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明代皇位继承涉及三次帝系变更与两次波动。
在明代十六帝中,帝系有过三次变更。第一次靖难之役后,帝系由朱元璋长子朱标和长孙朱允玟一脉转移到皇四子朱棣一脉;第二次帝系变更因孝宗之子武宗没有子孙继承皇位,帝系从孝宗一脉转移到其弟兴献王一脉,由兴献王之子即帝位,即世宗;第三次变更因熹宗诸子夭折,没有子嗣继位,帝系由熹宗一脉转移到同父异母的弟弟信王一脉,即崇祯皇帝。在英宗和景帝之间还出现了两次波折,“土木之变”,英宗被俘,国家群龙无首,异常危急,奉命监国的邺王被大臣拥立为帝,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封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帝系由英宗一脉转移到景帝一脉。但景帝之子早夭,加上英宗复辟成功,重登大位,重立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帝系仍回到英宗一脉。
在这三次帝系变更中,世宗、思宗的继位遵循“兄终弟及”原则,有皇帝的遗诏或皇太后懿旨,因而他们的继位拥有程序或仪式上的合法性,其统治权在登上皇位的那刻起就拥有了合法性。明成祖朱棣是通过篡权夺取皇位的,他通过自己非凡的毅力、铁血手段和丰功伟绩最终赢得合法性;而景帝在特殊背景中登基,他的权力合法性是建立在英宗同意禅让皇位的基础上,但他更立太子的行为僭越了本分,其子见济的早夭更被人们理解为上天对他僭越之举的惩罚。故英宗复辟时,群臣没有任何异议,在群臣心目中英宗才拥有真正的合法性,帝系回归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