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5c5c8d37fdbb6fd255be52e3924aba6/2a35f0246b600c33f35ba2e05c4c510fd9f9a14a.jpg?tbpicau=2025-02-23-05_17cd2bc7cd4caa02123d795310cbee7b)
从《老拳师》到《五百人格》:感谢网红郭有才与武术爱好者们
感谢网红郭有才与“郭有才”们,《老拳师》第一部精修完本。
郭有才模仿香港黑社会电影形象,翻唱《暗里着迷》的时候,我在精修《老拳师》第一部,全书150万字,精修到约20万字。
郭有才翻唱《暗里着迷》的时候,我在精修《老拳师》第一部,精修到约30万字。
郭有才翻唱《暗里着迷》的时候,我在精修《老拳师》第一部,精修到约60万字。
郭有才翻唱《暗里着迷》的时候,我开始精修《老拳师》第二部,第二部草稿是约50万字,第三部草稿也是约50万字,现在开始精修第二部。
感谢郭有才,让我忘记了时间与艰难。我希望他能一直唱下去。
每当我打开短视频,我就会有一种错觉,好似时间是静止的。我就感觉我的创作进展并不慢,反而就不着急了。
著作权利与专业地位
几天前,我与一位自负的网友展开了一场辩论。但随着其他读者的加入,这位网友开始使用侮辱和谩骂,于是我决定不再继续争论。
后来,这位网友又认可了文章成熟,有表现出道歉的意味,既然矛盾已经解决,我们的交流恢复到了正常状态,我也无需再为名誉辩护。因此,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是否回复。对于那些没有适当称呼或者称呼不当的交流者,我通常选择不予回应。
这件事的一些细节仍具有启发性。例如,这位网友自称参与了徐克导演的武侠电影《射雕英雄传》的拍摄。从题目来看,应该是对金庸作品的影视化再现。这位网友与金庸作品的创作可能没有直接关系,与《射雕英雄传》剧本的改编也可能无关,至于参与拍摄,可能是作为演员的身份。即便他是电影的主演,也只是表演者而非创作者,因此这并不能成为贬低武术作家身份的理由。
在著作权法中,表演者与创作者的权利存在显著差异。改编成影视作品时,电影作品与小说原著创作者的权利差异也很大。对于一个仅仅是参与摄制组的工作人员来说,不论其个人修养如何,其创作成分都是微不足道的。
即使是作为电影的代言人,演员所代言的也只是电影本身,而非金庸的原著或金庸的思想,更不用说连金庸都无法代表的武术了。他能代表的,只是自己的表演技巧,而在文学、艺术、电影、武术方面的表现,他反而需要接受观众的评价。
因此,当这位网友扬言要将作者的所谓“乱编骗人”行为拍摄成影片并公开批评时,我感觉这件事情有点神奇。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4d470c3f0fd5266a72b3c1c9b189799/b7726d600c3387449ee75354170fd9f9d72aa04a.jpg?tbpicau=2025-02-23-05_9f2d37d1c788153a72fd80e5782c08aa)
与这位网友的交谈,我们既无法深入探讨武术的精深造诣,也难以触及艺术修养的层面。然而,他对于话语权的自信态度,可以启发出一些深思。
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追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以艺术表达为核心,另一种以商业回报为导向。两者都需要技艺和策划,都期望获得成功,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艺术追求首先是思想的实现,而商业追求则更看重经济的回报,这要求创作者考虑受众的反馈。
当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资金需求,需要满足不同的受众,表现形式和风格也可以适当调整。但艺术追求不应妥协,无论是个人理念还是某种主义思想,首先应满足精神层面的理想。
无论是艺术追求还是商业追求,都应受到尊重。在对比作品时,主要的评价标准应是艺术性,即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此外,对历史的真实性和信息的客观性也是评价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这两者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包容、相互作用,甚至可能达到和谐统一。即便从商业角度出发,也应考虑作品的艺术性,因为艺术性能够延长作品的生命力,带来长期的商业收益。
作为评判,我们应该在统一的标准和限定的范围内进行,避免使用双重标准或随意跳跃评价层次。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每部作品、每个创作者才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尊严。
审美能力有高低之分
技艺有难易之分,思想有深浅之别,即使是作品,也存在质量的高低。观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评价,但创作者不能因此混淆审美的标准。
例如,不能因为某些低级趣味迎合了部分观众而产生的共鸣,就错误地认为这是审美价值的成功。同样,也不能因为作品缺乏共鸣,就认为它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审美的评价应当专注于审美本身。
因此,观察者的观点和审美水平不同,他们的评价可靠性也就有高低之分。如果以低级观察者的评价为标准,那么必然会导致审美的混乱。即使一时获得反响,也无法改变最终失败的命运。这就像一些以卖丑为生的网红,以及那些利用这种行为来展示权力的人,他们最终会因为这种虚假而分裂,最初最热烈响应的是他们,最终最猛烈反对的也是他们。里里外外都成为闹剧。
所以,首先满足什么样的标准,决定了作品的生命力。
例如,有些评论者在攻击他们认为地位低于自己的人时,会列举自己的成就和背景,如“我是谁谁,我参与过什么项目,我属于哪个组织”等。而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资历远低于别人时,为了在口头上获得胜利,他们又会改变标准,以广大群众的名义发言,仿佛反对他们就是站在群众的对立面,然后以群众的名义进行攻击。
因为满足的层次不同,作品的生命力就有不同。总体上说,越诚实的作品,越诚实的态度,往往就走得越远。而虚伪的作品与人,只是暴露早晚的问题。以上也是一种双重标准的行为,也可能是一种意识分裂的表现。这种狡辩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这种争胜的行为本身反映出大多数人渴望地位和成功,每个忍不住发言的人也都渴望拥有话语权。因此,你需要争取,需要创作,需要让你的作品为你发声。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4fc4ffe51466d0167e199e20a72bd498/2a360a338744ebf86c5318179ff9d72a6059a74a.jpg?tbpicau=2025-02-23-05_63663436589f480b0b9f8cb57f55333e)
从《老拳师》到《五百人格》
电影的艺术魅力在于其视觉叙事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非常高级的。如果仅从视觉体验的角度来看,电影质感的游戏似乎又可以超过电影。但若要进行全面评价,我们仍需回归到作品的故事性与思想性本身。画面与互动模式仅仅是叙事能力的体现。
总体而言,创作虚构作品相对容易,并且它们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人类还拥有想象力,这些作品就能够与观众产生互动。如果作品基于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真实的社会技能,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作品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可能会被时代所淘汰。
因此,创作基于现实背景的作品需要更多地关注人物本身,深入挖掘其内在精神,以启发性和指导性来赋予作品持久的价值。
如今,故事似乎已经被反复讲述至尽,难以再有新的突破。这也是为什么翻拍的电影往往难以与原著相提并论,效果通常不尽如人意。
《老拳师》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以写实技艺为基础但人物虚构的作品。它倾向于写实,但受限于现实背景,想要实现突破同样困难重重。
幸运的是,在武术解读方面,《老拳师》占据了优势。就像那位自诩为见多识广的网友,他对小说的边角料从最初的不理解到最终承认自己的见识浅,这反映出我们在这一点上的优势。
但这还远远不够。在完成150万字的草稿后,我们又进行了多轮精心的修订,从不同层面逐步完善作品。如果想要作品在某个方面具有探讨性,就必须在那个方向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的修订集中在人物性格的分类上,这将为将来的人物心理解读作品《五百人格》打下基础。
不管怎么说,这大大小小的生活体验,都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五百人格》能够完成,能够创造一点价值,能够产生贡献,在学识与努力之外,当然也要感谢郭有才们与那位武侠电影的参与者这样的人。《五百人格》,有您一“格”。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c1e21b7e96160924dc25a213e407359b/4d658144ebf81a4c261090e1912a6059252da64a.jpg?tbpicau=2025-02-23-05_b98dfff35758a2c93021b4298cf9ce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