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我想聊很久了…
对于一个处于小学、初中、大学的人还抱着“唯心”、“唯物”这种原始对立二分其实还可以理解…
作为脱产学生,不去学习理论知识,一味的靠那自己不成熟的世界观和不知道哪来的抽象方法论去尝试改变世界,不去观察也不去实践,上来就要把前人的理论才的踩在下,失败和笑话是在所难免的…
在现实利益中,很多时候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抽象的概念,不能代替或指引很多眼前活生生、具体的人。
一个人出来社会实践十几年后还保持对世界如此朴素、清澈的认知。那要反思的不是你的前半生,也不是你的后半生,而是你整个人生!
身边人们一旦提起唯物,想到就是:“中国的,特色的、发展的、永远站在普罗大众一方的;
唯心就是:“迷信的、西方的、盲目的、空洞而无物的。”
说物质和精神哪一个谁才是第一性?这的命题大到吓死人…
(如果你直面回答这个问题,等待你的不是鲜花和桂冠;而是数不尽的问题和悖论。你针对这些问题、悖论等,一一解答…先不说回答后结论正不正确,但一个人的能力始终归是有极限的…)
人们不一定要在这个问题上死磕到底!转而开始追求真实、存在、本体这块。然后开始激烈“共相”、“殊相”之争…
(注:“共相”、“殊相”之争,究竟是承认具体存在的事物,还是承认已经普遍存在一切的“事物”为准则。)
到了近代本体论转向认知论,(经:理性主义)数学家的笛卡尔认为除了“我思”以外一切都不靠谱;
(注:先验主义)对科学有杰出理论革命贡献的康德甚至提出:“我们对万事万物的了解,都是基于现象…”;
而牛顿更是重量级!毕生研究物理、数学!仅仅只是为了荣耀神…;
最后哪怕是像黑格尔、马克思,他们这种包罗万象的哲学。也需要是现代人发展、创新来适应新时代需求。
在“唯物”们眼中。美学、神学、文学、逻辑学、伦理学、哲学学科…这些停表面形式类、目的类学科,都应该该遭到无情的“剔除”!
这种做法就像用一群无机物理、保持质量循环的机器去替代有机生命、感受真实的人。
就好像你已经50岁了,到了一家电影院,看到一个角色出现。你依旧会问你妈,这是好人?还是坏人?
你要问我:“结果为什么会成为这样?”我只能说:“这是东方新琐罗亚斯德神教…”
(注:一种中东地区的二元论宗教。琐伦亚斯德教:认为善与恶不断斗争,结局是善取得最后胜利。一方代表光明的善神,一方代表黑暗的恶神,然后进行长期的争斗,最后善良一方获得胜利教。)
当然,也有人批判我。“唯心”、“唯物”这两词在学界有明确的规定,而在社会生产日常生活意识形态批判里,没必要那么上纲上线,只要不影严肃的学术理论生产方面就行…(我只能说学界谨慎对待这俩词)
但要我说,其实问题恰恰就是出在这里。对此我要系统阐明一下我的观点;
1.个人思想方面:
在生物学领域,生物的进化以最低能耗方式进行;在物理领域,运动的物体以最小阻力进行;在思想领域,除实际条件限制下,看问题要少看结论,中间论证的过程要更是反复观看,如果能提出反题那就更好!
我用一个不严谨的类比表示:很多人在面对复杂的结论通常态度是,“九曲十八弯,山路九连环。你扯那么多干什么?你直接告诉我结论,我背下来还不吗?”、“别想那么多!反正你也解决不了…”
对一个问题,他们有无数个想当然,但他们忘记了哲学的根本——“思辩”!
对待日常生活问题,可以以“能耗”低的思维方式对待;但对待一些大命题:理论的开创性、推理的严谨性、逻辑的自洽性一个都不能少。
2.刻意的愚昧:启蒙就是人类自己摆脱加诸于自身的“不成熟状态”;真的“愚昧”是指不经过他人的引导,就无法运用自己的理性;人与人之间刻意的欺瞒。用诡辩、恐惧、谎言等思想方法控制他人,来达到控制者自己想要目的。
结尾:
“想一想,你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你上一个瞬间所决定的。”
“问问题不要直接问为什么?而是问了问题之后,可以通过什么手段、理论来证实或者证伪。”



对于一个处于小学、初中、大学的人还抱着“唯心”、“唯物”这种原始对立二分其实还可以理解…
作为脱产学生,不去学习理论知识,一味的靠那自己不成熟的世界观和不知道哪来的抽象方法论去尝试改变世界,不去观察也不去实践,上来就要把前人的理论才的踩在下,失败和笑话是在所难免的…
在现实利益中,很多时候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抽象的概念,不能代替或指引很多眼前活生生、具体的人。
一个人出来社会实践十几年后还保持对世界如此朴素、清澈的认知。那要反思的不是你的前半生,也不是你的后半生,而是你整个人生!
身边人们一旦提起唯物,想到就是:“中国的,特色的、发展的、永远站在普罗大众一方的;
唯心就是:“迷信的、西方的、盲目的、空洞而无物的。”
说物质和精神哪一个谁才是第一性?这的命题大到吓死人…
(如果你直面回答这个问题,等待你的不是鲜花和桂冠;而是数不尽的问题和悖论。你针对这些问题、悖论等,一一解答…先不说回答后结论正不正确,但一个人的能力始终归是有极限的…)
人们不一定要在这个问题上死磕到底!转而开始追求真实、存在、本体这块。然后开始激烈“共相”、“殊相”之争…
(注:“共相”、“殊相”之争,究竟是承认具体存在的事物,还是承认已经普遍存在一切的“事物”为准则。)
到了近代本体论转向认知论,(经:理性主义)数学家的笛卡尔认为除了“我思”以外一切都不靠谱;
(注:先验主义)对科学有杰出理论革命贡献的康德甚至提出:“我们对万事万物的了解,都是基于现象…”;
而牛顿更是重量级!毕生研究物理、数学!仅仅只是为了荣耀神…;
最后哪怕是像黑格尔、马克思,他们这种包罗万象的哲学。也需要是现代人发展、创新来适应新时代需求。
在“唯物”们眼中。美学、神学、文学、逻辑学、伦理学、哲学学科…这些停表面形式类、目的类学科,都应该该遭到无情的“剔除”!
这种做法就像用一群无机物理、保持质量循环的机器去替代有机生命、感受真实的人。
就好像你已经50岁了,到了一家电影院,看到一个角色出现。你依旧会问你妈,这是好人?还是坏人?
你要问我:“结果为什么会成为这样?”我只能说:“这是东方新琐罗亚斯德神教…”
(注:一种中东地区的二元论宗教。琐伦亚斯德教:认为善与恶不断斗争,结局是善取得最后胜利。一方代表光明的善神,一方代表黑暗的恶神,然后进行长期的争斗,最后善良一方获得胜利教。)
当然,也有人批判我。“唯心”、“唯物”这两词在学界有明确的规定,而在社会生产日常生活意识形态批判里,没必要那么上纲上线,只要不影严肃的学术理论生产方面就行…(我只能说学界谨慎对待这俩词)
但要我说,其实问题恰恰就是出在这里。对此我要系统阐明一下我的观点;
1.个人思想方面:
在生物学领域,生物的进化以最低能耗方式进行;在物理领域,运动的物体以最小阻力进行;在思想领域,除实际条件限制下,看问题要少看结论,中间论证的过程要更是反复观看,如果能提出反题那就更好!
我用一个不严谨的类比表示:很多人在面对复杂的结论通常态度是,“九曲十八弯,山路九连环。你扯那么多干什么?你直接告诉我结论,我背下来还不吗?”、“别想那么多!反正你也解决不了…”
对一个问题,他们有无数个想当然,但他们忘记了哲学的根本——“思辩”!
对待日常生活问题,可以以“能耗”低的思维方式对待;但对待一些大命题:理论的开创性、推理的严谨性、逻辑的自洽性一个都不能少。
2.刻意的愚昧:启蒙就是人类自己摆脱加诸于自身的“不成熟状态”;真的“愚昧”是指不经过他人的引导,就无法运用自己的理性;人与人之间刻意的欺瞒。用诡辩、恐惧、谎言等思想方法控制他人,来达到控制者自己想要目的。
结尾:
“想一想,你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你上一个瞬间所决定的。”
“问问题不要直接问为什么?而是问了问题之后,可以通过什么手段、理论来证实或者证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