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源流综述
作者 史 浩(出生地江西省景德镇市,谱名史洪浩。父亲史裕斌,爷爷史亨吉。祖籍河北省保定市,爷爷来自保定市满城县南马村。为了普及史氏历史知识,特撰此文。同时考虑到史氏历史纷繁复杂,故按朝代顺序配上插图,方便我族人对照阅读记忆,拳拳赤子寸心以献史氏发展。)
寄语:史氏家族贯穿中国历史两千年,其分支遍及南北,名臣良将辈出,文武勋业交辉。从西汉外戚到南宋权相,从元朝世侯到明末英烈,史氏子孙在政治、军事、文化诸领域均留下深刻印记。这一家族的兴衰轨迹,不仅映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权力结构变迁,更揭示了宗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韧性传承。今日,史氏后裔仍通过祠堂祭祀、族谱续修等方式,延续着这一古老姓氏的荣耀与使命。
一、上古至先秦:史姓起源与早期脉络
史姓之始,有两支。一支可追溯至黄帝时期。黄帝后裔姬姓一脉中,仓颉因创制文字、规范记事,被尊为“史官之首”,其子孙遂以“史”为职,渐成姓氏雏形。另一支在西周初年,周文王长子伯邑考之子史佚,承袭史官之职,掌王室典籍、祭祀礼仪,史氏正式以官为姓,成为华夏古老姓氏之一。这一时期,史氏多居于中原腹地,以文职辅佐周室,奠定了家族“以文立身”的传统。
二、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外戚显赫与杜陵侯国
1. 史恭家族与巫蛊之祸
西汉中期,史氏因外戚身份跻身权力核心。史恭任凉州刺史,其妹史节(史良娣)为汉武帝太子刘据之妾,生刘进(史皇孙)。公元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太子刘据一脉遭诛,唯襁褓中的刘进之子刘询(即汉宣帝)被廷尉监邴吉暗中保护,后由史恭家族抚养。
2. 汉宣帝报恩与杜陵侯国
公元前74年,刘询即位为汉宣帝,感念史氏抚育之恩,封史恭为杜陵侯,食邑二千户。史恭三子史高、史曾、史玄亦分封乐陵侯、将陵侯、平台侯,世袭罔替。史高官至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总揽军政。汉宣帝临终前,命史高与萧望之、周堪共同辅佐汉元帝。史高联合宦官石显,清除霍光残余势力,成为西汉末期权臣。杜陵史氏显赫百年,直至王莽篡汉,家族方随西汉覆灭而衰落。
图1西汉杜陵史氏(亦称京兆史氏)崭露头角

+++++++++++++++++++++++++++++++++++++++++++++++++++++++++++++++++++++++
三、东汉(公元25年—220年):溧阳史氏与开国功勋
1. 史崇辅佐光武中兴
东汉初建,史氏再度崛起。溧阳史氏先祖史崇追随光武帝刘秀征战,平定河北、剿灭赤眉,功勋卓著,授右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加骠骑将军,封溧阳侯。其子史拱迁居河北永清,为后世北迁支系奠基。
2. 武勋世家与南北分化
东汉中后期,溧阳史氏以武立族,子孙多任边镇要职。史崇曾孙史静任北周沧州刺史,其子史万岁为隋朝名将,骁勇善战,北击突厥、南平蛮族,官至左卫大将军,谥号“壮”。至此,溧阳史氏形成“文脉在江南,武勋布北疆”的格局。
图2东汉溧阳史氏军功受封

+++++++++++++++++++++++++++++++++++++++++++++++++++++++++++++++++++++++
图3溧阳史氏赓续壮大

+++++++++++++++++++++++++++++++++++++++++++++++++++++++++++++++++++++++
四、隋唐(581年—907年):将门延续与河北迁徙
1. 史万岁威震突厥
隋朝时期,溧阳史氏史万岁以勇武闻名。开皇年间(581—600年),他率军大破突厥于大斤山,单骑冲阵,斩敌酋首,突厥闻其名而退兵。炀帝时,史万岁因遭杨素诬陷被杀,然其战绩仍为史氏武勋之巅峰。
2. 史元忠迁居河北与真定史氏兴起
杜陵史氏后裔史元忠崛起,其家族在安史之乱后逐步掌控幽燕军事,史元忠本人官至幽州节度使(亦称太师),成为河北藩镇割据势力中的重要人物。凭借军事实力,史元忠家族也于唐代扎根河北永清兴隆里(今河北永清县),传至史伦形成真定史氏。唐代与史元忠同一时期溧阳史氏二十六世孙史拱也迁居永清,至此溧阳史氏与真定史氏交汇于此,后世对于史伦源自溧阳史氏还是真定史氏有不同看法。窃以为真定史氏与溧阳史氏同宗于杜陵史氏但非同支,杜陵史氏在唐以前即分枝开脉为真定史氏与溧阳史氏两支。
五、辽金(907年—1234年):北疆世侯与政权博弈
1. 辽金政权中的史氏将领
辽国时期,真定史氏史善利任静江节度使,镇守辽东;金国初年,史渊任永清县令,管理汉地民政。两族成员在辽金政权中游走,既维持家族势力,亦为后世辅助蒙元埋下伏笔。
2. 史氏与蒙古早期合作
金末蒙初,真定史氏史秉直率子史天倪、史天安、史天泽辅佐木华黎,献粮三十万石助蒙军南下。史天倪任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史天安为真定五路万户,史天泽更成为忽必烈心腹,家族由此跻身元初汉人世侯之首。
六、宋元(960年—1368年):江南三相与元朝权相
1. 四明史氏与南宋三相
北宋初年,溧阳史氏分支史成迁居浙江鄞县(今宁波),形成四明史氏。南宋时,此支达至鼎盛:
史浩:宋孝宗朝宰相,封越王,力主北伐,促成“隆兴和议”;
史弥远:宁宗、理宗朝权相,封魏王,诛韩侂胄、掌权二十六年,推行“嘉定新政”;
史嵩之:理宗朝宰相,主导联蒙灭金,争议颇多却功在战略。
“三相二王”之誉,彰显四明史氏在南宋政坛的无双地位。
图4四明史氏宋代封侯拜相

+++++++++++++++++++++++++++++++++++++++++++++++++++++++++++++++++++++++
2. 真定史氏与元朝开国
至辽金时期,史伦家族后裔史秉直转而辅助蒙古政权,献粮助军、参与南征。及至元初,史天泽助忽必烈平定阿里不哥之乱,历任中书右丞相、枢密副使,统辖中原五路军政。史天倪、史天安、史天泽三兄弟相继出任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真定五路万户、中书右丞相等职,掌控中原军政大权,成为蒙元政权倚重的汉族地方势力代表,为元朝统一与统治奠定重要基础。其侄史枢、史权亦为万户,家族掌控河北、山东兵权。真定史氏以“汉族世侯”身份显赫一时。史天泽晚年归隐,忽必烈追赠太尉,谥“忠武”,真定史氏至此成为元朝汉臣典范。
图5元代真定史氏载入《元史》彪炳千秋

+++++++++++++++++++++++++++++++++++++++++++++++++++++++++++++++++++++++
七、明清(1368年—1912年):忠烈气节与族谱整合
1. 史可法抗清与民族气节
明末,溧阳史氏(为与四明史氏区分,可称吴中史氏)后裔史可法任兵部尚书,镇守扬州。1645年,清军南下,史可法拒降死守,城破后慷慨就义,南明追谥“忠靖”。其绝笔“我死,当葬梅花岭上”,成为明清鼎革之际士人气节的象征。
2. 清代族谱修撰与支系合流
康熙年间,溧阳史氏史夔派史贻青进入河北、山西寻访族谱,试图整合溧阳、真定两大支系。史贻青深入河北,考证迁徙路线,但因史料混杂、支系繁多,合谱未竟全功。清代史氏文人亦多参与修史,如史夔任《康熙字典》纂修官,史贻直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延续家族“以文传家”之风。
图6溧阳史氏清代八进士

八、家族文化特质与历史启示
1. 文武兼修:从史官到将相
史氏两千余年兴衰,始终秉持“文武兼修”之道。西汉史高以文治掌权,东汉史崇以武功封侯,南宋史浩以忠义立朝,元朝史天泽以谋略辅国,明清史可法以气节殉国——家族在不同时代灵活调整生存策略,成为政权更迭中的“常青树”。
2. 迁徙与适应:从中原到四裔
史氏的迁徙史堪称一部微观中国史:西汉扎根关中,东汉拓展江南,隋唐北迁河北,宋元南渡浙东,明清散居全国。每一次迁徙皆与战乱、政策或机遇相关,家族通过联姻、投效、修谱等方式维系凝聚力,展现了极强的适应能力。
3. 族谱与记忆:构建宗族认同
从唐代史拱迁居永清,到清代史夔史贻直史贻青跨省合谱,史氏始终重视族谱修撰。族谱不仅是血脉记录,更是政治资源与文化资本的载体。康熙年间的合谱争议,恰恰反映了家族在历史记忆与现实利益间的复杂博弈。
(全文完,欢迎转载。作者史浩联系方式微信号:qq454759425 两江)
作者 史 浩(出生地江西省景德镇市,谱名史洪浩。父亲史裕斌,爷爷史亨吉。祖籍河北省保定市,爷爷来自保定市满城县南马村。为了普及史氏历史知识,特撰此文。同时考虑到史氏历史纷繁复杂,故按朝代顺序配上插图,方便我族人对照阅读记忆,拳拳赤子寸心以献史氏发展。)
寄语:史氏家族贯穿中国历史两千年,其分支遍及南北,名臣良将辈出,文武勋业交辉。从西汉外戚到南宋权相,从元朝世侯到明末英烈,史氏子孙在政治、军事、文化诸领域均留下深刻印记。这一家族的兴衰轨迹,不仅映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权力结构变迁,更揭示了宗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韧性传承。今日,史氏后裔仍通过祠堂祭祀、族谱续修等方式,延续着这一古老姓氏的荣耀与使命。
一、上古至先秦:史姓起源与早期脉络
史姓之始,有两支。一支可追溯至黄帝时期。黄帝后裔姬姓一脉中,仓颉因创制文字、规范记事,被尊为“史官之首”,其子孙遂以“史”为职,渐成姓氏雏形。另一支在西周初年,周文王长子伯邑考之子史佚,承袭史官之职,掌王室典籍、祭祀礼仪,史氏正式以官为姓,成为华夏古老姓氏之一。这一时期,史氏多居于中原腹地,以文职辅佐周室,奠定了家族“以文立身”的传统。
二、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外戚显赫与杜陵侯国
1. 史恭家族与巫蛊之祸
西汉中期,史氏因外戚身份跻身权力核心。史恭任凉州刺史,其妹史节(史良娣)为汉武帝太子刘据之妾,生刘进(史皇孙)。公元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太子刘据一脉遭诛,唯襁褓中的刘进之子刘询(即汉宣帝)被廷尉监邴吉暗中保护,后由史恭家族抚养。
2. 汉宣帝报恩与杜陵侯国
公元前74年,刘询即位为汉宣帝,感念史氏抚育之恩,封史恭为杜陵侯,食邑二千户。史恭三子史高、史曾、史玄亦分封乐陵侯、将陵侯、平台侯,世袭罔替。史高官至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总揽军政。汉宣帝临终前,命史高与萧望之、周堪共同辅佐汉元帝。史高联合宦官石显,清除霍光残余势力,成为西汉末期权臣。杜陵史氏显赫百年,直至王莽篡汉,家族方随西汉覆灭而衰落。
图1西汉杜陵史氏(亦称京兆史氏)崭露头角

+++++++++++++++++++++++++++++++++++++++++++++++++++++++++++++++++++++++
三、东汉(公元25年—220年):溧阳史氏与开国功勋
1. 史崇辅佐光武中兴
东汉初建,史氏再度崛起。溧阳史氏先祖史崇追随光武帝刘秀征战,平定河北、剿灭赤眉,功勋卓著,授右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加骠骑将军,封溧阳侯。其子史拱迁居河北永清,为后世北迁支系奠基。
2. 武勋世家与南北分化
东汉中后期,溧阳史氏以武立族,子孙多任边镇要职。史崇曾孙史静任北周沧州刺史,其子史万岁为隋朝名将,骁勇善战,北击突厥、南平蛮族,官至左卫大将军,谥号“壮”。至此,溧阳史氏形成“文脉在江南,武勋布北疆”的格局。
图2东汉溧阳史氏军功受封

+++++++++++++++++++++++++++++++++++++++++++++++++++++++++++++++++++++++
图3溧阳史氏赓续壮大

+++++++++++++++++++++++++++++++++++++++++++++++++++++++++++++++++++++++
四、隋唐(581年—907年):将门延续与河北迁徙
1. 史万岁威震突厥
隋朝时期,溧阳史氏史万岁以勇武闻名。开皇年间(581—600年),他率军大破突厥于大斤山,单骑冲阵,斩敌酋首,突厥闻其名而退兵。炀帝时,史万岁因遭杨素诬陷被杀,然其战绩仍为史氏武勋之巅峰。
2. 史元忠迁居河北与真定史氏兴起
杜陵史氏后裔史元忠崛起,其家族在安史之乱后逐步掌控幽燕军事,史元忠本人官至幽州节度使(亦称太师),成为河北藩镇割据势力中的重要人物。凭借军事实力,史元忠家族也于唐代扎根河北永清兴隆里(今河北永清县),传至史伦形成真定史氏。唐代与史元忠同一时期溧阳史氏二十六世孙史拱也迁居永清,至此溧阳史氏与真定史氏交汇于此,后世对于史伦源自溧阳史氏还是真定史氏有不同看法。窃以为真定史氏与溧阳史氏同宗于杜陵史氏但非同支,杜陵史氏在唐以前即分枝开脉为真定史氏与溧阳史氏两支。
五、辽金(907年—1234年):北疆世侯与政权博弈
1. 辽金政权中的史氏将领
辽国时期,真定史氏史善利任静江节度使,镇守辽东;金国初年,史渊任永清县令,管理汉地民政。两族成员在辽金政权中游走,既维持家族势力,亦为后世辅助蒙元埋下伏笔。
2. 史氏与蒙古早期合作
金末蒙初,真定史氏史秉直率子史天倪、史天安、史天泽辅佐木华黎,献粮三十万石助蒙军南下。史天倪任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史天安为真定五路万户,史天泽更成为忽必烈心腹,家族由此跻身元初汉人世侯之首。
六、宋元(960年—1368年):江南三相与元朝权相
1. 四明史氏与南宋三相
北宋初年,溧阳史氏分支史成迁居浙江鄞县(今宁波),形成四明史氏。南宋时,此支达至鼎盛:
史浩:宋孝宗朝宰相,封越王,力主北伐,促成“隆兴和议”;
史弥远:宁宗、理宗朝权相,封魏王,诛韩侂胄、掌权二十六年,推行“嘉定新政”;
史嵩之:理宗朝宰相,主导联蒙灭金,争议颇多却功在战略。
“三相二王”之誉,彰显四明史氏在南宋政坛的无双地位。
图4四明史氏宋代封侯拜相

+++++++++++++++++++++++++++++++++++++++++++++++++++++++++++++++++++++++
2. 真定史氏与元朝开国
至辽金时期,史伦家族后裔史秉直转而辅助蒙古政权,献粮助军、参与南征。及至元初,史天泽助忽必烈平定阿里不哥之乱,历任中书右丞相、枢密副使,统辖中原五路军政。史天倪、史天安、史天泽三兄弟相继出任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真定五路万户、中书右丞相等职,掌控中原军政大权,成为蒙元政权倚重的汉族地方势力代表,为元朝统一与统治奠定重要基础。其侄史枢、史权亦为万户,家族掌控河北、山东兵权。真定史氏以“汉族世侯”身份显赫一时。史天泽晚年归隐,忽必烈追赠太尉,谥“忠武”,真定史氏至此成为元朝汉臣典范。
图5元代真定史氏载入《元史》彪炳千秋

+++++++++++++++++++++++++++++++++++++++++++++++++++++++++++++++++++++++
七、明清(1368年—1912年):忠烈气节与族谱整合
1. 史可法抗清与民族气节
明末,溧阳史氏(为与四明史氏区分,可称吴中史氏)后裔史可法任兵部尚书,镇守扬州。1645年,清军南下,史可法拒降死守,城破后慷慨就义,南明追谥“忠靖”。其绝笔“我死,当葬梅花岭上”,成为明清鼎革之际士人气节的象征。
2. 清代族谱修撰与支系合流
康熙年间,溧阳史氏史夔派史贻青进入河北、山西寻访族谱,试图整合溧阳、真定两大支系。史贻青深入河北,考证迁徙路线,但因史料混杂、支系繁多,合谱未竟全功。清代史氏文人亦多参与修史,如史夔任《康熙字典》纂修官,史贻直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延续家族“以文传家”之风。
图6溧阳史氏清代八进士

八、家族文化特质与历史启示
1. 文武兼修:从史官到将相
史氏两千余年兴衰,始终秉持“文武兼修”之道。西汉史高以文治掌权,东汉史崇以武功封侯,南宋史浩以忠义立朝,元朝史天泽以谋略辅国,明清史可法以气节殉国——家族在不同时代灵活调整生存策略,成为政权更迭中的“常青树”。
2. 迁徙与适应:从中原到四裔
史氏的迁徙史堪称一部微观中国史:西汉扎根关中,东汉拓展江南,隋唐北迁河北,宋元南渡浙东,明清散居全国。每一次迁徙皆与战乱、政策或机遇相关,家族通过联姻、投效、修谱等方式维系凝聚力,展现了极强的适应能力。
3. 族谱与记忆:构建宗族认同
从唐代史拱迁居永清,到清代史夔史贻直史贻青跨省合谱,史氏始终重视族谱修撰。族谱不仅是血脉记录,更是政治资源与文化资本的载体。康熙年间的合谱争议,恰恰反映了家族在历史记忆与现实利益间的复杂博弈。
(全文完,欢迎转载。作者史浩联系方式微信号:qq454759425 两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