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初级教育取消逻辑课程问题。
Kimi:我国初级教育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时间点完全取消逻辑课程,但逻辑课程在不同时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逐渐减少甚至在某些阶段被取消,以下是具体情况:
早期发展历程
• 晚清民国时期:20世纪初,传统逻辑系统传入中国后,教育界将其纳入正规课程。1902年,清廷颁布《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政科”三年须开设逻辑课(名学),每周两学时。1904年的《奏定高等学堂章程》,将逻辑课(辨学大意)列为“经学科”“文学科”“商科”的必修课;《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则把逻辑学列为公共课程,共一学年,每周3学时。民国后,逻辑学成为很多大学、高等师范学校乃至中学的必修或通习课目。
• 20世纪30年代:苏联开启了对逻辑学的大批判,勒令大、中学校取消逻辑课。受其波及,一批受苏联影响极深的知识分子,也于1920年代末开始掀起对逻辑学的批判,艾思奇等人宣称要用“辩证法”来打倒逻辑学,但这场大批判并未能撼动逻辑学在大、中学校课程中的地位。
五、六十年代受重创
• 受苏联影响:苏联于1946年11月作出《关于在中学校里讲授逻辑和心理学》的决议,认为每一社会经济形态都有与自己相适应的逻辑,苏联必须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苏维埃的”逻辑。1950年中国大、中学校所教授的逻辑课内容,深受苏联影响,引进的苏联逻辑教材内容落后、观念陈旧,导致我国逻辑教学走入歧途,培养的逻辑教师逻辑视野不宽,长期不知有数理逻辑,影响较为深远。
• 十年动乱时期:进入60年代,“十年动乱”中,逻辑学再遭重创。逻辑研究机构和大学的逻辑教研室、组被撤销,学校里逻辑课取消,专业队伍解散,“四人帮”还把逻辑工作者看作专政对象,给有研究成果的老专家扣上“反动权威”的帽子,强迫他们去打扫厕所等。
80年代短暂复苏后再度形同虚设
• 短暂复苏:70年代末,逻辑课开始在大、中学校复苏。1978年,第一次全国逻辑学讨论会召开;1979年,中国逻辑学会成立。1981年,教育学家张志公撰文呼吁“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鉴于教材、师资匮乏的现实,建议由语文学科承担逻辑训练和简要逻辑知识的教学任务,高中语文课本一度增入了一些与语言运用、思维表达相关的逻辑基础知识。
• 再度被削弱:1988年,中学语文教材再次删除了有关逻辑学的教学内容,一些“专家学者”进而又提议取消师范院校课程中的逻辑学。进入90年代,在很多大学,逻辑从必修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选修课,如从1998年起,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文件,逻辑被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专业基础课程踢了出去。
取消原因分析
• 外部影响:苏联对逻辑学的批判及对逻辑教学模式的推行,对我国初级教育阶段的逻辑课程设置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逻辑课程内容陈旧落后,教学陷入困境。
• 政治运动冲击:“十年动乱”期间,教育领域遭受严重破坏,逻辑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机构、教研室等被撤销,专业队伍解散,课程自然也无法正常开展。
• 教育观念与课程体系调整:在教育实践中,部分人认为逻辑学已经融入到数学和语文等具体教学内容中了,无需专门开此类课程。此外,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体系不断调整,逻辑课程在调整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
• 师资力量匮乏:逻辑教师难培养,数量少,没有足够的师资来支撑逻辑课程的开设,这也是导致逻辑课程被取消或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