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吧 关注:529,735贴子:19,177,737
  • 9回复贴,共1

小组作业,滚出大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初有此文想法时,正疲于奔波完成各种小组作业,被折磨得精神失常,情绪异常激动和混乱,只想发泄,难以系统和有条理地进行批判。等到期末后,多出了空余时间,但又逻辑有余而情绪不足。因此我特地翻看了当时那个时间里我的情绪输出的文字,试图尽可能地融入当时的心境之中,而非让自己处于平静空窗期的不痛不痒。
等到想把这篇文章发出来之时已是半年以后,情绪也已有了很大的平复,思维也已有了更大的发展。那么把之前的牢骚就发在←吧里吧,只是为了发发牢骚,抱怨一下,除了求共鸣和记录一下以外,再无心理需求。新图镇楼。


IP属地:湖南1楼2024-12-31 20:02回复
    本文以下批判的小组作业,是一切形式的小组作业,包括但不限于“研究性学习”、“学生论坛”、“翻转课堂”、“微电影”、“视频制作”、“小组调研”等。一切大学课堂内外,需要由多人(两人及以上)合作完成而取得某些学分和分数成绩一部分的作业形式,均在此列。一门课中有一项这样的学习任务就可以让人崩溃;若是包含两项及以上,便可称之为“烂课”。遗憾的是,令人崩溃的“烂课”充斥着我各个阶段的大学生活。
    本文的批判将尽可能讲事实摆道理,从实际经历者的角度充分讲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尽可能从倾听者的角度对各种其他存在的实际情况进行收集,对维护小组作业这种恶心又奇葩、应该滚出大学的作业形式的形形色色的说法言论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必须说明的是,这里不带有感情色彩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切切实实因此崩溃过,也预见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崩溃。


    IP属地:湖南2楼2024-12-31 20:02
    回复
      几乎所有经历者或者接近过的人都说:小组作业是一种通过合作的方式达到1+1+1+1...+1<1惊人效果的新时代作业方式。小组作业效率低下是无可争论的事实——任何完成过小组作业的大学生,只要有一点点的良知和是非判断的能力,就能做出这样的判断。但是讽刺的是,“合作”这种形式往往是用来提高效率的。如果说“小组作业”本来就不需要追求效率,而是有其他的合理考量,那么它又会让所有人失望了。
      在老师们的教案里,他们通常写道:“这种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协作来促进学习,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和合作完成任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知识。”
      实际上的“小组作业”没有真正意义的协作,没有有价值的交流和观点,也没有被更好掌握了的知识。“社会惰化”的现象活生生地发生在几乎所有小组作业的完成过程中。
      “社会惰化“,具体表现为部分成员在任务中减少努力或完全依赖他人完成工作;一些同学不主动参与讨论,不关心分工和进度,甚至在任务分配后敷衍了事或拖延完成,而有些成员则选择“搭便车”,期待其他人承担主要责任。组内常出现任务不均的现象,少数积极成员承担了大部分工作,而其他人却以各种借口减少投入。与此同时,部分成员因感到任务琐碎或无意义而表现出动力不足,甚至边缘化自己,不参与任何实质性贡献。这种现象不仅导致组内协作效率低下,还可能引发成员间的矛盾和不满,影响最终成果质量和团队关系。
      低级一点的“小组作业”维护者会这样说:“通过合理分工让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并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学到团队合作的技能以及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和共同完成任务,促进他们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和内化本学科的所学知识。”
      实际上的“小组作业”不是每个成员都出力,不是所有人都乐于、甚至愿意参与讨论、解决、完成任务,那些被构建的实际情景也不具有现实意义,空洞且落后,最后的结果是没有任何知识被内化,只有不断郁结的愤怒和焦虑。
      持“小组作业就是锻炼分工合作能力”观点的人以为所有的小组作业都有一个预先设定好的模板和框架,而且每个工作部分功能封闭、各个部分间接口明确。就像拼图,只需要大家按照成果图,一个个把小拼图块放在它该放的地方拼接好就大功告成。然而大部分小组作业预先没有“从0到1”的模板,各个工作部分也没有泾渭分明的分界线,没有像拼图和积木一样无缝衔接的接口。最后,什么是大学校园里的小组作业“分工协作”?小组每个人按照各自的设想或者“分工”来被迫承担或者认领自己那部分工作,在ddl前把所有人花了一点时间做的各式各样的垃圾揉在一起,形成了支离破碎的大垃圾堆——小组成果。
      持“小组作业就是要大家讨论磨合“观点的人往往没有经历过小组作业,或者他们自己就是那些只会发表情包的隐身人。实际的大学“小组作业”中每个人沟通方式和沟通习惯的都不同,小组成员之间沟通不畅、争论不休屡见不鲜。有不善言辞不善沟通的“内向哥”,有忙里忙外没时间讨论的“忙碌哥”,有“什么都行你们说了算”“谁提想法谁做事”的“挂件哥”……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不同的认知下,小组作业几乎不可能“越辩越明”,所谓的“目标一致,步调一致”其深层一定是妥协、摆烂,而且只能向下兼容。
      持“小组作业是在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观点的人喜欢在屎里找金子。“小组作业”中可能存在些许(少得可怜)“金子”(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和应用场景),但这些价值往往被大量的“屎”(实际落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所掩盖,发现所需要耗费的精力和时间数倍于走一条正常的道路,使用正确的方法——也可能根本就没有金子。实践的方式有很多,能在众多学以致用的方式里选中“小组作业”这一项是十分“不易”又“容易”的,“不易”在于“万里挑一”;“容易”在于这个选择并不需要授课教师自己做,大量的先例和示范都让老师们认可这个作业形式,其省心程度和便捷性成为老师们的不二之选,但若非要找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合理化这个选择就需要昧着良心了。次者,小组作业的实际完成过程中还没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更有甚者连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都还暂且没有,尚无理性认识,更谈何运用到实践中呢?


      IP属地:湖南3楼2024-12-31 20:03
      回复
        有人提出小组作业完成过程中问题多多,可能是组员本身对团队组织缺乏认同感,从而影响工作投入,不愿意为团队的最终结果去付出努力。因此,团队领导角色和团体制度很重要,甚至建议“小组设计一些好的团队建设活动,改善同学的团队认同感,提升投入,‘划水’的现象就可以适当减轻。”有这样想法的人实在是异想天开,双脚离地太久,智商高地失守。团体制度实属无稽之谈,小组组建通常是临时性且完全不可控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是不可能有一个人人认可且磨合有效的“制度”的;而且完成一份过得去的小组作业尚时间紧张,何谈制定和遵守什么“制度”,谁来制定,谁来监督?对“团建活动”的评价,就和小组作业一样,用一个大家深恶痛绝的东西来提高另一个的完成,你没事吧?
        为了维持“小组作业”形式的正常运转且能够交的上看得过去的成果,以组长为代表的“团队领导者”这样的角色便出现了。不过值得指出:各种缘由产生的名义组长与实际组长在一个小组中不一定是同一个人,真正带领小组取得“成果“的是“实际组长”。实际组长不一定是自愿担纲的,但一定是小组里最不愿意摆烂的人。他/她成为组长的契机往往十分不科学——谁先按耐不住,谁就是组长:要么是主动招揽队友的;要么是第一个拉起群聊的;要么是第一个在群里开口的。当组长眼看截止日期临近,便开始各种筹划、主导讨论和分工、领导解决问题、最后汇总交上一份得过且过的结果。这样的“领导者”不可避免地存在和出现,使得合理分工和紧密协作绝无可能,也最终导致小组作业的成果质量不堪比较。为了确保作业质量,组长们往往会承担大部分工作,导致其他成员的参与度降低,也就背离了合作的初衷;甚者,在紧迫的时间压力下,“组长”还要独自完成主要任务,以避免因其他成员效率低下或者质量不高而影响整体成绩。“小组作业”也就有了“组长作业”的名号。
        当大家需求目标不一,能力参差时,便催生了别于各种分工形式下的“抱大腿”——这种完成小组作业的新形式。在“组长作业”愈演愈烈时,那些能力强、做事自我高要求的人不自觉地陷入小组作业的泥潭。为了不再因队友不合作、分工不明确、成果无质量而内耗焦虑,甚至演变出“大腿”主动找挂件、主动独自完成作业、主动在提交成果时写上其他零贡献的组员的名字、“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周瑜黄盖式小组作业。这样的小组作业最后也就只能得到几句群聊里的“爹”的称呼。发展到现在的阶段,小组作业的最大矛盾成为了大学生日益增长的认爹需求和有限爹之间的矛盾。
        完成小组作业的方式,还有第三种灰色地带——请“外援”。请“外援”有多种形式:抄学长学姐的、网上直接复制粘贴、找“代做”……这样的小组作业往往就偏离其设立初衷太远,通常变成了财力和人脉的比拼,进一步暴露出小组作业的形式化倾向,更加打了维护小组作业、吹嘘其奇妙功效或者存在必要性之人的脸。
        写到这里,再次声明我不是为了抨击完成小组作业不认真、不负责的任何同学,甚至我可能也会在某些小组作业中成为别人眼里的“摸鱼者“;我也完全理解每个人的目标不同,时间各异,性格有别,因此不追求每个人真的能按照什么特殊的规则、方式来完成什么根本没必要存在的小组作业。我想要攻击的,是小组作业本身和其众多营营的维护者们。之所以小组作业走到目前“人人喊打”,“大学生苦小组作业久矣”的境地,不是其补丁打得不足的缘故,,不是什么一代不如一代的慨叹,也不是执行细则不够细化的原因,而是其底层逻辑就出了问题。
        学生在工作、学习能力和完成作业的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学生可能具备较强的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合作意愿;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合作意愿强,但能力不足。一部分人只想躺平然后凑合得个及格的分数,或者早已看透小组作业的本质不再愿意浪费时间和精力;另一部分人想要事事追求完美,不愿意得过且过或者想要追求一个较高的分数。这两部分人都互相不愿意井水相犯河水,这样的差异使得“小组作业”的预想分工合作的结果难以实现。想要找到步调一致、适配协调的队友而组成一个队伍是十分困难的,并不像脱离实际许久的人说的那样唾手可得,似乎真的就像拉一个群聊一样简单,这一点经历过的人都能明白。
        小组作业需要的高效的沟通与协调对于大学生们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实际的大学生群体中,大家的时间安排和优先级各有不同,协调讨论时间和任务进度非常困难。这种情况常常导致小组作业延误和低效。
        小组作业缺乏有效的公平性和激励机制,无法激励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小组作业的评价分数,一个小组内往往是共享一个分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刀切”的方式明显缺乏有效公平性。同时在小组作业中,每个成员的贡献是难以评估的,一些学生付出更多努力却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而贡献较少的学生却共享成果。这种不公平现象极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什么要这样简单评估呢?因为小组作业的本质就是老师们为了丰富值得书写下来的课堂创新,简化了自己的工作内容,一举两得。所以必然不可能为了小组作业,还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即使是一些授课老师考虑到了小组中的贡献各有不同,甚至提出了组长给组员打分的方案。他们没有考虑到同学们私下也有关系要维护,因此撕破脸皮而带来更大麻烦的可能不会是他们的首选,而昧着良心给舍友、朋友打根本不值得的高分才是常见现象。治标不治本,小组作业依然像大山压在所有大学生的身上。


        IP属地:湖南4楼2024-12-31 20:03
        回复
          高级一点的“小组作业”维护者,大都是已经逃离大学小组作业的“职场人”,喜欢拿他们职场里的工作合作与大学校园中的小组合作相比较,抛出“如果大学里你都受不了,那么工作了就更加受不了了”的论调,对“小组作业”明贬暗褒,试图以此为“小组作业”辩护或者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且不说不知道他们如此这般的“优越感”从何而来,尚且这两样并不能完全对等比较。
          职场合作与大学小组作业在本质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职场中的合作通常建立在明确的制度和规范之上。每位工作成员的职责与任务分工清晰明了,有上下级的角色分配,有具体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以及监督、考核机制的保障。这样的环境中,团队成员的贡献有据可依,责任有迹可循,最终的成果与成员的努力直接挂钩。反观大学小组作业,角色分配常常仅限于“组长”和“组员”的模糊界定,任务和职责也在小组临时成立后草草决定,既缺乏制度保障,也没有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一切都取决于每个成员的“良心”,这本质上是一种低效且失控的合作模式。
          职场合作以物质回报和职业发展为驱动力,而大学小组作业则严重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在职场中,薪资、绩效考核、晋升等直接与工作的努力和成果挂钩,这种明确的激励促使成员全力以赴。而大学小组作业的评价标准通常是“一刀切”,所有组员共享一个分数,无论贡献大小,最终结果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部分学生可能只在乎“及格”即可,而另一部分追求高分的学生则要被迫承担更多工作,导致心理落差和矛盾的加剧。这种缺乏公平性和激励性的机制让小组作业成为低效、无意义的负担。
          ,职场合作与大学小组作业在情境和目标上也完全不同。职场合作面向的是实际的工作场景,其任务设计有明确的目标和现实意义,团队成员也在其中积累职业技能。而大学小组作业往往流于形式,任务设计空洞、情景脱离现实,甚至连学习目标都无法清晰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大学同学之间往往存在复杂的私下关系,例如舍友、好友或者陌生人的微妙互动,这种“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社交压力也与职场的相对职业化氛围有着本质的不同。正是这些因素让大学小组作业的合作更加复杂和难以调和。
          或许这些“小组作业”的维护者已经忘记,自己当年面对“小组作业”时也是满腹牢骚,只不过时间冲淡了记忆的愤怒,却无法抹去逻辑上的矛盾。当然,如果要说职场里的大多合作其实与“小组作业”一样是“一丘之貉”、“蛇鼠一窝”、“天下乌鸦一般黑”,那么这并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内,因为我目前只有精力和笔力攻击“小组作业”一项。


          IP属地:湖南5楼2024-12-31 20:04
          回复
            如果真的要谈小组作业的收获,小组作业最大的收获绝对是对于大学生们的“一颗波澜不惊、情绪稳定的内心”,绝非什么协作、管理、分工能力云云。后来面对小组作业的“无欲无求”是无可奈何,是退让和自我放过,清楚地让年少轻狂的大学生们认识到,自己原来真的不是什么都做得到。我们无力改变任何作业形式,甚至无力改变我们自身的现状,最后在一次又一次的崩溃、焦虑、失望、愤怒之后选择放过自己。小组作业带来的积极的学习体验和成果远远比不上其带来的负担和压力。无论自己多么努力,最终的结果都无法满意,甚至这里的“满意”可能仅仅是达到一个合格的标准,更不必说能称得上“优秀”了——那么就干脆放弃努力,随波逐流。不再努力追求高质量地完成什么任务,不再追求和队友们通力协作完成什么任务。
            “从大一到现在,小组作业教给我最多的,就是如何忍住不要和别人开撕。”这可能就是常被提及的情绪稳定吧。既然学习中、以后的工作中情绪需要稳定一辈子,那么在归于平静前不要忘了再说一句:“小组作业滚出大学!”


            IP属地:湖南6楼2024-12-31 20:04
            回复
              写在半年以后:不过真正归于平静之后呢?这种困境产生的原因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小组作业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们的负担,与其目标背道而驰了?是个人主义观念的盛行还是“伪装的合作”?“工具化的教育思维”所体现的过度实用主义?是要求快速得到结果的功利主义和内卷?或者小组作业让学生与任务、与关系、与自我“异化”?现在我更说不明白了。


              IP属地:湖南7楼2024-12-31 20:05
              回复
                支持喵支持喵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2-31 20:37
                回复
                  太支持了,优质好贴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2-31 20:59
                  回复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1-01 09: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