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萼奇兰吧 关注:1,925贴子:4,811
  • 0回复贴,共1

霹雳掌顺风扫叶取发至地,螳螂拳摘要一段八大拳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霹雳掌顺风扫叶取发至地,螳螂拳摘要一段八大拳势
接上篇:拳中摘要,迎门连三手:九式功法这一式,包含了半部螳螂拳
至此,AI铁萼府螳螂拳系列,三个套路的初步讲解就已经结束了。可能有读者会感觉意犹未尽,对动作也不是很理解。
这个事情,目前只能如此。
首先本系列的目的还不是动作教学,只是介绍一下这几个套路与螳螂拳零手单势的关系。《螳螂零手》才是本系列重点教学内容。
其次,介绍性的资料,作用就是介绍,让人有一个大概印象,不可能过分详细。就像介绍人物一样,如果你不感觉有欠缺,那是你早就熟悉这个人了。
如果你原本就熟悉螳螂拳,那么一定会有惊喜收获。如果你不熟悉螳螂拳,但是又对螳螂拳感兴趣,那么就只能先把这些信息记住,以后遇到情况再进行对照。
另外,我也不打算在这三个套路上下太大功夫。除了铁萼堂版《崩补长拳》,《白猿出洞》与《摘要一段》并不稀奇,网上有的是教学与演练视频。这两套拳基本实现了标准化,无论是太极、梅花、七星、郝家,各派系大框架都一样,细节也差别不大。如果有差别,很多是拳师加入了个人心得。
本系列套路讲解,它在铁萼府AI模型中,不作为推荐内容,而是作为对比案例辅助教学。《AI铁萼府》为智能咨询模型,好比用户问及螳螂拳,在套路当中,会推荐这三个作为示例,以立体学习螳螂零手,并作为串联模式的示范。
本篇填一下坑,把这个系列彻底结束。

铁萼堂版本并不是原传练法
首先说明一下铁萼堂版本摘要一段的特点。
铁萼堂版本并不是原传练法,在我身上就做过了调整。就像书法一样,结构都是一样的,除非一辈子临帖,否则总会有自己的心得参与。
在步形上,原传拳法中有不少弓马步转换的地方,像是插锤、窝肚锤等,一些退步势子也都有马步形态,甚至闭门脚退步时候,后腿都是踮脚外拐的,这些在长拳短打拳中都很正常,不过与形意拳拳理有冲突,所以我把这些都规范成接近三体式的偏马步了。
与偏马步类似,玉环步斜线上步的时候,不少同门处理为横弓步缩后腿的形态,我采用的是扣膝合胯的步形,闭住了裆部。不过这不是我独创,有的支系也是这种形态。
拳法上,前手的拧转,后手的位置,各支系都不统一,我给铁萼堂版本规范为正拳坠肘的架势,后手或者架起护头,或者辅助前臂,再或者锁扣回捋,位置都按照技击含义进行了确定。
身法上,我不允许身体有过度的摇摆仰俯,胳膊也不允许额外绕圈。
步法上,虽然套路中要练很多暗腿步法,但是应用训练上,我压缩了闭门脚之类,包括偷步蹬扑乃至抄腿也都做了调整,取而代之的是刮地腿法,以及古形意龙形的身法的抄腿。
区别就是螳螂抄腿重心在后,是探出前腿勾抄对手下盘,龙形以身法带步法,是随着重心移动自然卷起的。
教学的时候,我会按照原传练法或者流行练法进行, 但是自己不那么练,也不多练。如果看实战的灵活性,我的练法也不算不正宗,因为其他支系也有这么练的。
有个有趣现象,跟我练法相仿的多在关东地区,大连、哈尔滨等城市。比如迟学元先生,他的拳势就偏圆,而且是闭裆鸡形步。昨天与我联系的一位网友,一位郝家门梅花螳螂拳传人,他推荐了他师父的摘要视频,大略看了一下,劲力浑厚,但也没有多余的摇摆起伏,手法丰富,但是快而不乱,是很规矩扎实的功架,也没有后膝外展的拳形。
他们是否是原传练法,我不能确定,我这么练是为了照顾形意拳。我是形意拳功底,以束展劲与践蹿步为本,两腿需要夹剪发力。螳螂拳的步子是跳步,出来点束展劲不容易,如果经常碾转弓马步,又点步、偷步、跳跃步轮番用,出来点束展劲就给废了。
当然不求束展劲的无所谓,也不一定谁高谁低谁打得过谁。我教学是长拳为先,但是形意为本。练形意拳为主的,熟悉一下螳螂拳也能用,但以长拳为主,就不一定能打出形意的力道了。
不过现在很多练形意拳的都不是真的形意拳,也都是长拳短打,无非套用了一个大概的外观。这种的形意拳,就不如螳螂拳实用。

不泥古,无所谓正宗不正宗
因为螳螂门派系众多,我就不考究渊源了。考究了也没有用,考究出来了也不能说,也没有必要说。
铁萼堂版本另外的区别,是前辈时候就这样了。我学拳的时候年龄尚小,很多拳诀我没记住,好在我不泥古,也无所谓正宗不正宗。
这一种区分,有可能是前辈当时就记的不牢,也有可能是创拳过程中的版本,当时就到这个程度,再或者是某一代人根据自身心得做了改动,再或者原本就有多种练法。对比之下,我认为彼此都挺好,所以我都有保留。
如果我知道的信息少一点,七星势为基础那个拳势,我会称之为七星插锤,而不是栽锤。因为栽锤就是要往下栽的,但是很多流派的插锤,又是拧转下插的栽锤,这就不好办了。
再比如偷展斜分盘肘,我继承的练法是提膝蹬扑,是金鸡插腿的架势。如果按当前拳谱看,缺少了“偷展”。但是七星老谱上,这里是退步引针、上步盘肘,我之传承似乎又没有错。
不过崩补里边用了提膝蹬扑,这里用偷展就挺好的。
摘要拳可视为崩补拳的延展,我所学的崩补起手势是定势揳橛把接螳螂扑蝉,出自梅花,但跟七星老谱却更贴合。后边一段玉女过桥捆手滚搒,会跟上一个纵步圈锤,而后才是迎面盖掌。
迎面盖掌现在叫勾打掌手雷,单势形同白虎洗脸,不同在最后一击的发力上。掌手雷是顿挫一击,白虎洗脸是顺势撕下。最后先人取发至地,许多练法是直接下拽,我学的是拗步大拧转,极限处带旋身,回过身来螳螂双封收势。
电张手跟霹雳掌是同一个动作的前后两下,左手秘肘用的是平送腕打,左势霸王敬酒,右手蓄力后拉,迅速劈面砍颈。后边这一段动作,玉女绣花、阳钩底叫、玉女过桥、霹雳掌这些打法,都可以视为是摘星抱月大势的具体应用。
这里的霹雳掌是原地蹬蹋步,单练的时候也是带着纵跳的。上篇提到可以从玉女绣花分开小节,也确实有从这里回身的练法。
上篇咱们整合摘要一段八小节为八个小套路,围绕其核心拳势,分别是:裹手打叶里藏花、退步吞袖缠鞭过耳、爬山手偷展底漏圈、锁口锤斜分盘肘、翻车破骨七星插锤、崩锤变玉环步腰斩、硬起格肘海底取宝、霹雳掌顺风扫叶取发至地;本门多出一个螳螂捕蝉海底撩阴,还有一个隐含的仙人拱手践蹿揳橛。
AI铁萼府教学,主要就把这八个拳势讲明白就可以了,其他都是结果的论证过程。当然我非常尊重原传练法,也推荐爱好者广泛学习。

创建螳螂拳知识文本的用意
跟大堂号某甲以及大剑客某甲的探讨,也告一段落了,他们二人还有看咱们文章,但是面对问题已经不再回复。这种一副认真的架势,但是说两句就撤的人,确实让人不太舒服。下次如果不能自报家门,我就不把这种人当武术界同道看待了。
网络上有很多自以为是但又对发言很不负责的人,就跟随地吐痰一样,确实没必要再接他们的话。
好比我撰写螳螂拳的文章,总有那么三个俩的念念叨叨的,让你上擂台什么的证明所言不虚。他们的目的其实也不是要那个证明,就是找个理由消遣你,消耗你,证明对他不起作用。
你写螳螂拳好,这些人是练螳螂拳的,他不感谢你还要诋毁你,这是什么道理?如果是现代搏击发烧友,这么说还可以理解,但他是练螳螂拳的!咱这还是写螳螂拳好,如果写螳螂拳不好呢?即便要证明螳螂拳厉害,也得是他们证明。
如果是咨询者,我当然资料资历都可以给他,但你来消遣消耗别人的,还指望别人正眼瞧你?名字来历都不敢提的人,你支持与不支持,有什么分量吗?
透露一下咱们创建螳螂拳知识文本的用意。
今天,咱们《老拳师》的纯图形标下来了。其实我们的商标主要不是当商标用的,只是利用注册确定版权。包括拳门小说也是,只有通过文学重塑一遍,经过出版社出版,自己的见闻心得才会生成产权。
无论教练还是传承人身份,对于所教授的项目,自身都不拥有产权,都是打一份工。
现在我全力创建AI铁萼府文本,跟一些无聊的人辩论,讲授自己并不推荐的拳种,也是为快速生成一套逻辑模版,可以让AI快速掌握到筛选归纳的方法。
这些事情很枯燥,但是一旦建立起来,咱们铁萼堂已经独立的知识产权就具有了科技门槛,只有具有科技门槛,才可以保障系统被普遍使用又不会被窃取被超越。
因为AI文本是后台资料,是不公开的,只能通过对话接收,一句一句传达。
当我们拥有了知识产权,并加上科技门槛,我们才可能把人类文化遗产转换成具有私产传承性质的生产资料。而只有拥有生产资料,我们才可以从打工者实现到有产阶层的跨越。
吃点好的,穿点好的,用点好的,这不是阶层跨越,这只是生活质量的提高。
这就是我为什么看好人工智能,而不是短视频直播。短视频只是传播渠道,不具有科技门槛。人工智能则具有科技高度,只有在AI问答模型下,《真武百年》《老拳师》才会得到属性升级,我们的工作性质才可以从“文案撰稿”变成“科技开发”,实现生产力的升级。
所以我从来不把武术界同道视为竞争者,我也无心与武术界同道结盟。
接下来,我会结合形意拳劲力,对螳螂拳零手技法进行讲解。并同时开放铁萼堂版本心意拳与形意拳的教学,有需要的来。
系列课堂,不同于单篇宣传文案,推荐整体阅读。


IP属地:山东1楼2025-01-13 10:3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