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萼奇兰吧 关注:1,925贴子:4,811
  • 1回复贴,共1

练了几十年正宗螳螂拳,到底什么是玉环步,跨马提纲还是提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乐意在被批评中相互批评
接上篇:螳螂拳精要:提议先练崩步,然后白猿出洞,拳法摘要一直练下去被题目吸引进来,看技术的,可以先阅读第三个段落。不觉间,这一时期的螳螂拳系列也攒了有二十篇了。而且这二十篇是学术性划分,如果是广告性划分,很多文章一篇就能拆出三篇。准备的稿件还有两篇,《长拳崩步拳谱》以及第一趟的讲解,另一篇是《白猿出洞拳谱》与相关知识。如果从长周期看,本系列文章极具价值,而如果商业获客来看,这系列文章是赔本的。因为文章被锁定在螳螂拳系统之内,而且还是比较深入的内容。那么其吸引力变是来自“螳螂拳”本身。目前的情况,跟太极拳、形意拳、八极拳相比,螳螂拳的吸引力说不上多好。而且螳螂拳派系繁多,套路繁杂,也会让求学者望而却步。我对螳螂拳的态度,既不是传承,也不是研究,就是因为我写到它了,所以做一番客观陈述。而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所以就捎带做了一个小系统。那么很自然,我就是站在螳螂拳外描述螳螂拳,我自然要用我的语言,所以索性就完善了这个小系统,进行相应的标准化。这个标准当然不是某一门某一派的标准,而是规律性的东西。当今时代,信息庞大,我们也必须考虑到效率,所以甚至有可能得罪某些门人。比如说,太极梅花螳螂门与七星螳螂门存在同名同框架的套路,而其细节与风格却不相同,我们总不至于一个原本就很复杂的套路,还要分别去练多家风格。但是同学也可能会说,两家没有高低,即便有,也是有的地方这家高明,有的地方那家高明。说的极是。如果不是各有道理,也早就自然统一化了。所以我们也按照我们的判断,对此进行统筹归纳,整理一个我们认为比较合适的版本。这当然是求学者的自由。
至于铁萼堂版本是不是真的最合适,当然也要经过事实检验,所以我们愿意接受同门批评。当然,也乐意在被批评中“相互批评”,促进便捷系统的完善。

内藏一根通臂骨
大范畴的螳螂拳,主要有三个不统一:风格不统一,动作名称不统一,用字写法不统一。风格不统一这个正常,正是因为风格不统一,所以才分了流派。流派风格也不需要统一,只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必然会进行对比,做出选择。因为我们要做出选择,所以就需要进行说明。说拳法的动作名称不统一,这个是比较严重的,甚至很多通假字、错别字至今都没有正规写法,一些方言用字至今都没有标准解释。我在写作的时候,对此已经在做考据并用心去推敲了。就比搒肘的“搒”,手抄拳谱以及当代杂志的图文教学上,上一般写梆,也有写绑、帮、棒的,考据写法是“搒”或“挷”,但写成“帮”也不算错。其实写成“挷”更符合阅读习惯,但是在文字传承中,“挷”的写法不如“搒”更正规,所以我就用了“搒”。但如果哪一天我突然感觉用“挷”更合适,也许我也会再次修改。所以其实这个字眼不是很要紧,重要的是内容本身,我们不能咬文嚼字顾此失彼。还有双齐锤,我认为是双摖捶,但摖是生僻字,也没必要太较真,写作哪一个都可以。再如扽肘,现在通常写作是顿肘,就表演来说,也确实有顿挫发力的形象,但这一肘的发力是往后扽的,所以这里我保留用扽字写法。另外还有“崩捕”的“崩”,有的拳谱写作“掤”,我认为这只是过去的一种会意写法,要的就是那个提手,如果顺着掤的字义去理解这套拳,我认为就属于刻舟求剑了。与之相似,还有糊眼打的“糊”,有的写作“护”,也有同门考据为“搰”,我也查到过这个字,有提手旁固然好,但我认为用糊更接近本意。就是一巴掌糊脸上那个糊,用不着那么麻烦。现在这个字也写作“呼”,但其实也是有正规写法的,只是这个字现在不用了,是提手旁加个“忽”。如果是写书用,可以造字打印,而我们平常用,依据通俗习惯用糊就成。另外还有戳锤的戳,现在一般写作搓、措、挫、错,我认为就是戳,俗话中经常用这个字。戳也就是捅,所以拳中还有统锤、通锤等拳名。只是现代印象,“捅”似乎少了点爆发力,所以都不愿意用这个字。其实拳中的捅劲还是挺厉害的,突出的是“内藏一根通臂骨”,也就是支撑力。不管是用锥子戳还是用棍子捅,重点是后把的支撑。只有具有支撑力,才能打出穿透力。如果没有“内藏一根通臂骨”为指导,肯定就会生成各种解读。
一手扽一手戳,连续使用,就是所谓的鬼拉钻。练好鬼拉钻,天下英雄打一半。

玉环步是一套变化系统
以上是在用字上的,还有动作名称上,螳螂门的动作,一个动作三个名字十分常见。今天就遇到一位我也不知道该称呼他什么的内行网友,跟我抬杠。当然主要是我抬他,他撤了。他起了个名字叫魁德堂,敢用这个名字,其实是有两下子的。但是我不在这个单位,你尊重我,我就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就无所谓你是谁了。他挂着个招牌说话,很不客气。我就喜欢这样的,就跟比武一样,大家比较直接,你赢了,你顶着个招牌,也是应该,你败了,那不对起,招牌就要给我做陪衬了。“魁德堂”说:你所说玉环步是入环步,不是玉环步。弄明白再说,自己都不明白还讲解。我认为他是在批评我,因为我之前讲《长拳崩步》《白猿出洞》《螳螂摘要》系统的时候,我专门讲了崩步拳中“玉环步”的两种形态,说明了长拳崩步跟白猿出洞中玉环步的区别。其实在七星螳螂门,这个步子没有区别,他们在崩步拳中也并没有走成麻花步。整个七星螳螂拳几乎就没有麻花步。其实在现在主流的太极梅花螳螂拳中,麻花步也不多见。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把这个最基础的套路拿过来,作为套路三篇第一块拳。当然“麻花步”只是形容其形,也不是正规叫法。这个玩意就有意思了,有的叫玉环步,有的叫麒麟步,也确实有少量叫入环步的情况。其实入环步就是玉环步,玉环步鸳鸯脚嘛!那鸳鸯脚不是转向的连环腿么,原本是三步,前脚一掰,后脚一扫,转身一蹶。这三步拳是长拳第一手,崩绽步十面埋伏势,腿法给隐含了,前脚一扣,后脚一撤,手上是连续辘轳锤,然后霸王观阵。后来这个势子给进化了,第一步原本是往里合,直接改成弹踢裆部了,往后还是往回扣,只是不走转身了,后撤一步抱成寒鸡势严阵以待。还保留有长拳练法的,其实很容易对应上,埋伏势与闭手挺身的动作结构是一样的。这是原始的玉环步。后来玉环步上步一带就独立出来了,成为了左右循环的跪步形态了,那有的流派保留了拧身掰步的变化,方便转向与出腿,跟上螳螂勾抄也特别方便。
所以玉环步是这么一套变化系统,只是我们在套路中,习惯性把弓步带腿那一下称为玉环步了。如果硬为了对应变化,弄出个入环步进行区分,我认为是多此一举的。

七星螳螂里没有麒麟步
本来本篇是要带着《崩步拳谱》介绍三路长拳的风格的,这又插入了一篇。在早先的时候,其实长拳、地趟、螳螂拳原本也是掺和着练的。如果是按原始的风格划分,螳螂拳属于长拳的一个打法形态。如果是一个普通的网友也就算了,既然是魁德堂来人了,咱们得重视正宗传人。先介绍一下,魁德堂是一个螳螂门的堂号,是七星螳螂拳门派创世人王永春字云生前辈家堂号。王云生传范旭东,到现在也六七代传承了。只是正宗不代表就是无上权威,毕竟这么多的武术流派,仅仅螳螂拳就有四大门派,而且流传了一百多年,很多解释也不一定可靠了。而对于这位网友,我们只知道他的名字叫“魁德堂”,既然他是一个直爽的人,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痛快发言了。我提醒他:我要用少林拳的名称去讲,怕你更不懂了。既然你说话不是很客气,我也就不跟你客气了。你先说说七星螳螂的玉环步从哪里来的吧。你说的那个是麒麟步。你看的拳谱是口述版的吧?七星打法还能体现么?古存、摔捋、行腿、滑车还有么?我不能说祖师不对,我只能说版本不同。也许你是专门继承发展七星螳螂拳一门的,所以你要全盘接受一切已有的信息,并且你们支派之间也会发生分歧。但我不在你们派系之内,并且是为了把系统弄得更为清晰规范。你要有能力,那么你的影响力大,你要没有能力,那么你可能就要被淘汰。就是这么回事。你感觉劈拉个胯子,裆都敞开了,用手背去打人家的裆,不感觉人家踢你更方便了吗?那个还能叫玉环步吗?所以我不以那个为主,没毛病吧?如果需要,我可以专门为你标记一下,某某传人如何解释,行吗?他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我可以认为他不会,但也可能是他故意不说,他回复说:王云生师祖的家传谱在我手里,你说呢?你说别派我无话可话。七星你见的东西太少了。我问他:那你说一说古二粹是什么,还能练么?王云生师祖家的拳谱,有摘要吗?“魁德堂”回复:七星里没有麒麟步这一步,别傻宣传。我回应:你没有不代表别人没有,你家的勺子叫勺子,别人家的叫汤匙。不是你家的人,叫你家的勺子是汤匙没毛病。因为勺子也不是你家发明的。这个逻辑你能懂吗?
要不你介绍一下你自己,我以后再写文章就标注上,这一系的七星螳螂拳没有麒麟步,行不行?请问你们家有“入”环步吗?这个怎么标注?

玉环步是什么时候学的?
以上。我不知道这为魁德堂发言人的社会身份有多权威,我的回话,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询问,玉环步从哪里来?王云生师祖家的玉环步从哪来?以此暗示,是否是七星螳螂门的某一代人做过改动?或者传承不全?第二:考核,七星打法还能否体现,古二粹所指还是否清晰?以此测试这位网友对拳法的继承程度,他的认知是否出自信息偏差?第三:确认,老拳谱上有摘要吗?摘要中有玉环步吗?摘要从哪学的?看看这位网友是否真正了解玉环步、入环步与麒麟步的技术与历史。如果他真的懂,而且又很高明,那么咱们就要向他学习。咱们探讨专业知识,尽量围绕技术本身进行,这样实惠。我用原本的拳派讲拳法,这是对拳派的尊重。像咱们《九式功法》的课程中,也包含了螳螂拳重要拳势,如果直接讲也是没有问题的。比如围绕乌牛磨角势有四式防御,其动作可体现长拳短打根本规律,技术上就包含了崩锤、补锤、裹手打、螳螂爬山手、封手挑肘、侧身腿等等。甚至还专门有一个阶段,进行弯弓射虎、蹬扑叠肘、螳螂抄手、勾抄砍喉、缠封圈锤、白猿跳涧、掠翅搜裆等拳势的教学。我如果用《九式功法》去讲,这位网友可能就完全插不上嘴了。就好比七星打法,其实很多七星螳螂拳门人都不会了,这怎么说?你能说七星螳螂拳的“七星”是随便起的吗?如果是随便起的,那动作还不是随便叫吗?如果你是认真的,那么有玉环步也有玉环手,这怎么说?是不是又不会了?不会的人告诉会的人“不要乱讲”,这合理么?传说,七星螳螂拳中六段摘要是跟着太极梅花螳螂门学的,玉环步是什么时候学的就不知道了。对于玉环步也叫麒麟步的事,很多七星螳螂拳传人也都叫麒麟步,还有的传说成了“骑龙步”,你不能说你叫岳母是岳母,就不准人家叫丈母娘。

斜跨跪步与跨马提纲
附赠一个功法,非常适合斜胯跨步风格的玉环步,读音是跨马提肛。注意,本章节一定要读完。很多人演练白猿出洞拳的左右螳螂玉环步秘肘,动作都很死板,只能顺着套路动作打下去,没有变化能力。尤其步法,习惯了劈拉腿上步,再走直线都会感觉别扭,就更别说盘转打法了。像是海外传承,其实风格都有改动,好比黎达冲与李小龙先生,阿门运用螳螂拳的时候,架势是偏高的。而我们注重表演效果,一些动作都趋向艺术化了。我看到过有人因为站姿较低,又是左右斜胯发力,特别耗费腿力,所以他在预备表演的时候,熟悉动作的时候,就好像是扎着个马步,斜劈拉着胯子这么走,然后真正表演的时候再蹲下去。这种练法是不容易培养实战感应的。如果不透露门道,只是跟随模仿的话,就会感觉松垮垮的,使不上力气,也就只能单独抡胳膊,靠着打裆偷袭了。对于这种练法的人,我赠送他一个“跨马提肛”的功法。这个事情,非常能够说明拳谱与拳法的演变过程。习练者在打玉环步秘肘的时候,加入一个提肛的意念,就会发现,原本软趴趴下沉的势头一下子就精神起来了,步子变化也就多了,进退、手法都会更加便利,而且拳势是活的,不是一个死板套路了。
如果你的白猿出洞套路编排正宗,但就是打得像流水账,没有实战能力,是否考虑加入这个意念?以上这个故事,其实这是错别字引起的误会。长拳拳势里有一个重要拳势叫跨马提缰,因为古代缰念作纲,所以写作跨马提纲,如果不懂这个,就不知道纲是什么了。而斜跨步的玉环步,加入这个要领,不管提纲还是提肛,真的可以促使两腿扎实,劲力上行。那么你加还是不加呢?这个势子,也可以对比内家与外家之别。龙盘玉环步两腿绞劲,大腿包括臀部各个方位的筋骨肌肉都是绞上劲的,而斜跨跪步除了向上的支撑力,之外是松垮的,你不想松垮就只能是加上提肛意识一起练。如果你继承的是全套玉环步,经过了崩绽步的训练,不用跨马提纲也能练得步法刚柔通达。所以你是全盘继承,还是硬做区分,以残缺做风格体现呢?我相信,聪明人的选择都是趋同的。当然我不是在评价七星螳螂拳有问题,并非是我说七星螳螂拳中没有这些拳势。也是分流派的吧,可能正宗流派确实没有这些,正宗另有我们不知道的内容吧。只是,正宗不正宗也无所谓,我也不愿意争执这些。如果“正宗”不行,那不练正宗也罢。


IP属地:山东1楼2024-12-16 18:56回复
    AI铁萼府-拳门知识库文本数据。针对AI资源发布。
    排版格式以满足AI使用为主,敬请理解。


    IP属地:山东2楼2025-02-12 17: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