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吧 关注:152,697贴子:2,277,049
  • 89回复贴,共1

星舰V2版HLS登月能力探讨(刚才不小心发隔壁去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搬一段隔壁的帖子,减少计算环节。

注意帖子中圈出来的两处。直到这里,计算过程我没有看出什么明显问题。后面的数字则有些让人费解,我重新进行计算。
这里,借用圈出来的这两个数值。
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因此降落和起飞DV需求可以认为相当。
则不同干重下,起飞前重量为
180*1.9536=351.648吨;
170*1.9536=332.112吨;
160*1.9536=312.576吨。
对应月面物资投送能力为:5.5、25、44.5吨。和帖子里给的结论大差不差。
OK!现在V2版模板HLS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进出发落月旅行,并返回门户空间站。
下一步,我们要开始进行后续工作——返回地球,或者迎接下一批旅客。
先来看看DV。脱离门户空间站需要500DV,驳入近地轨道需要3100DV。HLS是不具备再入大气能力的。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回地球(近地轨道)需要3600DV,需要干质比2.579。
再次落月呢?因为涉及到运货,起飞重量有减轻,DV不太好算。
为了简化计算,先取HLS干重(回到门户空间站的重量)180吨计算。
回近地轨道要补充燃料180*1.579=284.22吨,再次落月需补充燃料698-180=518吨。
如果将HLS改造成油船,专门向门户空间站运送燃料,运力能够达到多少呢?
HLS油船版干重,参考帖子中的计算,去除不必要设施设备,保留头部油箱,综合按140吨计算。则脱离门户空间重量为140*2.579=361吨。油船抵达门户空间站的全重为698吨,则单次燃料运输为698-361=337吨。337*3/2=505.5吨。3艘油船保障两次登月,燃料有点儿不够,不过头锥油箱扩扩容能补上。
好了,现在回归开头。“15次加满和对应一次燃料蒸发加注”。那么3次门户空间站燃料补给需要近地发射星舰16*3=48艘。平均每次执行月面起降任务地面需发射星舰48/2=24艘。
其他干重标准下的需求量我就先不计算了,比这个要少。有兴趣的可以计算一下。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1-16 17:31回复
    确实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1-16 19:1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180t时的数据还有问题,算返程时按的1.9干质比,实际上是1.93,所以给高了,是5.5不是15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1-16 19:12
      收起回复
        从月球表面到LMO轨道,单程只需要1.7km/s左右的Dv


        IP属地:广东4楼2024-11-16 19:25
        收起回复
          好奇用超重+全抛构型星舰+猎户座+氢氧上面级可行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1-16 20:35
          收起回复
            不好看用星舰登月,太过复杂了,登月还是要回到阿波罗路线上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1-17 03:13
            收起回复
              略微有些误差,TLI是3150m/s,月球捕获是750m/s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1-17 16:01
              收起回复
                目前用星舰登月,规模太大,不合理。而且从近地轨道,向绕月轨道站运输燃料的问题,也会因为星舰的自重太大,被放大的。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1-18 08:12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不具备任何登月可能性。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1-18 09:59
                  收起回复
                    对于大国多条腿走路是必然的,即使如今老马重复火箭这么成熟,nasa也不可能放弃一次性的。
                    登月更是如此,话已经说出去,时间点也越来越近,只能梭哈了,现在换方案已经不现实了。


                    IP属地:山西11楼2024-11-18 15:44
                    回复
                      【关于10楼删除的解释】
                      刚才在10楼,和一个熟悉的吧友讨论了很多。虽然观点上有分歧,但都觉得马粉对星舰吹过头了。
                      不过,很不幸的是,讨论的内容有些钻了牛角尖,争执到了我引用马粉数据(截屏的那部分,来自于精神美国人技术公司吧)做推算,是否属于“铁杆马粉”行为上。并且对此纠缠不休。
                      因此,我将10楼无意义争论全部删除。
                      这里我郑重的声明一下:
                      此号,和另外一个同名号,属同一人所有。两号在精神美国人技术公司吧均经常性被挂贴,为本“刑天吧”在精神美国人技术公司吧具有代表性的“刑天ID”,是“引心公子奖”长期提名选手。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1-18 19:22
                      回复
                        【对于6楼争论的总结】(这次虽然激烈,但属于正常讨论,不用删楼)
                        6楼后面争论集中在“可控核聚变发动机是否具备可行性”这个论点上。
                        我的观点是:和可控核聚变发电一样,现在不具备可行性。依据是:可控核聚变目前被卡在如何实现连续的正向能量输出上,如果可控核聚变发动机突破了,那么会让搞可控核聚变发电的疯狂。
                        反方观点是:可控核聚变发动机和可控核聚变发电是两码事儿,可控核聚变发动机不用先去实现发电。过两年可控核聚变发动机就要飞行测试了。
                        【好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俩根本就没有get到同一个点上】
                        并且在争论中,反方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论文证据:
                        2023年发表的《深空探测聚变推进装置技术路线与研究现状综述》,证明可控核聚变发动机有着突破性的进展。
                        于是我去付费下载了这篇论文,并认真的通读了一遍。结论是:
                        一、该论文阐明的三种可控核聚变发动机,在聚变原理上与可控核聚变发电相同(相通),两者间具有很大的技术借鉴性。
                        二、根据论文,目前世界上前沿可控核聚变发动机技术,仍处于如何实现聚变点火的前沿研究状态,进度上与可控核聚变发电装置“并驾齐驱”。在细节进度上,可控核聚变发动机目前(2023年论文发表时)仍未实现聚变点火,略落后于可控核聚变发电项目。
                        三、可控核聚变发动机,具有很高的未来应用前景,但现在还远远没到能够实现的时候。(借用可控核聚变发电的永远50年,可以成为可控核聚变发动机的永远20年)。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1-22 19: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