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源社吧 关注:134贴子:110,960
  • 12回复贴,共1

冥想禅修及其它---略谈性情的塑形(整理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序:本来现代人性情上尚不能及格地守德,当动中修善,但人心浮泛,先略谈一下静修的归处。
以开显性命之学的初阶门槛。


IP属地:重庆1楼2025-01-15 16:03回复
    起首:性与情是古代圣贤对人精神世界的划分。简单说起来,性主守而不动,情感知易动。所以说性格偏不易动的。
    解说:实际人身上,性情是混合的,性中有情,所以有各种性格不好变。情中有性,所以有坚执不变之情。
    点题:修行性情,是大事,人命关天,切不可大意。
    主旨:禅修守静,静心冥想,是传统的修习。这里涉及心神意识等等精神的运用。这些范畴我拣易于认识控制的说一下。
    一般人不会用心,只会用脑。心,或神是不好谈的,因为心包涵大。识也不好谈。识包括价值,判断。一般静修谈意识就可以。
    先说意识的由来:按中医,意识属于脾土所主。心火生土,土有培养性,所以意识不断生出。心气高的人尤其如此。
    而且由于脾土后天的领地属性,一般人会把自己意识看得很重,我的意识必须坚固不变,必须完成。都是脾土之性缺乏运化所致。
    道德经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


    IP属地:重庆2楼2025-01-15 16:04
    回复
      心火就不会固化自己的想法为真。人就能有离开意识的可能。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把自己想法很当真,他一但修静,就会意识不停出来。
      新的不来,旧的不去,志属肾水所成,居下向上。所以心虚而实志。源流有自,人贵有志。是原动力。所以修行先立志,志成,行成才能守静入先天之境。先天不是故事,不是人物。是本质。所以是不变之性。也就是说性情相合为故事。而以情动性为远离。以性收情为回归。
      具体有很多修行方法,会开列很多注意事项。而这些事项,其实价值观没有改造,是控制不住的。比如用意不能太重,也不能完全放任。那心态没放下自己意愿的人就控制不了。要么太关注,神经冲动,要么完全放任杂念冲得劝态没有了。
      守静到高深处,幻觉甚多,以至道经有记载,灵宝毕法说:有各种现象出现。这就是性情相混要分时所化。有天宫魔境。有血海境,人世境等等。往往怨呼怒号,或金碧辉煌。都是相混之气性。
      而性情相合者,光明不耀目而澄澄通达,以无求而寂寂。迥非幻境可比。
      圣凡之别:修什么必须有归处,指的是:你修行的目的,不可以是为了个人怎样,或个人更好地生活为目的,这样就是归于平级。必须归于比自身高的方向目的,简称为道。比


      IP属地:重庆3楼2025-01-15 16:05
      回复
        如以离欲为道。以渡人为道,以了罪为道,都是指向彼岸,指向高处。
        目的与背景观念,决定了修静功的成败与否,无目的不等于自然,只会有情躁的反复。就是时不时落入日常。意念纷飞不能自己。
        现代人以散漫浪游于信息中为自由。误矣。
        修什么必须有归处。归处在上而非平级。比如瑜珈梵我合一。是与形而上求一。
        修清静经归于道,后天意识弱化归于先天。修丹道体念阴阳。也是规律。修庄子非归于坐忘,而是归于齐物我,等贵贱的平等观。归之矣。
        误区:平常人,常有一种状态,什么也不想,修行只是不加思索地归于自心决裁各种事,或归于做的好与不好,都是指导与目的错误。
        解法:应是为自己的更上一层寻求,理念裁决各种事。
        分列:人有种种同于动物与异于动物之处,其中杂多不谈,谈人究意称为万物灵长之处,一曰观念,二曰目的。
        观念者,观点与概念。观点是人的立场,看法。
        概念者,指的是对事物各种现象中抽出本质的一种概括。
        人本身的观念,就是土,会给先天气塑形,如果正确,会让先天去在人身上完成。


        IP属地:重庆4楼2025-01-15 16:05
        回复
          举例:概括地去看事物,比如,看到一张桌子,是阴阳二气结成。聚则成形,就是一种观念。看到一种苦痛,说是罪所显,也是观念。就是把世界单一化。
          当然一般初学者每日大概在与杂念打交道,这就是缺少观念整合了。
          可能会有人认为这样观念化不自然。以实际情况来说,人有许多多余的欲念激素,本来就不大自然。所以用观念去除过多的可能性,选择性,是过滤的方式。这样想法比如水,过滤后才能饮用。
          说明:
          观念的对面是状态,常常有人觉得自己状态好或不好,并以此来判断自己修的水平。从实际上讲,好比一个人早上睡好了,自然精神足,并不等于他心态主体上很有朝气。一个人埋头苦干,不等于他没有朝气。人总有兴旺,衰减之时。有些状态好到让自己感觉良好至极。但也只是一种临时的。跟成果没关系。也就是不长久属于自己。
          所以静修有好的状态,要勿喜,状态不好,也不要沮丧。
          因为静修一但不用观念为先导,就会以故事,自己的能量为先导或验证。这是一种性情混和。结果是堪忧。
          举例子:故事里会有得意,委屈。会有优越感,有强大,有弱小。能量有自己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甚至能做到什么。观念却干巴无味,就是以虚静,循道这么几个词为宗。


          IP属地:重庆5楼2025-01-15 16:05
          回复
            别的反正也不重要。但这才是长久,高深的不变之基石。
            关于性情的说明:
            人的本性指不变之物,系于天生。所以天之所降曰性。而人不能有阳无阴,有静无动,其感动,即情。性与神合,情为血游,相合不离。是互养之道。否定这一点,性无情养。性即渐枯槁。
            心的精神型态是一盏灯,是光亮的发出点。灯关注照地面上哪,哪就有各种形状显出来,所以是意识脾土的背景来源。就是倾向于关注什么,杂念就来了。问题从来不会在同一层解决掉。所以要以观念引领心。
            情喜故事,所以要以观念归并引导之。使情的喜恶归于简要的观念。而非激扬沉郁的故事。与不变之性渐渐相合。而有慈情之显,是无弃众焉。
            一个人如果任由情的作用去引导自己,在人生之中,就会起伏不定,迷于得失,忽尔冷热,处于激情与绝望之中。
            情本身也得不到实处的滋养。就是感性不能归并与人生观合一。所以理想者常绝望于世俗。无它,误认外物与情的真实联接而已。
            解说目的:说这些是讲讲入静禅修之类要获益的一个门坎,观念是不是贯彻了。
            具体内容就是说:一是身心行为是不是在立德的态度上能立的住。二是付出偿还够不够让内心良知宁静下来。在以


            IP属地:重庆6楼2025-01-15 16:06
            回复
              德立心态之基,这个观念之下:是不是行善为基的修道人。
              而非是有没有杂念,有没有念头,这种次一级的现象。
              因为杂念,念头,是余物,即心态流散的余力所现。比如火星,从火堆中来。意识也是心态中来。火生土,心火性烈,自然生欲生念不穷。
              观念的审视是简洁的,而现象却是多端的。
              所以对治心态各种现象,要合于观念之理。
              正常的修行入道心态,举例:在道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说,别人要经历的,我也要经历,承认弱点人都有。行善,考核等等阶梯。如果不想都经历。不是一步一阶梯。就是极其自恋自负的心结。宜悔之才行。
              这种不想经历,在静修时会有给内部充能的过程,各种心态被激发出来。而且强许多倍。就是魔障了。
              这是昂扬,而负面的情绪:比如
              静修大忌是内心有情绪去修。比如怨闷,或更不好的懊悔。一个人懊悔自己的过失,这一类内陷的情绪,都应该归结于观念,比如负压力,应是自身亏负于人,才会心态失衡。
              也就是事事合于理,不自己开解,也不憋屈。只是承认。
              这些要按理念去除,而不是技巧性地用随息或别的方法去念头。
              静下来这个也不会去掉的。如果用想法代替观念去掉。只会把这懊悔埋入内心深处。还是要主动偿还,了结干净。


              IP属地:重庆7楼2025-01-15 16:06
              回复
                举例对治与境界达成:
                对治问题是阴面,高明境界是阳面。人无非要面对这两个发展方向。很多人已经发现不敢教人练功,尤其是静功,就是怕处理不好这两面。
                心里不空的部分,比如能力执,真一不了的各种念,比如好胜心。都是以观念炼去才行。不以观念炼,就是跟自己平级的状态。只是一种反复。各种所谓缺点不足会反复来回。
                还比如对境无心,其实是指对具体的事情来了,心理上没有必定要依我,没有事先的偏见,没有以经验先见判断好坏。这几层意思。不是什么也不想。而是观念化,比如事情来了随我现在的主修,固定判断为简的观念。
                是随主修判断。
                有些炼已要诀里说要达到这个。性情中以平和不落五味为上,既不甜,也不酸,也不辣,这样五行都可配合。无心就是无偏之心。无太多喜恶。无心才好用意在静功上。这样怎么练都不会出现太偏执的状态,如头紧,气冲,或意过热等等。
                有一些要求,比如空洞其心,真一其念。都是炼己完成之后才会有。而炼已,是按某种观念去炼性情的意思。有了观念,才有标准。
                静修如果想看电影一样看天堂地狱之类,会看到无数意造幻像。或是亦真亦幻


                IP属地:重庆8楼2025-01-15 16:07
                回复
                  解说:真假渗半。以欲未灭,所以歪曲现象之故。而且故事性的强大与弱小也是不知理的想法。强大是承担过。天道赏赐他强。弱小是违逆过。所以被削处。
                  观念不透彻,会发明许多不应该有的练法。
                  修真炼气,这个气是指生生不息之气息。所以对这个气的理解不同,同一种功法练出来的状态也不同。
                  举例子:比如练习气功要意守某穴位,而丹功所说是默默观照某窍穴。这个用法就不同。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差别。表示的用心意愿不一样。应该是观念未入门的子弟发明的。
                  比如守重了,就是当成实体,气血过度流向某穴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就会出现。
                  稍有学识者应知,气,周流之物,当然不可以守而积之。如积财帛。


                  IP属地:重庆9楼2025-01-15 16:07
                  回复
                    很多人打坐出问题,如被附,或出偏,是观念不配套所致。平时的观念是用于做事为人的。打坐时观念不变,等于软硬件不配合。就算拉开筋。姿势也对。内在是不配合的。也不能正常地进入先天状态。
                    这观念会对人在身体,以及更细微的性情上形成一个循环。比如有为到无为,实到虚,等等。不是一坐就能到。反而是意识观念得先有。
                    举例子,一般打坐材料会讨论人的感受,姿势。那等于是把精力用在这些地方去灌注。那怎么坐,守静也是一种类睡眠状态。反而减少了正常的防御性。
                    举个例子,人不能有妄念,但是没了妄念,应该有什么?这就不能说呆坐,要依靠塑型。
                    修性功的祖性。就是回原初,有一个词叫虚明。虚无明了。听起来境界好高。这个须以事世非真的观念为模型。要么看物质不真,一切为清浊所化,要么看人物不真。一切为因缘所显。
                    理想的静修是性情的完成状况,性与情合一。不会专注于故事与梦想。因为这些是情性混合所化。也就是人之阴阳所成。
                    说明:清为合于天道,浊为杂错三才之理。所以细微无法对齐。为浊。


                    IP属地:重庆10楼2025-01-15 16:13
                    回复
                      也就是说,有人见到各种境界,是因为自己想法还没破完,所以结合自已的功夫变化出来的,跟真正的天地之景不一样。会见到各种圣境的,天宫什么的,是自己尊荣想法变化而成。会见到各种不好的东西,是自己的业所积恶气所成。诸如此类,不是为了真相,什么也不要的人是达不到真相的。
                      只能达到类似梦境的地方。所以亦幻亦真。


                      IP属地:重庆11楼2025-01-15 16:21
                      回复
                        不是“弱其志”吗?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5-01-16 00: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