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氏文化吧 关注:74贴子:494
  • 0回复贴,共1

秦尚书三拜桓公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秦尚书三拜桓公台
在山东东营广饶县县城以北偏东二十五华里的花官乡桓台村西南隅,有一座拔地而起、巍然矗立的高台,史书名之曰柏寝台。柏寝台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行宫,因齐桓公曾在此会盟诸侯,又被称为桓公台。桓公台下有一村庄,名叫大桓台,是当地秦姓聚居之地。在广饶县和单县秦氏族人中间,均流传着“秦尚书三拜桓公台”的故事。
这位秦尚书,指的就是明中期名臣,官至户部尚书、三边总制的秦纮。虽然故事的细节略有不同,但结合丰富的史料以及传说,加以合乎逻辑的推断,我们不难拨开历史的迷雾,揭开“秦尚书三拜桓公台”的真相。
齐桓公生活的年代是公元7世纪的春秋时期,秦纮生活的年代是公元15世纪的明朝,两者相距2000多年;《明史》《景泰二年进士登科录》《秦襄毅公自订年谱》等权威史料明确记载秦纮是山东单县人,单县距离广饶直线距离300多公里;秦纮虽然“莅官五十五年,历任一十九处”,但从未在山东境内任职。
单县、广饶两地秦姓不约而同流传着“秦尚书三拜桓公台”,是何缘故?这一切还要从单县黄堆秦氏和广饶大桓台秦氏的渊源说起。虽然两地相隔甚远,但考诸族谱,两地秦姓本是一家,均出自单县黄堆店。由于明朝初叶大桓台秦氏从单县经河北枣强迁到广饶未久,与黄堆秦氏仍血脉亲情浓厚、往来走动频繁,对于“秦纮三拜桓公台”这件事存在共同记忆,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大桓台秦氏是什么时候从从枣强迁到广饶,又是什么时候从单县迁到枣强的呢?
据《大桓台秦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秦氏兄弟胥宾、胥朋二人从枣强县迁至柏寝台下建村。只要了解洪武元年发生的历史大事件以及枣强所处的地理位置,会发现秦氏兄弟从枣强迁到广饶显然是躲避兵灾。洪武元年闰七月初一,征虏大将军徐达率数十万明军自今开封一带出发继续北伐灭元,连克磁州、邯郸、广平、临清、德州,兵锋直指元大都。枣强紧挨上述州县,当北伐要冲,是明军与元军激战之地,刀枪无眼、赋税繁重、十室九空,老百姓自然是先跑为敬。而山东大部早已被明军占领,局势已经趋于稳定,逃到广饶当然是明智的选择。广饶距离枣强也有五六百里,当时交通条件又差,从洪武初年逃难到次年找到地方落脚,也是再正常不过的。至于黄堆秦氏是如何迁到枣强的,在黄堆秦氏族谱等资料以及流传的故事传说中也有迹可寻。
肆公房系四世秦广(元朝人)为当地名医,早年曾为元廷太医,后回单县老家定居。秦广有子五人,五子成年后常使诸子轮流赴元大都(今北京)采买药材、遍访名医,沿途行医历练,后来前四子全部定居于路途之中,仅有第五子秦魁终老于单县。后来秦魁自单县去元大都,留下了“五百里内有兄弟”的传说(故事主要说的是:单县到元大都约2000里路,每500里左右就有一个秦魁的哥哥定居,从此黄堆秦氏去元大都沿途有人照顾),也留下了一段兄弟友爱的佳话。在故事中,秦广的第三子正是定居于枣强(距单县1000里左右),可惜世事变迁太快,黄堆秦氏后人在枣强仅过了几十年就遭逢战乱,除迁广饶的一支外,其余已不可考。那么秦纮到底有没有去过桓公台?
在明史《秦纮传》中是没有记载的。但是,没有记载不一定代表没有,因为无论是广饶版“秦尚书三拜桓公台”还是单县版“秦尚书三拜桓公台”,秦纮拜桓公台的时候都是十几岁,史书一般会详记历史人物成名后的丰功伟绩,对于年少时代的事情常常是着墨不多或根本不写。单县版“秦尚书三拜桓公台”无论是年代还是细节,均有其合理之处:“明朝正统六年,十六岁的秦纮因单县饥荒辍学在家,全家食不果腹。纮父秦悦听闻广饶有秦家近亲,遂带家人赴广饶求助,受到大桓台秦氏族人的热情招待。后来单县饥荒稍得缓解,秦悦一家向大桓台亲人辞行,又被赠送粮种及盘缠。秦悦十分感动,临走的时候对秦纮说: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血肉亲情。你到桓公台上拜三拜,记住这座高台,就记住了桓台庄亲人。秦纮上了桓公台,遥想当年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的事迹,不禁感慨万千,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读书、匡世济民,于是郑重拜了三拜。
秦纮随父亲回到单县后更加发奋读书,在景泰二年考中进士,当时还不满25周岁(古人按虚岁26岁),终成一代名臣。”据说,秦悦一行返回单县时,大桓台秦氏族人也有人随行回乡访亲,后来定居单县。总之,单县黄堆秦氏与广饶大桓台秦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广饶版“秦尚书三拜桓公台”中,秦纮还是大桓台村土生土长的人呢,虽然与事实有出入,但黄堆秦氏与大桓台秦氏同属一脉,则是不争的事实。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1-27 02:2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