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净土宗可以带业往生
身为一个凡夫众生,在一期的生命当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起一些重大的烦恼——贪瞋痴,造一些杀盗淫妄的罪业。这种烦恼罪业的生起,它的病根只有一个,就是颠倒妄想。
佛陀解释颠倒妄想,是分成三部分来解释。
第一个,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受。这个感受是来自于业力的刺激。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时,会由于业力的因缘产生痛苦跟快乐的感受,这个感受是没办法控制的。所以感受的下一剎那就刺激我们的妄想、想象,想象久了以后,就产生了一种执着。
当业力与妄想、执着混在一起时,就很难改变自己的思考模式。佛法给它一个专有名词,叫作无明,就是说,它已经形成一种思想上的盲点。他明明知道这样做会创造痛苦,但是他还是会这样做。他为什么这样做呢?没有任何理由!所以我们凡夫在无量的生命当中,留下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最严重的就是颠倒想。这种颠倒想,从《楞严经》的思想来看,已经没办法自我调整。
因此佛陀的出世,第一个就是要解决颠倒想的问题。佛陀在解释颠倒想,要破颠倒想时,第一个概念,先解释业果的道理。就是说,生命的痛苦跟快乐,是由业力决定的;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
从业力当中,我们看到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业力在得果报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很重要的助缘——祸福由因,改变在缘。所以懂了业果以后,我们就开始去注意内心当中的业力。我们必须把重大的业力消灭,就是不能给这种业力太多的助缘。
其实,业果的思想,它的重点还不在断恶业,而是在断恶念。我们没办法去解决无量劫来所留下的业力,这是现实问题。生命太短,业力太多,尽虚空不能容受。从业果的思想,我们知道一个很重要的答案:我们虽然身负重罪,但是不要去刺激它。
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地雷,但是临命终时,无障碍是怎么安立呢?这些地雷你不碰它就没事了。所以为什么净土宗可以带业往生?就是你不要去碰它。我们的生命中有无量无边的生死重罪,但是我们不能有强大的恶念去刺激它。所以在业力生起现行之前,我们都还有机会,就是闪过你心中的地雷。
我们的地雷太多了,没办法解决,到净土再解决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去碰触地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先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就是要闪过心中的地雷,不要让它在临命终时爆炸。从业果当中,我们开始去忏除罪障,积集资粮,创造一个临终安乐的环境,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注意自己的业力,注意自己的恶念。这是第一个思考。
从安乐的思考慢慢地我们提升到一种解脱的思考。前面是不要让自己产生痛苦,这个地方是不要创造一种生死的业力,这更微细,就是调伏爱取。
佛陀在解释调伏爱取时,主要是建立在无常——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基础之上。无常的思想就是说,虽然生命的安乐是美妙的,但是这种安乐不安稳,它夹带很严重的过失,就是“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我们得到了快乐,但我们感到害怕、担心失掉快乐,内心感到遗憾、忧恼。
所以佛陀讲诸行无常这四个字,就等于把三界里面所有的果报,包括天界的果报全盘否定了。
诸行无常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三界没有快乐。一座房子起火燃烧了,谁能够幸免呢?就算有快乐,你还是在这座房子当中,房子在燃烧,你能够吃得下饭、睡得着觉吗?所以诸行无常,佛陀就是把前面业果建立的安乐果报全部否定了,三界里面没有真实的快乐,轮回是毫无意义的。
就像做一场梦,你梦中很快乐,醒过来什么都没有,所以这个快乐没有意义,它迟早会破坏。
从有相的业果思想到无相的涅槃思想,其实这两个思想都不圆满。
因为业果思想偏重在有相的这一块,涅槃思想偏重在涅槃无相的寂静这一块,所以都没有中道圆满的概念。也就是说,业果的思想跟涅槃的思想都是佛陀的方便说,不是佛陀真实的本意,那只是出于对治。因为我们喜欢造罪,佛陀讲业果的道理;我们喜欢爱取,佛陀讲无常无我来对治。----净界法师-
------
有欲望就能快乐,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净界法师
我们在修行当中有时候经常很沉闷,有时候很烦恼、苦恼。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心中很多的欲望。我们过去会产生错觉,总是觉得有欲望是快乐,因为有欲望就会得到满足,有满足就会有快乐。
当然,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这种情况就好像佛陀在经典当中讲一个譬喻,说我们对欲望的满足产生了快乐,这个叫作“有漏”。就像身体的皮肤长一个疮疤,这个疮疤流脓、流血,会产生痒的感觉,你去搔痒的时候会有暂时快乐的感受,但是这个疮疤更加严重,它给你带来的痛苦感受更强烈。
所以,我们依止欲望去追求快乐,就像在疮疤上去搔痒一样,你付出更多的痛苦。
这个初地菩萨的空观,“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他先空掉对“外境的真实”的执取。外境是心所变现,如梦如幻的,所谓的生死涅槃、所谓的对错,这种概念都是每一个人心中自己安立的,我们不一定要随别人的标准而转。
破除外境的法执,这个时候你又能够“观心性无生”:我这一念心当中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只是一念的菩提心跟空正见两种力量在那里安住而已。这个时候菩萨就把心中的妄想消灭了,烦恼也消灭了,这个时候菩萨才真实感觉到,原来心中没有欲望是太快乐了。
所以这个欢喜地就是菩萨把心中的乌云妄想完全消灭,他心中感到轻松快乐。这是佛陀在描述初地菩萨的相貌,叫作欢喜地,因为他没有妄想。
------
什么是有漏与无漏种子
净界法师
我们一般人还没有成就圣道之前,是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都具足。我们曾经做慈善事业,也曾经造了很多的罪业,只要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以有所得的心去创造的业,都叫有漏种子。
什么是有漏与无漏种子
我们看图示,有漏种子这个地方。第一个,名言种子,属于思想这一块,引生等流果,你用什么思想去造业,你的思想就会增长广大;第二个,业种子,它会产生苦乐的异熟果。三界六道的异熟果都是有漏的,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无漏种子,是以空性智慧为中心的。比方说,生空,这个就是我们待会儿讲到的我空的智慧,这是二乘的解脱道。那么法空乃至于空空(俱空),空空就是连法空也空掉,那就是真空妙有,无住生心了,这跟大乘的空性相应,是菩萨跟佛果的无漏法。
从学佛的角度,除非有很重的业,一般人都是从思想来判定水平,尤其是禅宗更明显,都是从你的思想判定你修行的水平。
我们先撇开业力这块不谈,就是说你来生最有可能去的地方,要从你的有漏种子跟无漏种子来判断。
第一种人,如果你的情执很重,你把世间的每一件事情都看得很重要,那你要离开三界就很困难,因为你造的业几乎都是有漏种子。就是说,在你内心深处那个强大的引力,那个有漏种子的势力非常强,几乎很难改变,你来生一定在三界得果报,就差在你是快乐还是痛苦而已。
你的情绪变化很大,情执很重,感情很丰富,这就很难离开三界,因为你的种子都是有漏种子。
第二种人,是对三界果报的爱取相对减少。无漏种子特别的观念在空性的智慧。就是我们一再强调,你要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这是很重要的概念。站在空性的角度来面对人生的观念建立起来,你才可能去创造无漏的正念的种子。
我们平常的心,都在一直释放出去,就像我们平常跟三界绑上很多绳子一样,你临终突然要切,是切不断的!所以,诸位要知道,往生不是只有皈依阿弥陀佛而已,不是那么简单。请你要小心!你跟三界结下的重大业力,要慢慢地把它降低。它是两块: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我们要从娑婆世界走出来,阿弥陀佛的光明才能够照到你。就像你要走出房间,才能够得到阳光的普照一样。所以有漏种子不能种太多,可以有,但是它必须在调伏状态。
所以,我们临终的正念,跟你的人生观、跟你的思考模式有关系。你要站在空性的角度来面对人生,这个很重要!这一块我们待会儿会讲到,就是所谓的解脱道。
现在先谈安乐道。就是说,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判断你来生是不是快乐,那是靠你的善业;判断你是不是容易往生,这跟你的善业就不一定有直接关系,就看你的智慧水平,你对人生是怎么看的。你站在一个本来就有人生的角度去面对人生,还是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的角度去面对人生,就影响你的临终正念。这是有漏跟无漏的差别。
------
业是怎么来的?造完后又跑哪里去
净界法师
我们讲因果同时,借缘显现。从因果转变的角度,佛教是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那么我们要知道,业是怎么来的?怎么会有业?为什么苹果掉下来,它不是一个业?
所谓的业,它必须要从内心发动出来,一个有明了分别功能的心识发动出来的叫做业。那么现在有个问题了,就是造业的时候,是剎那剎那生灭,那么造完以后这个业跑哪里去了呢?
比方说,拜一部八十八佛,你每一个动作都是无常的,你四十五分钟把八十八佛拜完以后,这个行为就没有了。别人来看你时,他看不出你做了什么事情,刚刚那个业跑哪里去了呢?
业跑到你的内心去了!当你内心发动业的时候,它同时又反熏到你内心深处去了,所以你的内心已经产生变化了,你自己感觉不出来,除非你长时间的修行,会感觉到一份的寂静,它就是你善业增长的一种征兆。
所以,当这个业还没有表现出来时,这是我们改变的最佳时机,因为它还在潜伏的状态,有无量的可能性。如果这个业已经成熟冒出来了,就很难改变,因为它变成异熟果就很难改变,只有认命了。比方说,你今生的很多相状,都是已经成熟的业力。
佛教界比较重视来生。佛教的思想,是为了未来而活。佛陀的意思要你尽量放弃今生,你要把所有的目标放在未来,这是佛教的思想。因为你今生能够改变的有限,而未来有无量的可能性。
但是,关键就是说,你要先了解怎么改变,从哪里改变。当然从你的种子改变。因为你的来生,是由你的种子去产生果报的。所以,你要产生生命的改变,就必须要了解这个种子的性质。
--------
什么是「造作等流果」
净界法师
造作等流果——纵生人中,爱乐杀生等事。
前面的“领受”是约外在的果报,这个“造作等流”是约你内心的状态,就是等流习气。你过去生杀生,除了让你到三恶道乃至于寿命短促以外,你来生看到蚂蚁,莫名其妙地就有一种冲动,想要把它杀死。为什么?你也不知道,这就是等流习气。
这个等流习气很重要,佛教界论断三世因果都是以等流习气来论。你怎么知道有来生?只要证明有前生就一定有来生,因为你有前生,肯定生命就相续,不可能到今生突然停止。那么怎么知道有前生呢?就是从这个等流习气。
佛教界在解读前生的论述中说,一般世间的医学家,是认为物质创造了精神——你为什么那么聪明呢?因为你的基因比较好,遗传基因好,就是物质影响到你的心态。佛教不同意!佛教认为心灵创造物质,而不是物质创造心灵。
佛教界举一个例子。一对双胞胎,是两个心识、两个生命体同时住在一个DNA,一个受精卵。佛教就问医学家说,同一个DNA发展出两个生命体,这两个婴儿出生时,没有经过环境的学习,但是个性显然不同:一个好动,一个好静;一个喜欢光明,一个喜欢黑暗。你怎么解释这个内心的差别?
如果我们是今生才开始,生命只是个偶然,那么我们所有的功能都是要经过学习才有的,那么为什么同一个DNA的两个生命体,他们两个出生没几天,没有经过很多环境的学习,就有不同心识的差别作用:一个好动,一个好静?
可见,在今生之前,一定有一个生命体。他经过很多的经验,把这个心识遗传到今生来了。否则这两个是同样的DNA,同样一个基因,怎么创造两个不同的生命体出来?
如果物质能够创造心识的话,同样的物质应该创造出同样的心识。其实不是这样子。
所以,佛教认为是先有心灵才有物质,是心灵主导物质。内心当中因为造了不同的业,才创造不同的果报出来。
所以,这个“造作等流”是论断三世因果很重要的观念。就是说,为什么这人一出生,就特别喜欢打坐?这人特别喜欢拜佛?这一定有前生的因缘。
身为一个凡夫众生,在一期的生命当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起一些重大的烦恼——贪瞋痴,造一些杀盗淫妄的罪业。这种烦恼罪业的生起,它的病根只有一个,就是颠倒妄想。
佛陀解释颠倒妄想,是分成三部分来解释。
第一个,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受。这个感受是来自于业力的刺激。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时,会由于业力的因缘产生痛苦跟快乐的感受,这个感受是没办法控制的。所以感受的下一剎那就刺激我们的妄想、想象,想象久了以后,就产生了一种执着。
当业力与妄想、执着混在一起时,就很难改变自己的思考模式。佛法给它一个专有名词,叫作无明,就是说,它已经形成一种思想上的盲点。他明明知道这样做会创造痛苦,但是他还是会这样做。他为什么这样做呢?没有任何理由!所以我们凡夫在无量的生命当中,留下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最严重的就是颠倒想。这种颠倒想,从《楞严经》的思想来看,已经没办法自我调整。
因此佛陀的出世,第一个就是要解决颠倒想的问题。佛陀在解释颠倒想,要破颠倒想时,第一个概念,先解释业果的道理。就是说,生命的痛苦跟快乐,是由业力决定的;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
从业力当中,我们看到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业力在得果报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很重要的助缘——祸福由因,改变在缘。所以懂了业果以后,我们就开始去注意内心当中的业力。我们必须把重大的业力消灭,就是不能给这种业力太多的助缘。
其实,业果的思想,它的重点还不在断恶业,而是在断恶念。我们没办法去解决无量劫来所留下的业力,这是现实问题。生命太短,业力太多,尽虚空不能容受。从业果的思想,我们知道一个很重要的答案:我们虽然身负重罪,但是不要去刺激它。
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地雷,但是临命终时,无障碍是怎么安立呢?这些地雷你不碰它就没事了。所以为什么净土宗可以带业往生?就是你不要去碰它。我们的生命中有无量无边的生死重罪,但是我们不能有强大的恶念去刺激它。所以在业力生起现行之前,我们都还有机会,就是闪过你心中的地雷。
我们的地雷太多了,没办法解决,到净土再解决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去碰触地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先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就是要闪过心中的地雷,不要让它在临命终时爆炸。从业果当中,我们开始去忏除罪障,积集资粮,创造一个临终安乐的环境,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注意自己的业力,注意自己的恶念。这是第一个思考。
从安乐的思考慢慢地我们提升到一种解脱的思考。前面是不要让自己产生痛苦,这个地方是不要创造一种生死的业力,这更微细,就是调伏爱取。
佛陀在解释调伏爱取时,主要是建立在无常——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基础之上。无常的思想就是说,虽然生命的安乐是美妙的,但是这种安乐不安稳,它夹带很严重的过失,就是“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我们得到了快乐,但我们感到害怕、担心失掉快乐,内心感到遗憾、忧恼。
所以佛陀讲诸行无常这四个字,就等于把三界里面所有的果报,包括天界的果报全盘否定了。
诸行无常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三界没有快乐。一座房子起火燃烧了,谁能够幸免呢?就算有快乐,你还是在这座房子当中,房子在燃烧,你能够吃得下饭、睡得着觉吗?所以诸行无常,佛陀就是把前面业果建立的安乐果报全部否定了,三界里面没有真实的快乐,轮回是毫无意义的。
就像做一场梦,你梦中很快乐,醒过来什么都没有,所以这个快乐没有意义,它迟早会破坏。
从有相的业果思想到无相的涅槃思想,其实这两个思想都不圆满。
因为业果思想偏重在有相的这一块,涅槃思想偏重在涅槃无相的寂静这一块,所以都没有中道圆满的概念。也就是说,业果的思想跟涅槃的思想都是佛陀的方便说,不是佛陀真实的本意,那只是出于对治。因为我们喜欢造罪,佛陀讲业果的道理;我们喜欢爱取,佛陀讲无常无我来对治。----净界法师-
------
有欲望就能快乐,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净界法师
我们在修行当中有时候经常很沉闷,有时候很烦恼、苦恼。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心中很多的欲望。我们过去会产生错觉,总是觉得有欲望是快乐,因为有欲望就会得到满足,有满足就会有快乐。
当然,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这种情况就好像佛陀在经典当中讲一个譬喻,说我们对欲望的满足产生了快乐,这个叫作“有漏”。就像身体的皮肤长一个疮疤,这个疮疤流脓、流血,会产生痒的感觉,你去搔痒的时候会有暂时快乐的感受,但是这个疮疤更加严重,它给你带来的痛苦感受更强烈。
所以,我们依止欲望去追求快乐,就像在疮疤上去搔痒一样,你付出更多的痛苦。
这个初地菩萨的空观,“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他先空掉对“外境的真实”的执取。外境是心所变现,如梦如幻的,所谓的生死涅槃、所谓的对错,这种概念都是每一个人心中自己安立的,我们不一定要随别人的标准而转。
破除外境的法执,这个时候你又能够“观心性无生”:我这一念心当中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只是一念的菩提心跟空正见两种力量在那里安住而已。这个时候菩萨就把心中的妄想消灭了,烦恼也消灭了,这个时候菩萨才真实感觉到,原来心中没有欲望是太快乐了。
所以这个欢喜地就是菩萨把心中的乌云妄想完全消灭,他心中感到轻松快乐。这是佛陀在描述初地菩萨的相貌,叫作欢喜地,因为他没有妄想。
------
什么是有漏与无漏种子
净界法师
我们一般人还没有成就圣道之前,是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都具足。我们曾经做慈善事业,也曾经造了很多的罪业,只要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以有所得的心去创造的业,都叫有漏种子。
什么是有漏与无漏种子
我们看图示,有漏种子这个地方。第一个,名言种子,属于思想这一块,引生等流果,你用什么思想去造业,你的思想就会增长广大;第二个,业种子,它会产生苦乐的异熟果。三界六道的异熟果都是有漏的,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无漏种子,是以空性智慧为中心的。比方说,生空,这个就是我们待会儿讲到的我空的智慧,这是二乘的解脱道。那么法空乃至于空空(俱空),空空就是连法空也空掉,那就是真空妙有,无住生心了,这跟大乘的空性相应,是菩萨跟佛果的无漏法。
从学佛的角度,除非有很重的业,一般人都是从思想来判定水平,尤其是禅宗更明显,都是从你的思想判定你修行的水平。
我们先撇开业力这块不谈,就是说你来生最有可能去的地方,要从你的有漏种子跟无漏种子来判断。
第一种人,如果你的情执很重,你把世间的每一件事情都看得很重要,那你要离开三界就很困难,因为你造的业几乎都是有漏种子。就是说,在你内心深处那个强大的引力,那个有漏种子的势力非常强,几乎很难改变,你来生一定在三界得果报,就差在你是快乐还是痛苦而已。
你的情绪变化很大,情执很重,感情很丰富,这就很难离开三界,因为你的种子都是有漏种子。
第二种人,是对三界果报的爱取相对减少。无漏种子特别的观念在空性的智慧。就是我们一再强调,你要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这是很重要的概念。站在空性的角度来面对人生的观念建立起来,你才可能去创造无漏的正念的种子。
我们平常的心,都在一直释放出去,就像我们平常跟三界绑上很多绳子一样,你临终突然要切,是切不断的!所以,诸位要知道,往生不是只有皈依阿弥陀佛而已,不是那么简单。请你要小心!你跟三界结下的重大业力,要慢慢地把它降低。它是两块: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我们要从娑婆世界走出来,阿弥陀佛的光明才能够照到你。就像你要走出房间,才能够得到阳光的普照一样。所以有漏种子不能种太多,可以有,但是它必须在调伏状态。
所以,我们临终的正念,跟你的人生观、跟你的思考模式有关系。你要站在空性的角度来面对人生,这个很重要!这一块我们待会儿会讲到,就是所谓的解脱道。
现在先谈安乐道。就是说,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判断你来生是不是快乐,那是靠你的善业;判断你是不是容易往生,这跟你的善业就不一定有直接关系,就看你的智慧水平,你对人生是怎么看的。你站在一个本来就有人生的角度去面对人生,还是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的角度去面对人生,就影响你的临终正念。这是有漏跟无漏的差别。
------
业是怎么来的?造完后又跑哪里去
净界法师
我们讲因果同时,借缘显现。从因果转变的角度,佛教是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那么我们要知道,业是怎么来的?怎么会有业?为什么苹果掉下来,它不是一个业?
所谓的业,它必须要从内心发动出来,一个有明了分别功能的心识发动出来的叫做业。那么现在有个问题了,就是造业的时候,是剎那剎那生灭,那么造完以后这个业跑哪里去了呢?
比方说,拜一部八十八佛,你每一个动作都是无常的,你四十五分钟把八十八佛拜完以后,这个行为就没有了。别人来看你时,他看不出你做了什么事情,刚刚那个业跑哪里去了呢?
业跑到你的内心去了!当你内心发动业的时候,它同时又反熏到你内心深处去了,所以你的内心已经产生变化了,你自己感觉不出来,除非你长时间的修行,会感觉到一份的寂静,它就是你善业增长的一种征兆。
所以,当这个业还没有表现出来时,这是我们改变的最佳时机,因为它还在潜伏的状态,有无量的可能性。如果这个业已经成熟冒出来了,就很难改变,因为它变成异熟果就很难改变,只有认命了。比方说,你今生的很多相状,都是已经成熟的业力。
佛教界比较重视来生。佛教的思想,是为了未来而活。佛陀的意思要你尽量放弃今生,你要把所有的目标放在未来,这是佛教的思想。因为你今生能够改变的有限,而未来有无量的可能性。
但是,关键就是说,你要先了解怎么改变,从哪里改变。当然从你的种子改变。因为你的来生,是由你的种子去产生果报的。所以,你要产生生命的改变,就必须要了解这个种子的性质。
--------
什么是「造作等流果」
净界法师
造作等流果——纵生人中,爱乐杀生等事。
前面的“领受”是约外在的果报,这个“造作等流”是约你内心的状态,就是等流习气。你过去生杀生,除了让你到三恶道乃至于寿命短促以外,你来生看到蚂蚁,莫名其妙地就有一种冲动,想要把它杀死。为什么?你也不知道,这就是等流习气。
这个等流习气很重要,佛教界论断三世因果都是以等流习气来论。你怎么知道有来生?只要证明有前生就一定有来生,因为你有前生,肯定生命就相续,不可能到今生突然停止。那么怎么知道有前生呢?就是从这个等流习气。
佛教界在解读前生的论述中说,一般世间的医学家,是认为物质创造了精神——你为什么那么聪明呢?因为你的基因比较好,遗传基因好,就是物质影响到你的心态。佛教不同意!佛教认为心灵创造物质,而不是物质创造心灵。
佛教界举一个例子。一对双胞胎,是两个心识、两个生命体同时住在一个DNA,一个受精卵。佛教就问医学家说,同一个DNA发展出两个生命体,这两个婴儿出生时,没有经过环境的学习,但是个性显然不同:一个好动,一个好静;一个喜欢光明,一个喜欢黑暗。你怎么解释这个内心的差别?
如果我们是今生才开始,生命只是个偶然,那么我们所有的功能都是要经过学习才有的,那么为什么同一个DNA的两个生命体,他们两个出生没几天,没有经过很多环境的学习,就有不同心识的差别作用:一个好动,一个好静?
可见,在今生之前,一定有一个生命体。他经过很多的经验,把这个心识遗传到今生来了。否则这两个是同样的DNA,同样一个基因,怎么创造两个不同的生命体出来?
如果物质能够创造心识的话,同样的物质应该创造出同样的心识。其实不是这样子。
所以,佛教认为是先有心灵才有物质,是心灵主导物质。内心当中因为造了不同的业,才创造不同的果报出来。
所以,这个“造作等流”是论断三世因果很重要的观念。就是说,为什么这人一出生,就特别喜欢打坐?这人特别喜欢拜佛?这一定有前生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