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初中后,我就成了一名“瘾君子”。对优越成绩的追求成了我学习的目的,在不自觉中,我遭到了成绩、自我形象保护和满足父母老师预期的绑架。它们好像“药物”对“瘾君子”的作用——不仅仅是带来快感,更是为了消除痛苦,而这种痛苦恰恰是来自对药物的的依赖。
在大学以前的教育是围绕招生而运转吗?我感觉学校就如同一家企业,我的价值取决于我上个季度的业绩。量化的成功无非就是可以在大学申请表上体现出来的那些东西,总是让我觉得并非应试教育,而是应试而活。
这种痛苦在高考前尤为明显,导致了一个月每天只有四个小时的睡眠,特别是对作为理科生的我(庆幸的是父母没有给我过多压力,否则我也可能像中考前我的同学那样得抑郁症)。那时我不知道我已经对“药物”产生过度依赖了,只知道大家都在努力奋斗,我也只好抱着从众心理——法不责众,这里的“法”是指社会运行的规律,因此我会觉得安全。不出所料,我的高考成绩成了稀烂。
到了大学,我才从与周围人的不同中发现自己是个“瘾君子”。我没有他们那么丰富的爱好、课余生活、交际圈,没有他们那样地热爱生活。对我而言,不论是社会实践、爱好,还是各类体育、艺术的活动,都只是赚取分数的手段和获取学位的加分项。我在迎合这个教育系统的需求,建立起一个“伪自我”。
我想要摆脱“瘾君子”这个身份,我想要改变自我的认知。本在暑假就中断了的,在高三培养的阅读爱好,被我延续了下来,我渴望从课本里不曾有过的知识中汲取存活的方式。我是一名“瘾君子”没错,但我也是一位在集中营里得以醒悟的生还者。
我不再有“赢者全盘皆赢,输者全盘皆输”的心态,不再按部就班,也不再因他人的成绩而感到威胁。不存在资质至上的心态来限制我对教育的理解,我也不再把教育的价值用短期的回报率或实用性的狭隘目光来衡量。我去尽可能地培养自己的爱好——“如果现今的年轻人不能定位自己真实的喜好或者不清楚自己的目标,那么一个大人的自我描述与孩子的描述并无区别”——尽可能地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放下对成绩追求的狂热心态。
作为瑞中的一份子,我在此分享了我的一部分人生经历。我也是在读了《优秀的绵羊》这本书才有感而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大学以前的教育是围绕招生而运转吗?我感觉学校就如同一家企业,我的价值取决于我上个季度的业绩。量化的成功无非就是可以在大学申请表上体现出来的那些东西,总是让我觉得并非应试教育,而是应试而活。
这种痛苦在高考前尤为明显,导致了一个月每天只有四个小时的睡眠,特别是对作为理科生的我(庆幸的是父母没有给我过多压力,否则我也可能像中考前我的同学那样得抑郁症)。那时我不知道我已经对“药物”产生过度依赖了,只知道大家都在努力奋斗,我也只好抱着从众心理——法不责众,这里的“法”是指社会运行的规律,因此我会觉得安全。不出所料,我的高考成绩成了稀烂。
到了大学,我才从与周围人的不同中发现自己是个“瘾君子”。我没有他们那么丰富的爱好、课余生活、交际圈,没有他们那样地热爱生活。对我而言,不论是社会实践、爱好,还是各类体育、艺术的活动,都只是赚取分数的手段和获取学位的加分项。我在迎合这个教育系统的需求,建立起一个“伪自我”。
我想要摆脱“瘾君子”这个身份,我想要改变自我的认知。本在暑假就中断了的,在高三培养的阅读爱好,被我延续了下来,我渴望从课本里不曾有过的知识中汲取存活的方式。我是一名“瘾君子”没错,但我也是一位在集中营里得以醒悟的生还者。
我不再有“赢者全盘皆赢,输者全盘皆输”的心态,不再按部就班,也不再因他人的成绩而感到威胁。不存在资质至上的心态来限制我对教育的理解,我也不再把教育的价值用短期的回报率或实用性的狭隘目光来衡量。我去尽可能地培养自己的爱好——“如果现今的年轻人不能定位自己真实的喜好或者不清楚自己的目标,那么一个大人的自我描述与孩子的描述并无区别”——尽可能地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放下对成绩追求的狂热心态。
作为瑞中的一份子,我在此分享了我的一部分人生经历。我也是在读了《优秀的绵羊》这本书才有感而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