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务报表分析
1、比率分析
偿债能力比率:计算流动比率(流动资产 ÷ 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 ÷ 流动负债)等。若流动比率过高或过低,偏离行业正常水平,可能存在流动资产或流动负债核算错误,如存货计价不准确影响流动资产金额,进而影响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异常,可能暗示应收账款或存货等科目存在错账,例如应收账款账龄过长未合理计提坏账准备,导致速动资产虚增。
盈利能力比率:关注毛利率((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营业收入)和净利率(净利润 ÷ 营业收入)。毛利率大幅波动,可能是成本核算有误,如成本计算方法选用不当、成本费用分摊不合理,导致营业成本失真。净利率异常变动,除了成本因素,还可能涉及收入确认不准确或期间费用核算错误,如将应计入管理费用的支出误计入营业外支出,影响净利润计算。
营运能力比率:分析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 ÷ 平均存货余额)、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 ÷ 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等。存货周转率过慢,可能存货积压,存在存货计价错误或存货减值准备计提不足问题。应收账款周转率过低,可能应收账款管理不善,有坏账未及时处理或收入确认不规范情况,如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影响应收账款余额。
2、趋势分析
对比历史数据:观察各财务指标在多个会计期间的变化趋势。若营业收入在某一期间突然大幅波动,且无合理业务原因,可能存在收入确认错误,如虚构收入或漏记收入。例如,企业以往季度营业收入稳步增长,某季度却突然下降 50%,经检查可能发现部分销售业务未及时确认收入。成本费用也应呈现合理趋势,若某项费用突然大幅增加,需检查是否有费用归类错误或虚增费用情况。
与预算对比:将实际财务数据与预算数据对比。若实际成本远超预算,可能成本核算或控制出现问题,如成本核算数据不准确,导致成本反映不实;或者预算编制不合理,但也可能存在费用超支未严格执行预算控制。若实际收入低于预算,要审查收入确认过程,看是否存在未开票收入未及时入账等错账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