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序文:
我是广东山村的乡下人,所以从小接触课外书籍艰难的我,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武侠小说作家的作品,那就是戊戟的《江湖传奇》。在当时拿到后,便在家里的折叠竹躺椅上开看,当时的我,身体五感对外界任何动静均毫无反应,进入了类似全屏看影视一样的状态,看的不是文字而是一个个人在我面前展现其人生故事一样的播放着动态图像,仿如你在梦境里用某个视角窥探着梦的进展一样。直到我看完后,才惊讶地发现天色已开始变暗的黄昏时间,一天的时光已转眼而逝!
然后,便开始把他的系列追下去并且开始在出租武侠小说的书店里大量购买以李凉为代表的幽默武侠小说开始观看,为了了解戊戟书中已步入明末历史阶段的“幽谷大院”众人物的命运,而追看到各种冒名伪作的接触到口水白话文版本的其他名家著作,比如化名《九州传奇》的《剑海鹰扬》、《银兵传奇》的《浣花洗剑录》、《金剑传奇》的《金剑雕翎》、《豪侠传奇》的《甘十九妹》与托名黄易的各种网络小说,可以说它们既有完全遵守原作小说剧情的简化也有“魔改”部分人物命运却尊重大体内容框架的存在。尽管说初中阶段的我还是严重缺乏课外读物接触的机会,但是慢慢的,我还是逐渐不满足文字是低级口水文这个水平的休闲小说,无法再对它们如饥似渴地做到一天通宵看一大叠的地步。
老实说,我第一次接触金庸小说,是在初三阶段向同学借来的三联版本的《碧血剑》,至今它留给我值得一谈的回忆,是我一边忍不住笑出声来的看被“历史学专家”在各种报纸周刊吹捧优秀的《袁崇焕评传》那错漏百出和无知到离谱的史评文字,一边忍不住摇头指出其幼稚搞笑的地方给妹妹一起看笑之处,内心产生出想专写一篇逐一驳斥其荒唐言论的历史专文来。直到多年后,始终拖延着不写的我,看到有人在节目中称“金庸到了晚年也说我要研究明史”而重购新修版来观看其历史认知有没有进步之处。结果看到他那赤裸裸地直白表现出来的《大中华主义史观》反映在小说与附录的历史评文上,还在新修版《鹿鼎记》中修改韦小宝原本讥讽施琅的原文变做膜拜其在明清之间反复变换立场的英雄事迹并自称“把施琅认做民族英雄的我在历史观上有了较大的进步之故“后,便对他会不会改变看法上彻底死心的放弃幻想了。
作为仅有语文能勉强算一支独秀的理科废材生,在高中阶段,面对怎学也学不会、想提升考试分数也还是认真答题不如蒙眼乱填的处境,在觉得文综太过轻松而理综被难倒时,觉得选错科而不放弃心怀将来做作家梦的我只好做了广大学渣都干的事,那就是在学不懂的课程上偷看金庸等小说,因为觉得那优美文笔对我的文学进步上有帮助。我也由此多次被班主任收缴课外书籍并惩罚我按其字数要求写文章交给他,可令他无奈的是那怕达到一万字的要求也难不倒我能当场用一节课时间完成任务!
在这个期间,把金庸全集作品看了十之七八的我,面对把金庸视作已羽化登仙地步的粉丝吹嘘的“金庸所有小说部部皆精品,连最差的《碧血剑》也达到武侠界中上水平的地步”实在是无言以对。单从只有一二本单行本的中短篇小说而言,我从未觉得金庸有那一部作品,能像我在看梁羽生的《还剑奇情录》时那样,有种惊艳的感觉地在心坑上留下着深刻的印象。那个感觉,类似我直接翻看《云海玉弓缘》的结尾,依旧是被厉胜男的感情所震撼到时的感受,所以我从不觉得金庸有那部中短篇在质量上是能比得过梁羽生的这个《还剑奇情录》的。
步入大学后,在广州某间旧书店里一口气采购全套不知真伪的卧龙生小说其中十多册的我,面对满袋卧龙生作品无一书能看得过瘾而感到极其不满,了解到自己继续看书需要挑选质量了,毕竟在武侠小说鼎盛时期有二百多个作者,并不值得我那些良莠不齐的作品逐一看过来地这样的浪费时间。在面对梁羽生与古龙的选择时,想起了在中学期间,看《萍踪侠影录》看到半途而坚持不下去的历史往事,便选择了看古龙的小说。
说起来,别人往往是“看书看的够多,而忍不住手痒”地开启自己的写作生涯,而我的则不一样。我的写作初期伊始,说起来是个我小时候让周围同龄人引为笑柄的“打兵仗”。也就是一开始用碎砖细瓦小石块当做人,用砖头当坦克、竹枝木梗当枪炮、用大石块当做弹雨杀伤力,在嘴巴配上打仗配音去相互打砸对方;到了后来,改用叶子充当人员,不同植物那些有着不同形状的外表不一样的叶子当做不同的阵容与兵种、民族,并削竹鞭树枝做刀剑外形去玩打仗。长大点后,在自己的脑海里把这些叶子当做一个个活着的人,去脑补他们是在什么背景下,有什么样的关系并产生什么对话与冲突再开打,然后逐步把这些“短视频”一样的短剧情不断进行扩充,演变成一个完整世界观下的各种门派、种族下的冲突而像演戏一样,把原先每天所玩的“打仗”都断成一个个小故事的它给连接起来,如同播放电视一样地在今天发展到什么剧情,到明天接下来则又是什么内容。直到某一天,已经读中学而对文学产生了兴趣的我,周末从学校回到老家渡假,走到效外面对熟悉的花草竹林,再也没有小学时期的那种玩打仗的乐趣了,脑子不由一想:“我为什么不用笔把脑里的这些故事给写到草稿纸上呢?!”而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之路……
在我开始尝试开写这个《倩女情郎》时,还是未正在开看金庸小说的高二时期。当时的我,最困扰我的事,那便是你抓笔在草稿纸上,都还未开始把你脑子里的故事写出来,脑海便文思如泉涌地有大量其他故事内容像喷泉般并发地疯狂涌现,让你压也压不下去的出现了“先写那个,还是后写这个”的选择困难症。
就在这个阶段,我正式接触金庸作品后,产生了对自己文笔的不满而选择了暂时搁笔不写,而我看名家们的作品,也以“以促使我搁置的小说文字功底的见长”这个为衡量标准。所以在面对梁羽生与古龙的选择中选取试看古龙中期的四大名著后,在隐约中总觉得看完真善美版本的《浣花洗剑录》后,让我的文字似乎功力见长地有华丽的感觉,便开始追更大量古龙的小说!
在这个时候,我一直秉持着“前人写过的,我坚决要避开不写”的仿写反方向原则,而这个毫无道理可言的自身准则,缘于某天语文老师找我去谈话,那次他给我下“这次考试语文要达到多少分”的任务地让我自己填写分数,我随手填上“合格”二字。结果那次考试过程中,坐在前面的班里学霸高举卷子让我把他的答案看的一清二十楚,然后我便鬼使神差地跟着更改所以的答案,最终我全对的回答因为这个修改而变成了全错,成绩也凑巧的因为这二十分从班级里的优秀变成合格地成为“符合老师下达任务的要求”的存在,经而一事,让我在作文上对写作宁可选择冒险创新也不愿再一味追随着去模仿他人了。所以在我看别人写的小说时,往往会陷入“这个故事情节真好,要换成让我来写,改写成这样则个人认为更妙”的自我痛苦陷阱中,像我在看完《彩环曲》后,对古龙他把这个很好的故事在小说中太过于草率完结了事的做法,产生出了满满的叹息与满怀的悲伤和落寞感,让我衍生出对他的改写感想,总觉得凭这小说的奇思妙想,和那优秀的故事原本,在早期作品里表露无遗的那丰盈情感与天才般才华的古龙他若真能下耐心,肯更加认真的再花点心思去对待它,加大篇幅内容则能完全改写成长篇巨著,变成能比肩《名剑风流》的大作的存在了。
在我对古龙书迷进行吐槽时,当时参与【古龙遗著补写】推进工程的古龙粉丝便推荐我参与,被我婉拒了。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若按自己心中所认为的缺陷进行大改的话,那么这部小说从某种程度来看,已经从中篇进行改头换面地彻底脱胎换骨成另一部长篇作品,作为一个挂着结构有可能会相似但也不一定会保持原有基架地成为丰富角色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去延伸世界观的扩写原有的故事的存在,变成相同人物在古龙所设定的这个世界观下另一个彻头彻尾新故事的同人作品,已算不上还属于古龙的小说了。当然了,古龙并非没有收好尾地不做太监的能力,因为我从《大旗英雄传》那结局的玄妙处,借鉴金梁萧温卧云等人所写作品里的其他方法,在想像中发现怎改也比不过原著的模样,知道古龙只是缺乏足够的耐心,浪费了自己那天才一般的才华,不由令我更加遗憾的给予自己内心争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