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 1830年 【法】司汤达 张冠尧译 96分
该书为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该书是“现代小说之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主人公于连堪称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该书曾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
该书讲述了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长着少女似的清秀面孔,天资聪颖,记忆超群,有着非凡的意志力。他受父兄虐待,也深以微贱的出身为耻。凭借熟记拉丁文圣经的资本在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尔夫人家里当上了家庭教师,并悄悄和德·瑞那尔夫人恋爱。他们的秘密恋情被市长知道后,于连不得不远走贝尚松神学院,一心希望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此出人头地。因为院长主教之间的勾心斗角,于连离开神学院去了巴黎的木尔侯爵府,他非同寻常的才能与骄傲征服了侯爵家的小姐玛特尔,于是与玛特尔小姐恋爱,于连的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似乎就要实现了。此时侯爵收到德·瑞那尔夫人被迫誊写的一封揭发信,于连的梦想破灭。他到了维立叶尔的教堂向德·瑞那尔夫人开了两枪。于连被捕入狱。德·瑞那尔夫人买通狱吏,使于连免受虐待。得知原委,于连疯狂地爱上了德·瑞那尔夫人。于连被判死刑,他拒绝玛特尔和德·瑞那尔夫人为他上诉。于连受刑后,玛特尔亲手埋葬了他的头颅。德·瑞那尔夫人三天后也离开了人世。
作者通过描写复辟王朝时期(1815-1830)的法国为背景,揭露了贵族、教会与资产阶级的权力勾结。社会表面看似稳定,实则等级森严,底层青年难以通过才能实现阶级跨越。出身木匠家庭的于连天资聪颖,却因阶级限制无法施展抱负。他选择以“虚伪”为武器,通过攀附贵族女性(德·瑞纳夫人、玛蒂尔德)和加入教会向上爬升,最终因反抗社会规则而走向毁灭。他的失败象征个人对抗社会结构的必然悲剧。“红”象征拿破仑时代的革命激情、军功荣耀(于连崇拜拿破仑,渴望通过从军实现英雄主义理想)。“黑”象征复辟时期教会的权力与虚伪(于连被迫披上教士黑袍,通过宗教谋求地位)。拿破仑时代结束后,青年失去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的机会,只能在虚伪的教会和贵族社会中妥协。红与黑的冲突,本质是理想主义与现实功利主义的对立。于连与德·瑞纳夫人、玛蒂尔德的感情并非纯粹的爱情,而是掺杂了征服欲、阶级跃迁的算计。作者借此探讨情感如何被社会权力扭曲。小说结尾,于连在狱中反思自己的野心,最终以死亡完成对自我的救赎。作者并未简单批判于连的“道德堕落”,而是引导读者思考社会对人的道德选择的影响。于连的挣扎预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存在困境。他拒绝接受命运安排,试图以自由意志对抗社会规训,这种“反抗者”形象具有存在主义色彩。于连的“虚伪”实则是他抵抗社会异化的手段,而他的死亡则是对“真实自我”的回归。作者暗示在虚伪的社会中,唯有保持内心的骄傲才能接近真实。于连熟读卢梭的《忏悔录》,崇尚理性与个人价值,但他的理性最终沦为算计工具。作者质疑了启蒙时代“理性至上”的局限性,暗示在权力与欲望面前,理性可能异化为虚无主义的帮凶。通过个人命运的悲剧,作者深刻揭示了阶级固化、道德虚伪与社会压迫的共生关系,成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当社会扼杀人的真诚与理想时,个体的毁灭或许是对荒谬世界的最后控诉。
国内译本或多或少干枯无味。建议观看1997年让-丹尼尔·维哈吉执导的同名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