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原理
Western blot技术(亦称作蛋白质印迹法)是一种在科研中频繁应用的手段,用于分离并确认蛋白质的身份。该技术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即SDS-PAGE)技术,将样本中的各类蛋白质进行分离,随后将这些已分离的蛋白质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或PVDF膜上。此后的步骤涉及将膜与目标蛋白质的特异性抗体共同孵育。在洗涤膜的过程中,非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被去除,仅留下与目标蛋白质紧密结合的抗体,最终通过胶片显影或荧光扫描的方式来检测这些结合的抗体。
由于抗体的特异性,通常仅能看到一条明确的条带,条带的宽窄反映了蛋白质的数量。通过分析特定反应出现的位置及其强度,可以揭示目标蛋白在特定细胞或组织提取物中的表达情况。得益于凝胶电泳的高分辨率以及免疫反应的强特异性和高灵敏度,Western blot技术能够检测到低至1ng的目标蛋白。因此,它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遗传学等多个生物学分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实验操作步骤
1. 样品准备阶段:
1)制备冰块,并备齐冰盒以供使用。
2)配制细胞裂解液:依据细胞数量确定所需裂解液量,通常六孔板每孔需50ul。裂解液由100ul碧云天裂解液、1ul蛋白酶抑制剂混合物及1ul PMSF组成。
3)根据实验需求准备细胞:首先去除培养基,接着用1×PBS清洗三次以去除培养基中的血清成分。然后向每个孔(六孔板)中加入适量裂解液,利用细胞刮迅速将细胞刮下并转移至1.5ml离心管中,置于冰上静置20分钟后进行振荡混合,再次置于冰上10分钟。
4)以12,000g的转速在4℃条件下离心15分钟,收集上清液至另一1.5ml离心管中。
5)取2.5ul样品与22.5ul三蒸水混合稀释,用于BCA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6)剩余样品加入5×Loading Buffer(按照2.5ml Buffer对应10ml蛋白的比例),在95℃条件下加热10分钟(期间需振荡一次)。
7)处理后的样品可直接用于电泳或分装后在-80°C条件下长期保存。
2.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步骤:
1)制备分离胶(每块凝胶需5ml)。
2)谨慎地将分离胶注入制胶模具中,预留约2cm的空间(即制胶架红色边框下缘)以供后续注入浓缩胶,并在顶层覆盖去离子水。静置约30分钟待其凝固。
3)接着制备浓缩胶(每块凝胶需2ml)。
4)将浓缩胶注入分离胶上端时需注意避免产生气泡。
5)插入梳子并等待浓缩胶凝固(当胶与梳子间出现明显分界且分离胶凝固时间超过2小时),之后用双蒸水清洗孔道以去除凝胶碎片,并用滤纸吸干水分。
6)将凝胶置于电泳槽中,上下槽均加入1×电泳缓冲液(注意缓冲液重复使用次数不应超过3次)。
7)进行上样操作:在marker孔中加入5ul prestained marker与适量1×上样Buffer混合至与sample孔总体积相同。Sample的上样量通常为15-25μl,需先在heating block中95℃加热5-10分钟(期间振荡一次),然后快速离心后进行电泳;对于未加载sample的孔道,则需加入等体积的1×上样Buffer。
8)电泳过程:初始阶段采用恒压60-80V进行电泳,当样品跑过浓缩胶后,将电压提高至100-120V。电泳时间需根据目标蛋白的大小及marker的位置来确定,通常当目标蛋白跑至分离胶三分之二的位置时即可停止电泳。
3. 膜转移环节:
1)根据Marker的指示以及目标条带的位置,对凝胶进行切割(切割时需做好标记以便识别)。随后,将切割好的凝胶浸入转膜缓冲液中,浸泡时间为15分钟。
2)对PVDF膜进行标记后,先将其浸入甲醇中活化1分钟,然后连同4张3mm厚的滤纸和海绵一起浸入转移缓冲液中,浸泡同样为15分钟。
3)接下来制作“转膜三明治”:按照纤维垫、滤纸、PVDF膜、凝胶、滤纸、纤维垫的顺序依次叠放。在叠放过程中,需确保每一层都对齐且没有气泡产生。
4)进行转膜操作:转膜的时间需根据之前确定的条件来设定。在转膜过程中,PVDF膜应连接正极(通常为红色端),而凝胶则连接负极(通常为黑色端)。
4. 膜的封闭与抗体孵育过程:
1)转膜完成后,用10ml的1×TBS溶液在室温下洗膜10分钟。
2)接着,用5ml的奶粉封闭液在室温下孵育膜2小时,或者在4℃条件下平缓摇动过夜。由于奶粉较难溶解,因此需提前至少1小时进行配制。
3)用10ml的TBS/T溶液洗膜3次,每次5分钟。
4)然后,加入5ml的一抗稀释缓冲液(抗体需根据说明书进行稀释),在室温下孵育2小时,或者在4℃条件下平缓摇动过夜。孵育完成后,回收一抗,并按5ul/ml的比例加入叠氮钠以抑制细菌生长。一抗可在4℃条件下保存(不常用的抗体可置于-20℃条件下长期保存),并可重复使用。
5)再次用10ml的TBS/T溶液洗膜3次,每次5分钟。
6)随后,加入二抗(通常按1:2000的比例稀释),在室温下平缓摇动孵育1小时。
7)最后,再次用10ml的TBS/T溶液洗膜3次,每次5分钟。
5. 显影与定影(或荧光扫描)步骤:
对于传统的显影与定影方法:
1)首先铺设保鲜膜,并在吸水纸上再铺一层保鲜膜。然后,将水、显影液(若颜色变深则不能使用)和定影液分别倒入各自的容器中。将2.5ml的ECL-A液和2.5ml的ECL-B液混合,并避光保存。将ECL混合液和膜带入暗房,关好门并拉好遮光布。将ECL混合液倒入小盒中,用吸水纸轻轻吸干膜上的多余液体,然后将膜放入ECL混合液中,在室温下摇动5分钟,使ECL均匀覆盖在膜上。之后,用吸水纸吸干膜上的液体,将膜面朝下包在保鲜膜上,并置于夹子上。剪好X-film(注意只能捏住X-film的边缘),放在膜上,并根据条带的亮度调整曝光时间。通常可先曝光2分钟,观察条带的深浅,再确定最佳的曝光时间。
2)显影与定影:将X-film取出,放入显影液中浸泡一定时间(具体时间根据目标条带的强度和背景而定),然后用水冲洗一次,再放入定影液中定影5分钟以上。
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许多实验室已经很少使用传统的胶片显影与定影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在孵育发光二抗后,直接进行荧光扫描。这类仪器种类繁多,操作方法也因实验室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Western blot技术(亦称作蛋白质印迹法)是一种在科研中频繁应用的手段,用于分离并确认蛋白质的身份。该技术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即SDS-PAGE)技术,将样本中的各类蛋白质进行分离,随后将这些已分离的蛋白质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或PVDF膜上。此后的步骤涉及将膜与目标蛋白质的特异性抗体共同孵育。在洗涤膜的过程中,非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被去除,仅留下与目标蛋白质紧密结合的抗体,最终通过胶片显影或荧光扫描的方式来检测这些结合的抗体。
由于抗体的特异性,通常仅能看到一条明确的条带,条带的宽窄反映了蛋白质的数量。通过分析特定反应出现的位置及其强度,可以揭示目标蛋白在特定细胞或组织提取物中的表达情况。得益于凝胶电泳的高分辨率以及免疫反应的强特异性和高灵敏度,Western blot技术能够检测到低至1ng的目标蛋白。因此,它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遗传学等多个生物学分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实验操作步骤
1. 样品准备阶段:
1)制备冰块,并备齐冰盒以供使用。
2)配制细胞裂解液:依据细胞数量确定所需裂解液量,通常六孔板每孔需50ul。裂解液由100ul碧云天裂解液、1ul蛋白酶抑制剂混合物及1ul PMSF组成。
3)根据实验需求准备细胞:首先去除培养基,接着用1×PBS清洗三次以去除培养基中的血清成分。然后向每个孔(六孔板)中加入适量裂解液,利用细胞刮迅速将细胞刮下并转移至1.5ml离心管中,置于冰上静置20分钟后进行振荡混合,再次置于冰上10分钟。
4)以12,000g的转速在4℃条件下离心15分钟,收集上清液至另一1.5ml离心管中。
5)取2.5ul样品与22.5ul三蒸水混合稀释,用于BCA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6)剩余样品加入5×Loading Buffer(按照2.5ml Buffer对应10ml蛋白的比例),在95℃条件下加热10分钟(期间需振荡一次)。
7)处理后的样品可直接用于电泳或分装后在-80°C条件下长期保存。
2.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步骤:
1)制备分离胶(每块凝胶需5ml)。
2)谨慎地将分离胶注入制胶模具中,预留约2cm的空间(即制胶架红色边框下缘)以供后续注入浓缩胶,并在顶层覆盖去离子水。静置约30分钟待其凝固。
3)接着制备浓缩胶(每块凝胶需2ml)。
4)将浓缩胶注入分离胶上端时需注意避免产生气泡。
5)插入梳子并等待浓缩胶凝固(当胶与梳子间出现明显分界且分离胶凝固时间超过2小时),之后用双蒸水清洗孔道以去除凝胶碎片,并用滤纸吸干水分。
6)将凝胶置于电泳槽中,上下槽均加入1×电泳缓冲液(注意缓冲液重复使用次数不应超过3次)。
7)进行上样操作:在marker孔中加入5ul prestained marker与适量1×上样Buffer混合至与sample孔总体积相同。Sample的上样量通常为15-25μl,需先在heating block中95℃加热5-10分钟(期间振荡一次),然后快速离心后进行电泳;对于未加载sample的孔道,则需加入等体积的1×上样Buffer。
8)电泳过程:初始阶段采用恒压60-80V进行电泳,当样品跑过浓缩胶后,将电压提高至100-120V。电泳时间需根据目标蛋白的大小及marker的位置来确定,通常当目标蛋白跑至分离胶三分之二的位置时即可停止电泳。
3. 膜转移环节:
1)根据Marker的指示以及目标条带的位置,对凝胶进行切割(切割时需做好标记以便识别)。随后,将切割好的凝胶浸入转膜缓冲液中,浸泡时间为15分钟。
2)对PVDF膜进行标记后,先将其浸入甲醇中活化1分钟,然后连同4张3mm厚的滤纸和海绵一起浸入转移缓冲液中,浸泡同样为15分钟。
3)接下来制作“转膜三明治”:按照纤维垫、滤纸、PVDF膜、凝胶、滤纸、纤维垫的顺序依次叠放。在叠放过程中,需确保每一层都对齐且没有气泡产生。
4)进行转膜操作:转膜的时间需根据之前确定的条件来设定。在转膜过程中,PVDF膜应连接正极(通常为红色端),而凝胶则连接负极(通常为黑色端)。
4. 膜的封闭与抗体孵育过程:
1)转膜完成后,用10ml的1×TBS溶液在室温下洗膜10分钟。
2)接着,用5ml的奶粉封闭液在室温下孵育膜2小时,或者在4℃条件下平缓摇动过夜。由于奶粉较难溶解,因此需提前至少1小时进行配制。
3)用10ml的TBS/T溶液洗膜3次,每次5分钟。
4)然后,加入5ml的一抗稀释缓冲液(抗体需根据说明书进行稀释),在室温下孵育2小时,或者在4℃条件下平缓摇动过夜。孵育完成后,回收一抗,并按5ul/ml的比例加入叠氮钠以抑制细菌生长。一抗可在4℃条件下保存(不常用的抗体可置于-20℃条件下长期保存),并可重复使用。
5)再次用10ml的TBS/T溶液洗膜3次,每次5分钟。
6)随后,加入二抗(通常按1:2000的比例稀释),在室温下平缓摇动孵育1小时。
7)最后,再次用10ml的TBS/T溶液洗膜3次,每次5分钟。
5. 显影与定影(或荧光扫描)步骤:
对于传统的显影与定影方法:
1)首先铺设保鲜膜,并在吸水纸上再铺一层保鲜膜。然后,将水、显影液(若颜色变深则不能使用)和定影液分别倒入各自的容器中。将2.5ml的ECL-A液和2.5ml的ECL-B液混合,并避光保存。将ECL混合液和膜带入暗房,关好门并拉好遮光布。将ECL混合液倒入小盒中,用吸水纸轻轻吸干膜上的多余液体,然后将膜放入ECL混合液中,在室温下摇动5分钟,使ECL均匀覆盖在膜上。之后,用吸水纸吸干膜上的液体,将膜面朝下包在保鲜膜上,并置于夹子上。剪好X-film(注意只能捏住X-film的边缘),放在膜上,并根据条带的亮度调整曝光时间。通常可先曝光2分钟,观察条带的深浅,再确定最佳的曝光时间。
2)显影与定影:将X-film取出,放入显影液中浸泡一定时间(具体时间根据目标条带的强度和背景而定),然后用水冲洗一次,再放入定影液中定影5分钟以上。
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许多实验室已经很少使用传统的胶片显影与定影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在孵育发光二抗后,直接进行荧光扫描。这类仪器种类繁多,操作方法也因实验室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