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吧 关注:8,123贴子:87,405
  • 9回复贴,共1

看明朝大年宫廷里的各种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年春节,都是各种热闹,却也少不了一句热热闹闹的吐槽:怎么年味越来越淡了?那到底淡在哪里呢?不妨,就去春节传统已经十分成熟热闹的明朝去瞧瞧,看看几百年前的春节,“年味”通常浓在哪?看看明朝宫廷里春节都有哪些嗨~~
据《酌中志》记载,明朝宫廷在正月的庆祝节日多达六个,分别为“正旦节(即大年初一)“立春日”“人日(正月初七)”、“上元节(即正月十五)”、“燕九节”,“填仓节。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当然是正月初一与正月十五,差不多到正月末才算把年正式过完。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5-01-28 23:20回复
    一、皇家“团拜”
    在礼仪严格的明代,官场拜年真心不累。
    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万象更新,十分重要。首先在初一五更时便要在宫里焚香放鞭炮,然后要将门闩在地上摔三下,寓意为“跌千金”即来年能够财源滚滚。天明之后,皇家子孙都要在太和殿举行重大典礼,皇帝要先去祖庙祭告,然后一年一度的初一大朝会就要开始了。
    皇家“团拜”堪称宏大壮观的皇室盛典。在初一天蒙蒙亮的时候,京城的文武百官就要从家里出发赶往紫禁城,等待向大明皇帝行“朝贺仪”,文武百官与外国使者向皇帝拜贺新年。各家的夫人则向太皇太后、太后与皇后进行朝贺。最后,皇帝回内廷,接受皇后率领的众妃嫔以及皇子皇孙行礼。
    皇宫里的太监宫女会互相拜年,有时老太监还会给小太监包个红包。妃嫔在向太后和皇后磕过头后,就可以互相串门拜年了。
    如果妃嫔们拜年时不在家,会在宫门口放上一本“记事簿”,你去写两句吉祥话就算拜年了。而在普通官宦人家,更是在初一早晨家家就备好笔墨纸砚,客人来了后也不用送啥礼,提笔签个名也算拜过年了,类似现在的网络拜年。
    团拜后就可以大快朵颐了。皇帝在宫中大摆宴席,官员、皇室成员与外国使臣都可以参加,各位夫人则在后宫与太后等人一起吃饭。整个团拜会的规模十分庞大,宴席也多种多样,菜式繁多。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5-01-28 23:21
    回复
      在宫廷里有一种名为“百事大吉盒儿”的食品礼盒,在礼盒里有着柿饼、荔枝、圆眼、栗子、熟枣等多种水果坚果等,还有一种放满驴肉的礼盒人们称之为“嚼鬼”,这种礼盒体积很小,因古人称驴为小鬼,所以名为“嚼鬼”。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5-01-28 23:21
      回复
        二、拜年累断腰
        宫廷重礼,民间崇乐。普通百姓们给亲友拜年,可就没这么轻松了。
        以《水东日记》的记载,明代北京的家庭,元旦前三天就要祭拜祖先。到了大年初一这天,全家起床后要先礼拜天地,然后就要出去拜年。路上只要遇到亲友,就要当街叩头。以明朝名臣邱浚的形容说,大年初一出去走一圈,回来能把腰给累断。在南方,有些人家里还摆上酒水,上门拜年的客人,得喝上三五行酒才能走。明代名臣王越在浙江为官时,就曾有过出门拜一趟年,回来醉醺醺的囧事。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5-01-28 23:22
        回复
          三、皇家“春晚”
          据万历《明会典》记载,明初的春节假期日,一度十分抠门。明太祖朱元璋年间一度只有五天假,直到永乐七年(1409),明成祖朱棣才大方了一把,增加了十天元宵节假期。但比这更大方的,却是大明朝的另一个大福利——皇家“春晚”。
          和我们现在的“春晚”不同的是,我们的“春晚”在除夕夜,明代皇家的“春晚”则在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
          皇家春晚其实是一场盛大的灯会,是每年元宵佳节时,皇家在宫城里搭成巨型花灯烟火景观,因其形状似鳌,因此名为“鳌山灯会”。从永乐七年元宵节起,这个盛大灯会更是高调开放——“听臣民赴午门观鳌山三日”,君臣同乐的意义十分重大,堪称明朝版的“春晚”。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5-01-28 23:22
          回复
            这场灯会盛况空前,明初的时候,每次花费都有数万两,特别是万历年间,一次灯会花费更是暴涨到数十万两白银。通常是从上一年的十二月起开始准备,把各种设计独特的“奇花”“火炮”层层叠积起来,通常会堆积十三层高数丈。
            待到元宵节这天,庞大的“鳌山”上各种形状的彩灯闪烁,绚丽的焰火不停燃放,宫女们在钟鼓司优美音乐里翩翩起舞,画面美轮美奂,堪称是美妙无比的视听享受。
            如此盛大场景,在明代文人的笔下,更常有生动记述。明朝大才子唐伯虎游学京城时,就曾亲见鳌山灯会的盛况,激动写下名诗:“仙殿深岩号太霞,宝灯高下缀灵槎。沈香连理三珠树,彩结分行四照花。水激葛陂龙化杖,月明缑岭凤随车。”就是这么震撼效果。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5-01-28 23:22
            回复
              四、逛街治百病
              能和这明代春晚比热闹的,当属明朝的“春节大卖场”。
              比如正月初一的北京城隍庙会,那就是规模空前。从早晨开市起,各种货物摊点一气排开,竟然能把刑部衙门整条街都占了。以礼部尚书于慎行《谷山笔尘》的形容说,就连庙会上卖油盐酱醋的小贩,家资往往都有百万。比自己“正部级”的俸禄还多。
              但要论最红火的,还是每年元宵节的“灯市”。北京东安门外北大街的“灯市”,年年都是全国奇珍货物荟萃,甚至还有欧洲进口来的西洋物件。要论最搞怪的,却还是京城的妇女们。结伴闲逛的京城妇女们,常常是只看不买,就沿着整个“灯市”来回的看,看一夜都不带累。美其名曰“走百病”,也就是在灯市上多逛几圈,再严重的疾病也全都甩掉。热热闹闹景象,正如明代《元宵曲》形容:郎莫看灯去走桥,白绫衫氅撒娇娇。走来儿怕双纤趾,不走儿愁一捻腰。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5-01-28 23:22
              回复
                五、贺岁大片登场
                比起当前春节,电影市场的火爆炒作,戏曲文化发达的明代春节,也是“大片”热闹上演时。明朝春节的贺岁大片,同样也是天价制作、大手笔。
                以《见闻杂记》的记载,每年春节前夕,就连大户人家春节期间请戏班唱堂会,都得提前两个月预订。像样点的戏班子,春节期间都是每天连场演出,生意十分红火。
                而场面更大的,当属春节期间各地的庙会。同样是《见闻杂记》里的记载,这类庙会演出,都是请名声最响亮的强大戏班子,演最高难度的剧目。比如鲁迅小说《社戏》里那种目连戏,就是明代时的火爆剧目。这可不止是在戏台上唱唱戏,而是翻跟斗钻火圈外加各种腾云驾雾的特技。演一场的道具布景花费就有上万钱。戏班演员们每场演出的工资更有数万钱,简直天价大制作。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5-01-28 23:23
                回复
                  同样是天价大制作,还有更富有特色的春节“贺岁片”:每年迎春这一天时,全城三十六行的老板们,就会凑上几万钱演出费,亲自扮成当时各类火热剧目里的人物,比如孙悟空吕洞宾诸葛亮猪八戒,而且哪家老板掏钱最多,扮的角色戏份就越重。然后就在锣鼓喧天里沿街招摇,每次都惹得沿街人山人海围观。就为祈求来年的好财运。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5-01-28 23:23
                  回复
                    相比大制作的贺岁片,宫廷里也有小众的爆竹声声。
                    宫里放鞭炮自腊月二十四就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为防止火灾的发生,要求必须在乾清宫的空地上集中燃放,不允许在后宫燃放,以免惊扰了皇帝以及怀孕的妃嫔。奇怪的是,这么热闹的场景,皇宫竟然禁止妃子们随便来观看,只有正月十五那天才可以奉旨来乾清宫看,接不到圣旨的也只能听听爆竹声了。
                    这些过年习俗在民间流传下来,一直沿袭至今。其实皇家在春节也和寻常百姓一样,都寄托着对祖先的怀念,以及新年的祝福。
                    年味浓一点也好,淡一点也罢,只要让心情好好放个假,为新一年好好攒一把劲,就是个快快乐乐的好年。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5-01-28 23: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