觉者,是智者,也会是行者,现在的修行都依赖老师的教导,老师的教导有正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自己智慧和心性的成长,老师不可能让弟子直接解脱,要觉悟依靠的是自己的智慧和善心的资粮
在佛陀之前,还有其他佛,那在法被发现之前最早的佛是怎么成佛的呢?这引起了一些思考,而且这个问题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能解释的清楚,每个佛都是独自觉悟的觉者,佛也是常人,只是内性区别于常人,在觉悟前,并没人知道该怎么去修行,也没人告诉他,该怎么去修行,怎么修行是对的
事实上能走向觉悟,这是来于心性的因缘,也有因果的成分,在觉悟前的觉者,他应当都是对世间探索和热爱思考,并且内心十分单纯又善良的人,对于心性的保护,可能有从小被家人保护极好,让心性得以最多的保留善根,也有可能在经历很多事以后,会坚定的以“善护念”的方法来护住善根,为什么要这么做,可能他在当时都不知道,只能确定这么做是对的
在修行的因缘巧合下,无意识的走上了这条路,直到实证以后,发现这样的心法能让人解脱,令人不再有烦恼,但这不意味着,他就一定要入世传法,而发生这样的行为,无他也是因果和因缘,因为他已经对别人是否会把他奉为神明这样的事,不感兴趣,在觉悟后,仍然以观察者的身份去参悟世间的一切,在观察到不得不分享这样的心法或其他因缘,比如还会像曾经独处时,正好有人有烦恼…这样的因果就开始了
当然这只是一些猜想,每个人修行的缘分不同,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每一个独觉是没有具化的老师的,也只是以自己的经历来表达,但每个独觉也有老师,世间万物里的一花一草,一人一物,都是老师
体会到通过观心,能修正心行带来的喜乐,就会停不下来,这是在入了修心大门,都会有类似经历的共鸣,经文上也有如实的记录,修行本是观察自己心行和世间万物规律的探索
一个开悟的人,他是觉者,是智者,也会是行者,现在的修行都依赖老师的教导,老师的教导有正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自己智慧和心性的成长,老师不可能让弟子直接解脱,要觉悟依靠的是自己的智慧和善心的资粮
在佛陀之前,还有其他佛,那在法被发现之前最早的佛是怎么成佛的呢?这引起了一些思考,而且这个问题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能解释的清楚,每个佛都是独自觉悟的觉者,佛也是常人,只是内性区别于常人,在觉悟前,并没人知道该怎么去修行,也没人告诉他,该怎么去修行,怎么修行是对的
事实上能走向觉悟,这是来于心性的因缘,也有因果的成分,在觉悟前的觉者,他应当都是对世间探索和热爱思考,并且内心十分单纯又善良的人,对于心性的保护,可能有从小被家人保护极好,让心性得以最多的保留善根,也有可能在经历很多事以后,会坚定的以“善护念”的方法来护住善根,为什么要这么做,可能他在当时都不知道,只能确定这么做是对的
在修行的因缘巧合下,无意识的走上了这条路,直到实证以后,发现这样的心法能让人解脱,令人不再有烦恼,但这不意味着,他就一定要入世传法,而发生这样的行为,无他也是因果和因缘,因为他已经对别人是否会把他奉为神明这样的事,不感兴趣,在觉悟后,仍然以观察者的身份去参悟世间的一切,在观察到不得不分享这样的心法或其他因缘,比如还会像曾经独处时,正好有人有烦恼…这样的因果就开始了
当然这只是一些猜想,每个人修行的缘分不同,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每一个独觉是没有具化的老师的,也只是以自己的经历来表达,但每个独觉也有老师,世间万物里的一花一草,一人一物,都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