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数据:身高176,跨高83.5,肩宽43到46左右(骨之间是43,肉之间是46),至于臂展应该是正常的,跟身高差不多。lz骑了一年多的公路车,看了很多公路车视频,但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为什么环法pro们都能那么轻松地够得着手变,而我60的把立还得稍微趴一点才能够得到,于是我得出结论:我的车架买大了(具体数据见图二的530)。
最近我车前拨(禧玛诺4070)出现了一个问题,存在很久了,就是怎么都调不好,于是打算把它拆了,于是我心里出现了个念头:我自己组一辆单盘车怎么样呢?就让闲鱼上的老哥帮我搞了份配置单。
配置单详细我就不说了,最重要的一环:车架,老哥给我推荐了tfsa的jh33(520)(数据图见图1),把立给的是70mm,跟我之前的60差不多,而我之前骑的那个美涵达Victor002(530)(数据图见图2),但是我在配置表出来前我就跟老哥说,我说我觉得我这辆车骑着感觉reach太长了,我就算用60的把立,感觉手变还是有点难够得着,还得稍微趴一点。看了很多公路车视频,lz发现波加查跟lz的身高差不多,那身体数据可能也差不多,觉得可以套用一部分上去,用480的车架,帮我配单的老哥说那肯定不行,人家是大pro,你没常年的训练怎么能套别人的方案呢?还是得用520的车架,那么问题就来了,以我给出的三张车架图为例子,我仔细观察实际上这些车架的数据的reach都在385左右,尺码变化并不会带动reach产生多大变化,我就问老哥,老哥说看stack选车才是正确的,那我就懵了,我一个数学不好的人,只会看出前后长度数据(reach)带来的区别,那上下长度数据(stack)我是真不是很明白,于是想求助贴吧上的老哥们:到底要不要选小车架?我看视频上大pro们虽然垫子都很高,落差大,但实际上人家车架小,显得落差大没什么关系,主要是他们能轻松够得到手变,在他们够得到手变的同时,核心是不怎么需要发力的,不需要有意地把身体向下趴,就那样舒舒服服的。我觉得我的身体也能做到,只是臂长跟他们可能有些出入,于是我再调整一下把立长度,会不会就能找到一个适合我自己的方案了呢?配单老哥跟我说可以把立用正角度,我用过,觉得骑起来差点意思,外观上也怪怪的,其实还没有负角度来得舒服。
再描述一下我的骑行感受(车数据图二530,把立负6度60mm,满垫圈):手臂60度放直(休闲骑的舒适角度)时,我的手只能摸到把带,得再向前去才能摸到手变,此时我的肘间角度170度,身体需要特地稍微趴一点,才能完全抓住手变。摇车时我也觉得很吃力,你们看过比赛就会发现他们摇车时手臂是打直的,用手臂甩动车架,但我很难做到,我感觉还是reach在作怪,因为我的手臂很难打直,与此同时我还觉得我的车把有点宽,是40,配单老哥给我推荐42的我觉得可以38甚至36,因为那样窄,更好控车,像一个大手柄一样。我设想了一下如果手变往我再靠近3到5厘米,将会大幅提高舒适度,缩短5厘米大概是最佳的理想目标,那我就可以跟那些大pro那样了。但我的本意其实不是追求大pro这样那样的多么激进,相反我想追求他们休闲骑时抓着手变的那种舒适,主要还是我不想被动地去趴,又不想把手放在两边的把带上,试过的人都知道,那样有可能打滑,也不够舒适。
啰嗦了那么久,老哥们有没有什么看法和建议,我该选用480还是520的车架?36,38,40,42的车把对骑行感受有什么显著改变?stack对身体和手变之间的距离有没有什么直接关联?还是说车架整体的紧凑会减短两者间的距离?欢迎老哥发言🤗🤗🤗



最近我车前拨(禧玛诺4070)出现了一个问题,存在很久了,就是怎么都调不好,于是打算把它拆了,于是我心里出现了个念头:我自己组一辆单盘车怎么样呢?就让闲鱼上的老哥帮我搞了份配置单。
配置单详细我就不说了,最重要的一环:车架,老哥给我推荐了tfsa的jh33(520)(数据图见图1),把立给的是70mm,跟我之前的60差不多,而我之前骑的那个美涵达Victor002(530)(数据图见图2),但是我在配置表出来前我就跟老哥说,我说我觉得我这辆车骑着感觉reach太长了,我就算用60的把立,感觉手变还是有点难够得着,还得稍微趴一点。看了很多公路车视频,lz发现波加查跟lz的身高差不多,那身体数据可能也差不多,觉得可以套用一部分上去,用480的车架,帮我配单的老哥说那肯定不行,人家是大pro,你没常年的训练怎么能套别人的方案呢?还是得用520的车架,那么问题就来了,以我给出的三张车架图为例子,我仔细观察实际上这些车架的数据的reach都在385左右,尺码变化并不会带动reach产生多大变化,我就问老哥,老哥说看stack选车才是正确的,那我就懵了,我一个数学不好的人,只会看出前后长度数据(reach)带来的区别,那上下长度数据(stack)我是真不是很明白,于是想求助贴吧上的老哥们:到底要不要选小车架?我看视频上大pro们虽然垫子都很高,落差大,但实际上人家车架小,显得落差大没什么关系,主要是他们能轻松够得到手变,在他们够得到手变的同时,核心是不怎么需要发力的,不需要有意地把身体向下趴,就那样舒舒服服的。我觉得我的身体也能做到,只是臂长跟他们可能有些出入,于是我再调整一下把立长度,会不会就能找到一个适合我自己的方案了呢?配单老哥跟我说可以把立用正角度,我用过,觉得骑起来差点意思,外观上也怪怪的,其实还没有负角度来得舒服。
再描述一下我的骑行感受(车数据图二530,把立负6度60mm,满垫圈):手臂60度放直(休闲骑的舒适角度)时,我的手只能摸到把带,得再向前去才能摸到手变,此时我的肘间角度170度,身体需要特地稍微趴一点,才能完全抓住手变。摇车时我也觉得很吃力,你们看过比赛就会发现他们摇车时手臂是打直的,用手臂甩动车架,但我很难做到,我感觉还是reach在作怪,因为我的手臂很难打直,与此同时我还觉得我的车把有点宽,是40,配单老哥给我推荐42的我觉得可以38甚至36,因为那样窄,更好控车,像一个大手柄一样。我设想了一下如果手变往我再靠近3到5厘米,将会大幅提高舒适度,缩短5厘米大概是最佳的理想目标,那我就可以跟那些大pro那样了。但我的本意其实不是追求大pro这样那样的多么激进,相反我想追求他们休闲骑时抓着手变的那种舒适,主要还是我不想被动地去趴,又不想把手放在两边的把带上,试过的人都知道,那样有可能打滑,也不够舒适。
啰嗦了那么久,老哥们有没有什么看法和建议,我该选用480还是520的车架?36,38,40,42的车把对骑行感受有什么显著改变?stack对身体和手变之间的距离有没有什么直接关联?还是说车架整体的紧凑会减短两者间的距离?欢迎老哥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