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财政有两大特点:一是应急财政,二是白银财政。之所以称为“应急财政”,是因为内外形势急剧变化,包括万历三大征特别是朝鲜之役,女真崛起并席卷辽东,持续的重大及特大旱灾、疫灾,始发于陕西并呈燎原之势的民变,以及明廷的“三王并封”、“二王就藩”,都需要国家财政应急支持。应急财政不可避免地对张居正改革确定下来的原额财政产生冲击。之所以称为“白银财政”,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繁荣、社会财富积累、走私贸易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多元化转型,白银在更多领域流通;与此同时,随着大航海时代而来的贸易全球化,越来越多的白银流入中国,既刺激国内市场对白银的需求,又推进了正在发生的白银货币化。这两股“白银潮流”交互作用,对明朝财政产生巨大冲击,使得白银货币化、财政白银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趋势在晚明财政中的表现,就是原额财政的统计白银化和应急财政的白银货币化。
明神宗朱翊钧向各地派遣矿监税使,掠夺性征收矿税银两,以及其后的三饷加派,正是晚明应急财政和白银财政相结合的突出表现。此事对当时经济影响重大,加剧了社会危机,“识者以为明亡盖兆于此”。那么,这一被视为明亡之“兆”的事件,是如何经多方博弈,由掠夺城乡财赋的矿税银两转变为带有工商税性质的正额税课,继而成为明朝税制改革的契机与尝试?在矿监税使活动的20多年里,矿税银两/正额税课究竟征收了多少,在晚明财政中居何种地位?当争议趋于平静时,正额税课为何在神宗去世后就被废止,又给晚明政局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拟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揭示晚明国家财政如何在应急与原额间进行协调,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各阶层利益的矛盾如何导致严重后果,以及晚明财政又是如何与其他因素一道,将明亡之“兆”变为明亡之实。
明神宗朱翊钧向各地派遣矿监税使,掠夺性征收矿税银两,以及其后的三饷加派,正是晚明应急财政和白银财政相结合的突出表现。此事对当时经济影响重大,加剧了社会危机,“识者以为明亡盖兆于此”。那么,这一被视为明亡之“兆”的事件,是如何经多方博弈,由掠夺城乡财赋的矿税银两转变为带有工商税性质的正额税课,继而成为明朝税制改革的契机与尝试?在矿监税使活动的20多年里,矿税银两/正额税课究竟征收了多少,在晚明财政中居何种地位?当争议趋于平静时,正额税课为何在神宗去世后就被废止,又给晚明政局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拟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揭示晚明国家财政如何在应急与原额间进行协调,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各阶层利益的矛盾如何导致严重后果,以及晚明财政又是如何与其他因素一道,将明亡之“兆”变为明亡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