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880,331贴子:12,166,343

三国持节制度研究(3.0版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河北1楼2025-01-26 21:55回复
    一、两汉持节的演变
    按《晋书》所言,持节在西汉就已经形成制度,但起初与军事毫无关系,只是使臣奉命出行时以节代表皇权。
    需要注意,我们一般所说的“符节”是两个东西,
    这是符:


    IP属地:河北2楼2025-01-26 21:5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汉书》颜师古注曰:节以毛为之,上下相重,取象竹节,因以为名,将命者持之以为信。】
      【《后汉书》李贤注曰:节所以为信,以竹为之,长八尺,以旄牛尾为眊三重。】
      节就是镇楼图辛毗怀里抱的那玩意儿。
      按《后汉书》,在东汉,百官会,位定,谒者持节引故衞士入自端门。衞司马执幡钲护行。行定,侍御史持节慰劳,以诏恩问所疾苦,受其章奏所欲言。
      司隶校尉持节代表天子监察百官;
      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武官和所部偏远的交趾刺史也持节;
      黄巾之乱中,在卢植获罪免官后,董卓以东中郎将持节代卢植击张角于下曲阳。
      可以看出,汉官持节与军事根本没有必然联系,其真正的职能是代天子行事。而曹魏也沿袭了这一制度,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持节的辛毗可以节制被假节钺的司马懿了。


      IP属地:河北4楼2025-01-26 21:58
      回复
        二、使持节
        使持节就是个名词,简单来说就是因持节惯例而形成的职官,分为长期和临时两种。
        【夫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制也。】——郑兴
        【谨上还所受魏使持节、前将军、山桑侯印绶。】——文钦
        这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名词用法,但由于现代标点符号的原因,基本都被当作动词了23333······


        IP属地:河北5楼2025-01-26 21:58
        回复
          三、汉末以来假节现象的出现与泛滥
          汉末,主要由于李傕占据长安后为了笼络人心而滥加封赏,以及天下大乱战事愈发频繁,本不常置的将军职官迅速泛滥并逐渐成为常置官,随之而来的是武官散官化现象日趋严重,即将军职也通货膨胀了。于是,李傕、曹操等掌权者开始使将军们临时持节来彰显其权力,因为是临时,故称“假”——大家应该都知道【假节】是动宾结构吧?
          汉末学者刘熙(薛综的老师)在《释名·释兵》中称【节者,号令赏罚之节也】;
          有一个例子是,督长安主将的行护军将军夏侯渊想要自行前往解救凉州之围时,被其他将军以无曹操节度为由劝阻,但夏侯渊依然擅自派军出击。获胜后后,曹操假夏侯渊节,夏侯渊的自主权大大扩大;
          而魏黄初中,曹丕想假贾逵节,被曹休以【逵性刚,素侮易诸将,不可为督】劝阻.
          这个时候,我们就基本可以确定,汉末假节本用于将军号令赏罚,随后演变出督军职能。


          IP属地:河北6楼2025-01-26 21:59
          回复
            四、曹魏都督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魏公国建立后,曹操设置少府,管理持节事务。
            持节都督,无定员。前汉遣使,始有持节。光武建武初,征伐四方,始权时置督军御史,事竟罢。建安中,魏武帝为相,始遣大将军督军。二十一年,征孙权还,夏侯惇督二十六军是也。魏文帝黄初二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三年,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则总统外内诸军矣。——《宋书·职官志》
            东汉设置督军御史,曹魏因之,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持节都督制度。
            东汉也有以地方大员督州事的传统,至建安中,曹操中领军史涣常监诸将,以司隶校尉钟繇曹操持节督关中诸将,后来又多次使诸多护军、行护军将军夏侯渊和汉伏波将军夏侯惇等人督军,这就是曹魏护军制度和都督制度的渊源。这里不展开讨论护军制度,只说都督制度。


            IP属地:河北7楼2025-01-26 22:00
            回复
              截至黄初元年,
              曹仁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
              曹真都督雍、凉州诸军事,
              臧霸都督青州诸军事,
              而曹休和夏侯尚的辖区则颇为笼统;
              稍后,又有安西将军夏侯楙持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北中郎将吴质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
              观察以上诸位都督的身份记载不难发现,他们首先冠以不同名目的将军名号。这就说明他们的本官是将军,而都督是其差遣,属于兼领性质。将军衔用来界定官阶的高低,而都督范围以及重要程度则决定其实际权力大小。
              但在次年,都督制度正式固定化,成为正式的中央官职官。


              IP属地:河北8楼2025-01-26 22:00
              回复
                【嘉平元年,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二年,诏曰:"······今以淮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如故。"】——陈志《郭淮传》
                【钦等已平,迁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进封安乐乡侯。】——陈志《王基传》
                【又迁使持节镇南······】——《王基残碑》
                郭淮和王基在都督军事时都没有假节记载,但他们实际就是持节都督。
                在魏文帝时期,《魏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和《魏略》中的使持节和持节均被陈寿称为【假节】。
                考虑到【假节】本就是临时授予节的意思,所以在西晋之前,使持节、持节、假节的区分实际是一道语文题。


                IP属地:河北9楼2025-01-26 22:0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持节和假节是个动词,持节就是天子使某某持节,
                  而假节是个被动语态,即某某临时持节。
                  他们都是使持节。
                  举个栗子:
                  【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陈志《辛毗传》
                  【宣王表请战,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汉晋春秋》
                  【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晋书·宣帝纪》
                  使持节强调状态也可作官名,而假节就是临时使某人持节的意思,而所有的节都是临时持有的。
                  譬如辛毗节制司马懿这事,我们可以分别表述为:
                  魏明帝遣辛毗为大将军军师【持节】节制司马懿;
                  魏明帝使【使持节】、大将军军师辛毗节制司马懿;
                  辛毗为大将军军师,【(被)假节】,节制司马懿。
                  另外,李傕行司隶校尉就是持节职官,他的记载却是假节。


                  IP属地:河北10楼2025-01-26 22:02
                  回复
                    五、假钺
                    【(秦)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奏彭专擅,请诛之。显宗乃引公卿朝臣平其罪科。躬以明法律,召入议。议者皆然固奏,躬独曰:“于法,彭得斩之。”帝曰:“军征,校尉一统于督。彭既无斧钺,可得专杀人乎?”躬对曰:“一统于督者,谓在部曲也。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且汉制棨戟即为斧钺,于法不合罪。”】——范书《郭躬传》
                    棨戟就是涂了红漆的木戟,本礼器,在军中可作斧钺用,可以不经上报自主处死军士。
                    【又前任温董督三郡,指捴吏客及残余兵,时恐有事,欲令速归,故授棨戟,奖以威柄。】——孙权
                    孙权也有以棨戟授予臣子威柄的记载。
                    它的法理来源依然是代行王事。


                    IP属地:河北11楼2025-01-26 22:02
                    回复
                      【今斧,黄钺、铁斧、玄钺,三代通用之以断斩。今以黄钺为乘与之饰,玄钺诸王公得建之。武王以黄钺断纣头,故王者以为戒。太公以玄钺斩妲己,故妇人以为戒。汉制,诸公建玄钺。以太公助武王断斩,故为诸公之饰。大将出征特加黄钺者,以铜为之,黄金涂刃及柄,不得磋囵也。】——西晋·崔豹《古今注》
                      大白话,黄钺为天子之器;玄钺为王公之器。钺与鈇刀配套也是九锡之一。诸葛亮拿的黄钺,司马昭拿的斧钺(不久假黄钺),


                      IP属地:河北12楼2025-01-26 22:03
                      回复
                        汉献帝加曹操九锡的诏书提到【君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是用锡君鈇钺各一】;曹丕加孙权九锡的诏书称孙权【振威陵迈,宣力荆南,枭灭凶丑(关羽),罪人斯得,是用锡君鈇钺各一】,也说明鈇钺有专杀之权。
                        【“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钺,然后杀。” 孔颖达疏:“赐鈇钺者,谓上公九命得赐鈇钺,然后邻国臣弑君、子杀父者,得专讨之。”】——《礼记·王制》
                        【表以为怀贰,大会僚属数百人,陈兵见嵩,盛怒,持节将斩之,数曰:“韩嵩敢怀贰邪!”众皆恐,欲令嵩谢。(◎胡三省曰:持节以示将斩,犹不敢专杀,存汉制也。)】
                        ——陈志《刘表传》


                        IP属地:河北13楼2025-01-26 22:05
                        回复
                          而我们经常看到的假黄钺就是临时加黄钺,譬如:
                          【陆机为逊铭曰:魏大司马曹休侵我北鄙,乃假公黄钺,统御六师及中军禁卫而摄行王事,主上执鞭,百司屈膝。】
                          这里的【摄行王事】就是代天子征伐。
                          而陈寿经常提到的【假节钺】其实就是使持节重将假黄钺了,对照《晋书》看就像。
                          而按照出土的走马楼吴简,陆逊在假黄钺之后依然是使持节。
                          刨除加九锡者和两个极其诡异的特殊案例于禁、满宠,在曹爽和司马懿之前,所有假钺者均为战时假钺,所以很大概率上,不能排除这些人是战后就要把钺交回去的可能性。


                          IP属地:河北14楼2025-01-26 22:06
                          收起回复
                            总结一下,钺象征代天子征伐,在军中有专杀之权——后一个职能可由棨戟替代。


                            IP属地:河北15楼2025-01-26 22:0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六、分化
                              【城南有魏使持节、征西将军、太尉、方城侯邓艾庙,庙南有艾碑。】——《水经注·河水》
                              【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陈志《钟会传》
                              【初,艾为太尉,会为司徒,皆持节都督诸军如故,咸未受命而毙。】——陈志《钟会传》
                              从邓艾和钟会的记载就可以肯定,截至蜀汉灭亡,使持节、持节、假节都没有分化。


                              IP属地:河北16楼2025-01-26 22: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