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别称及其它
喜欢中国历史的人,都喜欢翻阅《资治通鉴》。不过,初入历史“大观园”的爱好者,翻看《资治通鉴》第一卷,就直接蒙圈:“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起、尽、凡三十五年”能够理解,当中的九个字幾乎读不连贯,甚至还有个“黓”字不认识。
这什么玩意儿?这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映。谦逊好学者当为自己的无知而自惭,附庸风雅者直接无视而过。查看正文史料记载,似乎这幾个字并不影响正文阅读,久而久之,真正理解那幾个晦涩难懂字涵义的人反而越来越少。
不过,自《资治通鉴》之後,历代编年体史书都传承了这一体例,诸如《续资治通鉴》、《国榷》等著作,每卷开头都有这段文字,虽对全史阅读影响不大,但每部编年体史书都记载着这种体例,已成为中国编年史的传统,也成为中国古籍文化中的标杆。作为需要传承中华文化的华夏后裔,我们必须了解这一体例原委和内涵。如果对其无视,将极大影响中华文化的全面完整。
实际上,《通鉴》所载之“著雍摄提格、玄黓困敦…”等怪异的文字,指代就是中国曆法中我们熟知的干支别称。
干支纪年法对于国人来说,虽然已经日渐生疏,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耳熟能详的,虽然极大多数人搞不清十天干、十二地支的全部名称和先後顺序,但对于“寅吃卯粮”、“点卯”、“午时三刻”、“丁是丁、卯是卯”等成语、俗语还是大概知道含义的,而这些成语俗语与干支紧密相关。
虽然干支起源于何时,原始意义是什么,观点很多,莫衷一是,难有权威论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天干地支起源至少在夏商之前,因为许多夏王的名字中都带着天干之字,比如“孔甲”、“胤甲”、“履癸”等。这些天干代表的什么意思,现代学者有很多争论,有人认为,夏朝时用十天干纪日,殷商时又增添十二地支,与十天干两两相配,形成六十天为周期的干支纪日法,干支由此成为循环周期的纪数法。也有人认为,干支形成于黄帝时期,已经有近五千年的使用时间,《世本》中言“容成作曆,大橈作甲子”等等。是否言之有理,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干支始于何时属题外话,本文讨论的不是这个,而是干支别称,故这一话题不再多述。干支虽然字数不多,但与“一、二、三、四…”等数字相比,已增加了国人认知的学习压力,後代学者居然还要给每个天干地支配以怪模怪样的别称,是何居心?想要干嘛?还让不让後人活?
司马光也不是最早使用干支别称的史学家,在他之前的司马迁《史记》中,就已经出现。在该著作的《曆书》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年名焉逢摄提格(即甲寅),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让我们奇怪的是,先人为什么不直接使用干支,偏要用这种独特、古怪、多音节语言的术语作为时间记载的框架体系呢。我们只能猜测,两司马使用这种纪年法,实际上抬高了干支“皇家贵族”的正朔气质,也可算是皇家曆法纪年的高贵,以别于下里巴人口口相传的“甲乙丙丁、子丑寅卯”之类的“俗言俚语”,可以称之为贵族的典雅,也可鄙之为文人的酸腐。
干支别称大致相同,但在千年流传中,也有些微小的差异。比如《史记》中称甲为焉逢,丙为游兆、丁为强梧等等。某些字的读音,与当代普通话读音也有差别,而且多方解释也有争议。目前正规的干支别称,以《尔雅·释天》中所载为准,读音如有差异,则标注本人认可的拼音。所有别称如下:
天干 地支
甲:阏逢(Yān Páng) 庚:上章; 子:困敦 午:敦牂(Zāng)
乙:旃(Zhān) 蒙 辛:重光; 丑:摄提格 未:协洽(Qià)
丙:柔兆 壬:玄黓(Yì); 寅:赤奋若 申:涒(Tūn)滩
丁:强圉(Yǚ) 癸:昭阳; 卯:单阏(Yān) 酉:作噩
戊:著雍 辰:执徐 戌:阉茂
己:屠维 巳:大荒落 亥:大渊献
由此,干支均可以套用别称,组成编年体史书上我们看起来非常怪异的纪年。比如,甲子可以变成为阏逢困敦,乙丑变为旃蒙摄提格、壬戌变为玄黓阉茂、癸亥变为昭阳大渊献等等。这样一变,大部分人一脸懵逼,似乎显出其高雅堂皇之气,实际上徒添众生学习文化之苦。《资治通鉴》第一卷开篇的“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实际上就是指本卷记载史实的始终年,始于己丑年(中曆二五九六年/西曆前404-前403年),终于壬子年(中曆二六三〇年/西曆前369-前368年)。
因为干支别称的“高贵典雅”,宋元之後,文人在著作时大多喜欢用此别称纪年,既显其不同于俗人之见识,又显其作之内涵深远。明清时大兴之诸族家谱编纂中,谱言谱序文末标记年份时,也喜欢用此记载。不过,由于这种别称知者甚少,附庸风雅之人如果对此一知半解,用此别称很容易露出自己的马脚,反而贻笑大方。
喜欢中国历史的人,都喜欢翻阅《资治通鉴》。不过,初入历史“大观园”的爱好者,翻看《资治通鉴》第一卷,就直接蒙圈:“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起、尽、凡三十五年”能够理解,当中的九个字幾乎读不连贯,甚至还有个“黓”字不认识。
这什么玩意儿?这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映。谦逊好学者当为自己的无知而自惭,附庸风雅者直接无视而过。查看正文史料记载,似乎这幾个字并不影响正文阅读,久而久之,真正理解那幾个晦涩难懂字涵义的人反而越来越少。
不过,自《资治通鉴》之後,历代编年体史书都传承了这一体例,诸如《续资治通鉴》、《国榷》等著作,每卷开头都有这段文字,虽对全史阅读影响不大,但每部编年体史书都记载着这种体例,已成为中国编年史的传统,也成为中国古籍文化中的标杆。作为需要传承中华文化的华夏后裔,我们必须了解这一体例原委和内涵。如果对其无视,将极大影响中华文化的全面完整。
实际上,《通鉴》所载之“著雍摄提格、玄黓困敦…”等怪异的文字,指代就是中国曆法中我们熟知的干支别称。
干支纪年法对于国人来说,虽然已经日渐生疏,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耳熟能详的,虽然极大多数人搞不清十天干、十二地支的全部名称和先後顺序,但对于“寅吃卯粮”、“点卯”、“午时三刻”、“丁是丁、卯是卯”等成语、俗语还是大概知道含义的,而这些成语俗语与干支紧密相关。
虽然干支起源于何时,原始意义是什么,观点很多,莫衷一是,难有权威论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天干地支起源至少在夏商之前,因为许多夏王的名字中都带着天干之字,比如“孔甲”、“胤甲”、“履癸”等。这些天干代表的什么意思,现代学者有很多争论,有人认为,夏朝时用十天干纪日,殷商时又增添十二地支,与十天干两两相配,形成六十天为周期的干支纪日法,干支由此成为循环周期的纪数法。也有人认为,干支形成于黄帝时期,已经有近五千年的使用时间,《世本》中言“容成作曆,大橈作甲子”等等。是否言之有理,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干支始于何时属题外话,本文讨论的不是这个,而是干支别称,故这一话题不再多述。干支虽然字数不多,但与“一、二、三、四…”等数字相比,已增加了国人认知的学习压力,後代学者居然还要给每个天干地支配以怪模怪样的别称,是何居心?想要干嘛?还让不让後人活?
司马光也不是最早使用干支别称的史学家,在他之前的司马迁《史记》中,就已经出现。在该著作的《曆书》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年名焉逢摄提格(即甲寅),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让我们奇怪的是,先人为什么不直接使用干支,偏要用这种独特、古怪、多音节语言的术语作为时间记载的框架体系呢。我们只能猜测,两司马使用这种纪年法,实际上抬高了干支“皇家贵族”的正朔气质,也可算是皇家曆法纪年的高贵,以别于下里巴人口口相传的“甲乙丙丁、子丑寅卯”之类的“俗言俚语”,可以称之为贵族的典雅,也可鄙之为文人的酸腐。
干支别称大致相同,但在千年流传中,也有些微小的差异。比如《史记》中称甲为焉逢,丙为游兆、丁为强梧等等。某些字的读音,与当代普通话读音也有差别,而且多方解释也有争议。目前正规的干支别称,以《尔雅·释天》中所载为准,读音如有差异,则标注本人认可的拼音。所有别称如下:
天干 地支
甲:阏逢(Yān Páng) 庚:上章; 子:困敦 午:敦牂(Zāng)
乙:旃(Zhān) 蒙 辛:重光; 丑:摄提格 未:协洽(Qià)
丙:柔兆 壬:玄黓(Yì); 寅:赤奋若 申:涒(Tūn)滩
丁:强圉(Yǚ) 癸:昭阳; 卯:单阏(Yān) 酉:作噩
戊:著雍 辰:执徐 戌:阉茂
己:屠维 巳:大荒落 亥:大渊献
由此,干支均可以套用别称,组成编年体史书上我们看起来非常怪异的纪年。比如,甲子可以变成为阏逢困敦,乙丑变为旃蒙摄提格、壬戌变为玄黓阉茂、癸亥变为昭阳大渊献等等。这样一变,大部分人一脸懵逼,似乎显出其高雅堂皇之气,实际上徒添众生学习文化之苦。《资治通鉴》第一卷开篇的“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实际上就是指本卷记载史实的始终年,始于己丑年(中曆二五九六年/西曆前404-前403年),终于壬子年(中曆二六三〇年/西曆前369-前368年)。
因为干支别称的“高贵典雅”,宋元之後,文人在著作时大多喜欢用此别称纪年,既显其不同于俗人之见识,又显其作之内涵深远。明清时大兴之诸族家谱编纂中,谱言谱序文末标记年份时,也喜欢用此记载。不过,由于这种别称知者甚少,附庸风雅之人如果对此一知半解,用此别称很容易露出自己的马脚,反而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