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吧 关注:4,081贴子:1,194,817

回复:讨论关羽从当阳西撤的路线问题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五、《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错误分析。
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还是非常不错的,不过有个别地方有错误,也会误导我们。
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分册荆州(吴)这篇地图中,应当对于麦城的位置标注有点错误。


IP属地:广西17楼2024-11-24 15:34
回复


    IP属地:广西18楼2024-11-24 15:35
    回复
      1、麦城的位置。
      在谭图中,麦城的位置偏南了,甚至到了接近沮水喝漳水交汇的地方,这是错误的,是不合理的。
      1、实际上,麦城首先会在当阳故城到当阳新城之间的交通线上,这样关羽才会要经过这里。
      2、从记载看,麦城和磨城之间还有十里的距离,如果把麦城画到两条河流交汇的地方,那么磨城就没有了地方了。所以,麦城的位置一定是要更向北一些,在当阳故城和当阳新城之间,这里的沮水喝漳水之间,才有足够的宽度,来容纳相隔十里的麦城和磨城。
      3、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关羽从当阳故城是向西走到了麦城,而按照谭图的位置,很明显是向南走才能到麦城,这样就与史书记载的方向不符合了。
      所以,谭图麦城的位置标注是错误的。


      IP属地:广西19楼2024-11-24 15:44
      收起回复
        2、当阳故城的位置。
        在谭图中,当阳故城,也就是东汉末年的当阳城的位置,也是有偏差的。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七·湖广三》记载:“荆门州,府西南九十里。……长林废县,今州治。汉编县地,属南郡。东晋隆安五年,置长宁县,为长宁郡治。宋泰始中,以长宁郡名与文帝陵同,改为永宁郡,而县如故。齐、梁因之。隋郡废。开皇十八年,改长宁曰长林,属荆州。”
        从这段史料看,荆门州(今荆门市)的州治,就是长林废县的县治。而看长林县的来历,就是东晋隆安五年分当阳县东部设立的长宁县,而长宁县的县治就是当阳故城。而后到了隋开皇十八年,改长宁县为长林县。
        所以,当阳故城的位置,应当更靠近荆门市,甚至就画在荆门市的南面一点即可。


        IP属地:广西20楼2024-11-24 15:54
        回复
          六、关于对临沮县和漳乡的不同理解。
          1、关于临沮县。
          《三国志潘璋传》:“权征关羽,璋与硃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璋部下司马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
          《三国志关羽传》:“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这里两条史料都记载干掉关羽是发生在临沮县。而我们看谭图,临沮县位于当阳新城的北面,而且和史料记载关羽是向西跑的方向也完全对不上。
          但是临沮县城的位置,应当是标注的没错的。
          因此,应当是一个理解错误导致的。
          这就是县城和县域的概念区别。
          一般而言,我们一提到临沮县,就会想到是临沮县城,因为这个位置比较确定,概念就比较容易确认。
          但是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提到临沮县的时候,并不是在说县城,而是指的县域,也就是整个临沮县的范围。
          一个县城,在古代可能也就一平方公里的面积,我们可以简略的认为他就是一个点,地图上的一个点。而对于县域而言,很有可能是有上千平方公里的面积,完全不能用一个点来认定。
          县域指的是整个一大片属于临沮县管辖的面积。
          如果按这样的理解,就很好理解以上两条史料中的临沮县了。
          他的意思是说关羽进入了临沮县的县域范围内而后被干掉了,但是关羽并没有去到临沮县的县城。
          关羽是一直往西走的,只是从临沮县的南部穿过而已。


          IP属地:广西21楼2024-11-24 16:05
          回复
            2、漳乡的问题。
            其实,搞明白了临沮县的问题,就很容易理解漳乡的问题了。
            这里说的漳乡,其实也不是漳乡的乡政府所在地,也就是谭图标注的位置和《水经注》记载的位置。
            这里说到的漳乡,其实也是说的漳乡的乡域,也即漳乡的整个范围,而不是指的某一个点,那个乡政府所在地。
            综合三国志各个传记的记载,不难看出,关羽是先从当阳故城向西(西偏南)走,渡过了漳水,到达了麦城。
            而后在麦城,假装对孙权的使者说要投降,一边欺骗和放慢孙权部队追击的速度。
            接着,关羽就继续向西,进入了临沮县南部的漳乡的地域内,并且应当是经过了今当阳市(玉阳镇)一带,并继续向西跑。
            最后在临沮县漳乡的夹石这个地点,被马忠伏击被擒。


            IP属地:广西22楼2024-11-24 19:26
            回复
              在临沮县漳乡的夹石抓获关羽之后,潘璋一面派人快马报告江陵的孙权,以免押着关羽从夹石向东走,来到了今当阳市一带(玉阳镇),接到了孙权的明确指令,就地斩杀,首级交给使者送洛阳给曹操。
              于是,关羽大体是在今当阳市附近被潘璋给杀害了。
              而今当阳市西面还有一个最有名的关帝陵,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IP属地:广西23楼2024-11-24 19:29
              收起回复
                《三国志·关羽传》注引《蜀记》曰:“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
                这条史料,证明潘璋抓获关羽之后,确实马上快马上报孙权,并最后得到了孙权的明令才杀死了关羽。
                虽然裴松之对此不以为然:
                臣松之按《吴书》:“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又云“权欲活羽以敌刘、曹”,此之不然,可以绝智者之口。”
                但是,配送值得质疑,其实是没有道理的。
                《三国志·关羽传》:“权与吕蒙谋袭关羽,议之近臣,多曰不可。权以问范,范曰:“得之。”后羽在麦城,使使请降。权问范曰:“竟当降否?”范曰:“彼有走气,言降诈耳。”权使潘璋邀其径路,觇候者还,白羽已去。范曰:“虽去不免。”问其期,曰:“明日日中。”权立表下漏以待之。及中不至,权问其故,范曰:“时尚未正中也。”顷之,有风动帷,范拊手曰:“羽至矣。”须臾,外称万岁,传言得羽。”
                由此可证,抓获关羽之后,确实是马上派人上报孙权的,裴松之的质疑是不成立的。
                而这,也是为何关羽被杀于进当阳市一带而不是直接被杀于夹石。


                IP属地:广西24楼2024-11-24 19:39
                收起回复
                  七、由关羽西撤路线引出的其他思考。
                  1、夷陵之战中刘备为何派黄权率一万人从夷陵北上的问题。
                  从上问的地图路线分析来看,从当阳西行再转南行,确实有一条主要的路线直通夷陵一带,而且这个道路的出口是位于猇亭和夷陵之间。
                  而夷陵之战吴蜀两军转入相持之后,蜀军的部署就是前军主力在猇亭一带,而刘备主力在夷陵一带。这中间是一个狭长的沿江地带,将蜀军的前军主力和中军相互连接。
                  因此,从这个局势来看,一旦有一支魏军从襄阳南下当阳,再西行转南行,就可以直插夷陵和猇亭之间的长江沿岸地区,将蜀军从中间拦腰切断。
                  而在当时,孙权是投降了魏国,被封为吴王,此时,名义上孙权和曹丕是一伙的。因此,并不能排除魏军会出兵帮助孙权的可能性。
                  而且,一旦魏军采取这个行动,对蜀军的威胁将是非常致命的。因此,久经沙场的刘备,必然会预先采取措施,来防备这种情况。
                  考虑到蜀军的部署是从秭归到夷陵到猇亭,整体都是狭长的一线部署,是很容易被私人从中间切断的。而防备的方法,其一,就是加强沿江狭长地区的战术据点的防备,其二,就是向北前出一段距离进行防御,这样就增加了防御的纵深,使得整体的部署不至于过分的狭长。


                  IP属地:广西25楼2024-11-26 13:13
                  收起回复
                    黄权的部队,到底前出到了什么位置,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军事、地理和当时的情况,加以分析。
                    首先,从军事上考虑,刘备派出黄权的目的是为了防备北面的魏军,增加防御纵深,那么,其前出的距离就不会太近,否则增加的防御纵深不够大,就没有了意义。
                    其次,由于黄权带领的是偏军,其面对的有可能是魏军来偷袭的主力,因此正面对战很显然是不行的。而考虑到其目的只是掩护刘备主力的侧翼安全,那么,他作战的目标一定是阻击住魏军的进攻。这样一来,刘备、黄权一定就会选择一个地形非常有利的地点,来进行防御部署。
                    第三,考虑到陆逊开始反击,消灭了猇亭的蜀军前军,随后才推进到夷陵一带打击刘备的中军,并发生了涿乡之战和马鞍山之战。由于猇亭的蜀军前军主力兵力很多,陆逊主力芮然切断了其后路,但是要想全部消灭这些部队,怎么也要三天时间。
                    而现实是,这三天时间内,在北面的黄权部队,没有来得及撤退回来与刘备中军汇合。而等到陆逊主力开始进攻夷陵一带的刘备中军时,黄权就已经回不来了,因为那个路口就已经被吴军被封闭了。
                    所以,我们据此可以推算,黄权部队所在地,距离夷陵当在4天的路程,大体在120里(每天30里)。


                    IP属地:广西26楼2024-11-26 13:43
                    收起回复
                      那么,从防御阵地的选择考虑,黄权北上抢先占领夹石,这个有利地形,应当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案。
                      考察地图,从江边毛家湾到王大崖(可能的夹石位置),现在省道S276里程是47千米,换算成汉里是113里。考虑到古代沿河谷的道路,应当比现代的省道要绕远一些,那么古代这段里程在120到130里也是合理的。
                      黄权在夹石这里设立防御阵地,既可以增大刘备主力侧翼的防御纵深(四天路程),这里的地形又非常适合于打阻击,对于黄权这样的偏军要阻击可能而来的魏军主力,也是很合理的防御地点。
                      如果黄权的防御阵地设立在夹石以南的地点,那么当猇亭蜀军前军被陆逊消灭的时候,黄权得到消息,就会带着部队回撤到夷陵与刘备主力汇合了,则只有夹石这个地点,这个里程,才会造成黄权正好来不及回撤,就被吴军切断在了北部地区。
                      而如果黄权郡前出到比夹石更北或者更远的地点呢?就不符合他要选择有利地形打阻击这个前提条件了。因为出了夹石以后,北面或东面,基本就都是平原地形,是无险可守的。


                      IP属地:广西27楼2024-11-26 14:00
                      收起回复
                        2、西陵之战中魏军增援步阐的路线。
                        《三国志·陆抗传》:“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据城以叛,遣使降晋。抗闻之,日部分诸军,令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径赴西陵,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谿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昼夜催切,如敌以至,众甚苦之。诸将咸谏曰:“今及三军之锐,亟以攻阐,比晋救至,阐必可拔。何事於围,而以弊士民之力乎?”抗曰:“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所缮修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今反身攻之,既非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诸将咸欲攻阐,抗每不许。宜都太守雷谭言至恳切,抗欲服众,听令一攻。攻果无利,围备始合。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假令敌没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如使西陵槃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竟言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渐渍平中,以绝寇叛。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车。抗闻,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谏不听。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抗令张咸固守其城;公安督孙遵巡南岸御祜;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硃琬拒胤;身率三军,凭围对肇。将军硃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肇至经月,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项领,伺视间隙,兵不足分,於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
                        《三国志·步骘传》:“凤皇元年,召为绕帐督。阐累世在西陵,卒被徵命,自以失职,又惧有谗祸,於是据城降晋。遣玑与弟璿诣洛阳为任,晋以阐为都督西陵诸军事、卫将军、仪同三司,加侍中,假节领交州牧,封宜都公;玑监江陵诸军事、左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庐陵太守,改封江陵侯;璿给事中、宣威将军,封都乡侯。命车骑将军羊祜、荆州刺史杨肇往赴救阐。”


                        IP属地:广西28楼2024-11-26 14:23
                        回复
                          《晋书·羊祜传》:“及还镇,吴西陵督步阐举城来降。吴将陆抗攻之甚急,诏祜迎阐。祜率兵五万出江陵,遣荆州刺史杨肇攻抗,不克,阐竟为抗所擒。有司奏:“祜所统八万余人,贼众不过三万。祜顿兵江陵,使贼备得设。乃遣杨肇偏军入险,兵少粮悬,军人挫衄。背违诏命,无大臣节。可免官,以侯就第。”竟坐贬为平南将军,而免杨肇为庶人。”
                          从史料记载看,西陵之战中,魏军兵分两路救援西陵(夷陵)的步阐,其中,车骑将军羊祜率军五万去进攻江陵,却派荆州刺史杨肇率军三万去救西陵。最后杨肇去救西陵被陆抗击败。
                          而这次战役中,荆州刺史杨肇应当也是走的关羽西撤的这条路线,去救援西陵。但是由于陆抗早有防备,对魏军的援军进行了有力的阻击和反击。


                          IP属地:广西29楼2024-11-26 14:40
                          收起回复
                            八、关于驴城和磨城的位置。
                            《水经注·卷三十二·沮水》的记载:“沮水南迳临沮县西,青溪水注之。……沮水又东南,迳当阳县城北。城因冈为阻,北枕沮川,其故城在东一百四十里,谓之东城,在绿林长坂南,长圾即张翼德横矛处也。沮水又东南迳驴城西,磨城东,昔关云长诈降处,自此遂叛。《传》云:子胥造驴、磨二城以攻麦邑,即谚所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者也。沮水又南迳楚昭王墓。东对麦城,故王仲宣之赋《登楼》云:西接昭丘是也。沮水又南,与漳水合焉。”
                            这是关于驴城和磨城最早的记载。
                            由此记载,可以知道,驴城在沮水的东岸,磨城在沮水的西岸,而且两城的位置是相对的,也就是基本处在同一个纬度线上。
                            而且《水经注·卷三十二·沮水》中还引用了《传》云:“子胥造驴、磨二城以攻麦邑,即谚所云;东驴西磨,”也证明驴城在东,而磨城在西。
                            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驴城和麦城,并不在同一条纬度上。因为根据这条史料记载,沮水是先到驴城,而后继续南流到了楚昭王墓,而这个楚昭王墓,才与麦城在同一条纬度线上,因为写的很清楚:东对麦城。


                            IP属地:广西30楼2024-11-28 14:29
                            回复
                              而且,根据这段记载,应当可以推断出,沮水距离东面的麦城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否则也不会写成:楚昭王墓东对麦城。
                              但是,这段距离也不会很远,因为《登楼赋》里写到了在麦城的城楼上,就可以:西接昭丘(向西看到昭丘,也即楚昭王墓)。
                              所以,麦城应当不会位于谭其骧地图中画的位置,在沮水和漳水最后阶段两条河距离很近的地方。
                              而是应当位于沮水和漳水还没有进入两水并排相距很近的那段河道的地方。因为如果按照谭图画的位置,楚昭王墓就会距离麦城很近的距离了,就会写成:东临麦城,而不是:东对麦城。


                              IP属地:广西31楼2024-11-28 14: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