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统而言,明代举子一旦获得了举人功名,也就具有了选官资格。但实际上,会试下第举人能直接选官者只是少数,而且,所选一般为府、州、县学教官。而对于大多数会试下第举人来说,还须依例入监,一面可继续参加会试,一面通过坐监肄业和挨拨历事获得选官资格。当然也有部分下第举人选择了放弃会试和选官而潜心研究学问或从事艺术的道路。还有很多屡应会试而不售、未及选官而身故者。
一、副榜举人充教
副榜举人,是指会试成绩较好但因名额限制未被正式录取而录为副榜的举人,又称“乙榜”或“备榜”举人。会试录取副榜始于元末,如至正八年(1348年)“四月,中书省奏准,监学生员每岁取及分生员四十人,三年应贡会试者,凡一百二十人,除例取十八人外,今后再取副榜二十人”。并规定汉人取中副榜者一部分要充任学正、学录等教职,是为会试副榜充教职之始。明代取会试副榜以充教职,始于洪武时。如永乐阁臣南昌人胡俨中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会试“副榜,授松江华亭教谕”。又如,洪武二十七年三月,“举人杨相中副榜,当授教职,时年十六。其父思贻奏言:‘臣之子相年与学皆未可为人师,幸俾臣归教之。’礼部以闻。上可其奏”。可见,至迟洪武二十年代就已确定会试取副榜以充任府、州、县学教官之例。至洪武三十年三月,又“令礼部乙榜举人署教谕、训导,年未三十不愿署教者听”。其中,“年未三十不愿署教者听”,显然是对副榜充教之例的进一步修订,出发点是希望不满三十岁的年轻副榜举人通过进一步钻研举业而会试中式,进而参加殿试获得进士功名。建文二年(1400年)三月,“以备榜举人选署教谕、训导”。永乐四年(1406年),“乙榜举人”仍“除学官”。宣德五年(1430年)三月,“会试副榜举人胡志等六百八十九人当授署学正、教谕、训导”。宣德八年三月,副榜举人“罗兼善等四百六十四人,令署学正、教谕、训导事”。正统元年(1436年)三月,“副榜举人赵能等三百九十名例送吏部除授教职”。正统四年闰二月,行在礼部奏准二十五岁以上副榜举人233人“送吏部除授教职”。
副榜举人,是指会试成绩较好但因名额限制未被正式录取而录为副榜的举人,又称“乙榜”或“备榜”举人。会试录取副榜始于元末,如至正八年(1348年)“四月,中书省奏准,监学生员每岁取及分生员四十人,三年应贡会试者,凡一百二十人,除例取十八人外,今后再取副榜二十人”。并规定汉人取中副榜者一部分要充任学正、学录等教职,是为会试副榜充教职之始。明代取会试副榜以充教职,始于洪武时。如永乐阁臣南昌人胡俨中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会试“副榜,授松江华亭教谕”。又如,洪武二十七年三月,“举人杨相中副榜,当授教职,时年十六。其父思贻奏言:‘臣之子相年与学皆未可为人师,幸俾臣归教之。’礼部以闻。上可其奏”。可见,至迟洪武二十年代就已确定会试取副榜以充任府、州、县学教官之例。至洪武三十年三月,又“令礼部乙榜举人署教谕、训导,年未三十不愿署教者听”。其中,“年未三十不愿署教者听”,显然是对副榜充教之例的进一步修订,出发点是希望不满三十岁的年轻副榜举人通过进一步钻研举业而会试中式,进而参加殿试获得进士功名。建文二年(1400年)三月,“以备榜举人选署教谕、训导”。永乐四年(1406年),“乙榜举人”仍“除学官”。宣德五年(1430年)三月,“会试副榜举人胡志等六百八十九人当授署学正、教谕、训导”。宣德八年三月,副榜举人“罗兼善等四百六十四人,令署学正、教谕、训导事”。正统元年(1436年)三月,“副榜举人赵能等三百九十名例送吏部除授教职”。正统四年闰二月,行在礼部奏准二十五岁以上副榜举人233人“送吏部除授教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