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夜吧 关注:1,306,108贴子:14,929,678
  • 4回复贴,共1

书评《将夜》—为什么是我心中最好的网文(3)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将夜》的文化价值是我最欣赏的地方。角色的用意、设定的象征、文章的立意,我在无数个夜晚默默琢磨,腹稿渐多,它们催促着我写下来,从游离离散的形式结合成完整的篇章,于是我写了《将夜》的书评。
《将夜》是一本生活烟火气息很重的书。在大唐,在书院,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无处不见。无论是大唐农民代表杨二喜粗犷豪爽,还是书院二层楼大黄牛、白鹅、大黑马的灵性,亦或是与琴棋丝竹相伴的,更或是那总爱吹胡子发火的吃货夫子,作者有意地将生活琐事穿插在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书院弟子中。比如宁缺被关在山崖里,桑桑给宁缺做饭,随后随意地将那脏水泼在那云海之下...
作者对烟火气息的描写,其是是对“饮食男女”传统文化的讴歌。大唐以书院为根基,大唐的精气神是书院精神。何谓书院精神?即“人本主义”与“仁爱思想”的结合体。何为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有些利己但不极端,敬苍天鬼神但不畏惧。何为仁爱思想?有基本的同情心,不麻木不畏缩,乐善好施即为仁爱,最后辅以必要的法律减少乱端,降低成本。夫子对大唐精气神的影响,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启蒙价值观的改善。所以你看那大唐人民安定,生活富足,所以你看那大唐长安生死存亡之际,有千万只弱小如蚂蚁的人抽出手中刀,将那观主砍得狼狈不堪。《将夜》对大唐的描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中的大唐,那个万朝来邦、气吞万里的大唐。《将夜》对饮食男女文化的赞扬,是在试图唤醒国人的文化自信,提醒着我们无需因无神论信仰而自卑,我们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
“不自由,毋宁死”是书院精神的另一核心。书院式自由是什么?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是自由选择,是自由不选择。是头顶着一破天盖,我就要将其掀开的轲浩然式自由,是舍庙堂之高、入江湖之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朝小树式自由,是“他人眼里的黑色对错于我何妨”的宁缺式自由。
但自由当然是有边界的,“不自由才是自由”之论不是悖论。那么书院自由的边界何在?我认为,自由边界的设定因人而异。于大唐国民法律即自由边界,于书院众多弟子,夫子所言所述即自由边界,然于宁缺,其自身能力成了自由边界。
就像一片广阔的土地足以蚂蚁爬来爬去,蚂蚁们当然可以说是自由的,但当有一只蚂蚁抬头往天空一撇,他看见了天空之高远,发现自己之渺小。于是恐惧,因为恐惧所以向往,因为向往所以奋斗。此即为飞天以脱离大地束缚的目标奋斗,是为蚁国俗世之中努力扩大自由边界,追求自由本质。自由本质即为无矩,也即《将夜》试图阐述的个人最终自由:从心所欲而无矩。“无距与无矩”之说,在《将夜》吕清臣与宁缺对话之中初见端倪,在夫子之说中进一步描述。于是越觉《将夜》之精妙。
谈完书院精气神,自然是要谈谈道门、佛教、魔宗。《将夜》的佛教讲究无为,讲究忍耐,讲究逆来顺受。他们或许是俗世思想的代表,他们讴歌”欲即是色,色即是空”以此来压抑民众的欲望,并以“来世因果之说”作为“正道理由”压榨底层民众,“忍耐”是他们面对永夜的措施,也是统治信徒的手段。他们是道岸貌然的伪君子,他们总说我佛慈悲,却榨取无数农奴的血汗,他们贬低欲望,自己却私生子成群。
岐山大师当然是一位异类,他法号“岐山”,是为“佛教里踏入歧路者”,但这所谓的歧路者才是真大师,他爱世人,他的一生不愿去做“牺牲少数人以换取多数人性命”之举,他想找一“双全法”,也因此奉献生命。可这位大师也是一名高僧的私生子,于是越觉讽刺之意浓重。
为什么说《将夜》的佛教是俗世思想的代表?我觉得它代表人性压迫剥削的黑暗面。人性的底层基因是高人一等,是剥削,是阶级。你说《将夜》佛教的演变是佛祖之错吗?我认为不是。《将夜》的佛祖是有神性的,他不仅预言“永夜、月现”,他也留下了诸多法器以应对“冥王现世”。他劝世人忍受,是因为他作为一大能者找不到度过永夜的办法,“忍受”之说其实是被迫下策的无奈之举,忍受之举演变成剥削之法或许也并非其本意,他说,后世之人不可留其佛像。然而后人终究没有他的高度,“忍受”之说也渐渐俗世化。于是佛像渐多,于是佛法以忍受教化民众,以宗教剥削民众,不知恬耻地不劳而获,于是“忍受”从一“应对永夜之法”演变成俗世思想的统治之法,这是后继无人之悲。你可以说是佛祖能力不够,没有夫子那般高。夫子隐于人间,有绵长的寿元,于是书院思想绝不会向剥削世人、汲取民脂民膏的方向演化。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2-14 17:28回复
    太长了吧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2-15 00:29
    回复
      它一点都不做作,我看《剑来》,还有猫腻以前的作品,都没能摆脱做作。就将夜是独一无二的。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2-15 02:38
      回复
        看来确实是千人千面啊,朋友你似乎比较注重于书中四教的关系与隐喻,我更注重于宁桑二人的关系。各有偏重,受教!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2-21 19:1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