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吧 关注:13,163贴子:157,288

冯友兰论叔本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内容节译自冯友兰的博士论文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原文是英文,收录在《人生哲学(外二种)》(三松堂全集第三版第一卷)。


IP属地:江苏1楼2025-02-01 17:37回复
    第四章 虚无主义:叔本华
    佛教与基督教的不同之处在于:基督教千方百计地告诉人们上帝是什么,而佛教则不遗余力地告诉人们“真如”(Suchness)不是什么。佛教徒对现象世界谈得很多,在讲完了所有关于现象界的东西之后,他们告诉我们,所有这些东西都不是“真如”或彼岸世界。如果一个人想要回归“真如”,就必须先摆脱所有这些东西。当所有这些都被抛开之后,“真如”就会自己显现出来。我们将看到,这正是叔本华所采用的进路。


    IP属地:江苏2楼2025-02-01 17:42
    回复
      (1)叔本华哲学的起源
      由于我们刚刚讨论了柏拉图哲学的总体构思和困扰它的难题,为了方便起见,在此处我们将叔本华哲学视为柏拉图哲学的延续,前者还从康德和印度人那里获得了一些改进。他自己说过,除了对可感世界的印象之外,他的体系中最出色的部分要归功于康德的著作、印度宗教的经典以及柏拉图对他的影响。①我们将看到,叔本华借鉴了印度宗教,成功发现了终极理念世界的起源和缺陷;②他还吸取了康德的思想,成功地明确了现实世界和现象世界之间的关系。当然,我并不是说叔本华在研究他的哲学时,就一定在试图解决柏拉图在《巴门尼德》一书中指出的,困扰其理念论的难题。但奇妙的是,依照他对柏拉图理念论的诠释,上述所有难题都立即消失了。这或许表明,这些难题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为了论证的需要而制造的诡辩。因此,当理论本身得到改进时,其困难也就理所当然地消失了。


      IP属地:江苏3楼2025-02-01 18:01
      收起回复
        (2)何谓柏拉图的理念
        我们从上述论证中了解到,要维持“理念”世界的存在,主要困难之一就是我们不得不把被认为是坏的东西的 “理念”纳入这个世界。除了绝对的坏和绝对的丑之外,狮子的 “理念”一定比具体的 狮子更凶猛,蛇的 “理念”一定比具体的蛇更可怕。因此,上面的世界不仅没有比下面的世界更好,反而比下面的世界更糟糕。难怪《巴门尼德》中的苏格拉底一想到这一点,就 “心烦意乱”,想要 “逃跑”。而叔本华认为,确实存在理念世界,但把它视为理想世界是错误的。叔本华哲学的主要论点在其代表作的标题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作为意志和理念的世界》。世界的外在表象,即现象,是理念;世界的内在本质,即物自体(thing-in-itself),是意志。意志是永远的欲求和随后的努力,是 “永恒的发展和无尽的流变”。①对它来说,“每一个达成的目的同时也是新历程的起点,如此循环往复,无穷无尽。”②在这种无休止的努力中,意志总是把自己客体化。“我所谓的意志客体化的这些等级,便是柏拉图的理念”③。


        IP属地:江苏4楼2025-02-01 18:16
        回复
          从意志客体化的最低等级,如万有引力①和其他自然力,到更高的等级,如植物和动物,②每一个等级都是代表一个物种的理念(Idea)。尽管意志本身在无尽的流变,但意志客体化的这些不同等级却是固定的。③一个种属的所有个体都在为理念而奋斗,并共同呈现理念的全体。④
          它们的所有活动、事件和特性,除了其个体性和多样性是充足理由律(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的产物之外,都是其固定类型(即理念)的表达或呈现。它们“本身并不具有意义,只在作为供我们从中发现理念的材料之时才具有意义。”以人为例,叔本华认为:


          IP属地:江苏6楼2025-02-01 18:46
          收起回复
            没读过其论文,冯友兰对叔本华总体持否定还是肯定态度,还是跟别人一样搞个折中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2-02 11:44
            收起回复
              感谢吧主加精
              译文需要逐段核对,所以每天只能更新几段


              IP属地:江苏8楼2025-02-02 17:44
              回复
                “在人类生活的复杂形态中,在不断变化的事件中,他(能够将意志和理念及其表现形式加以区分的人)将只把理念视为永恒的和本质的。在理念中,生存意志具有充分的客体化表现,并在人类的能力、激情、谬误和卓越中展现其不同的侧面:自私、仇恨、热爱、恐惧、胆魄、轻浮、愚蠢、害羞、机智、天才等等,所有这些交织在一起,以成千上万种(个体)形式结合在一起,不断创造着宏大的历史和微小细节。其中,无论它们是由坚果还是王冠推动,都是一样的。”①
                人的理念如此,万物的理念也是如此。在这个现象世界中,所有事物都充满了错误和缺陷,因为它们的理念充满了错误和缺陷;它们的理念之所以充满了错误和缺陷,是因为作为理念客体化的意志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和根本性的缺陷。


                IP属地:江苏10楼2025-02-02 18:35
                收起回复
                  (3)理念与个体的关系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理念(Idea)与其呈现之间是什么关系?或者说,“一”与 “多”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分有(one of participation),还是摹仿(one of imitation),或者两者都不是?叔本华认为,个体的多重性只是理念在我们面前的显现。它们是现象,是表象,是观念,是因认识主体而存在的客体。叔本华继承了康德的论点,认为知识具有先验形式,即叔本华所谓的充足理由律。其中最具普遍性的形式是时间和空间。一切知识都必须通过这些媒介才能被认识。


                  IP属地:江苏11楼2025-02-02 18:53
                  回复
                    “因为只有通过时间和空间这种媒介,同一的事物(无论是根据其本质还是概念)才会显示出区别,显示为多种并存和相继出现的现象。”①
                    “一般而言,多样性必然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制约,并且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中才能被理解。在这方面,它们被称为个体化原则(principium individuationis)"。②


                    IP属地:江苏12楼2025-02-02 19:48
                    收起回复
                      因此,事物的多样性只不过是作为意志客体化的“理念”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表现。在意志客体化的低级阶段,意志只是作为一种盲目的、不明确的驱动力而生效。但当它达到更高的层次时,它 “为自己点燃了一盏灯,作为(指引自己的)手段”①。这道光就是意识或知识。通过这种方式,
                      “一蹴而就地出现了作为理念的世界,连带它的所有形式都一一呈现:客体和主体、时间、空间、多样性和因果性。现在,世界展现出了它的第二面。在此之前,它仅仅是意志,现在它也成为理念,成为认识主体的对象"②。


                      IP属地:江苏13楼2025-02-02 20:01
                      收起回复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些不同的理念(柏拉图的 “理念”)本身看作是意志的个别的、直接的显现,其中,意志或多或少地表现了自己的本性。然而,个体又是理念的表现形式,因此是(意志)在时间、空间和多样性的显现"①。
                        因此,借用柏拉图的一句话来说,生生不息的个体“与哲人王和真理隔着三层”。
                        有人会问:为什么认知必须具有这些形式?叔本华沿着康德的思路,认为它们只是先验的,却没有给出清晰明确的解释。但是,他可能会给出的理由不难想见。叔本华哲学的总体趋势是把一切纳入充足理由律并最终归结为意志。一般说来,认知属于意志在更高层次上的客体化。从本质和起源上讲,认知完全受制于意志。它的功能是为意志服务,而不是发现真理。因此,认知除了意志感兴趣的东西之外一无所知。正如叔本华所说:


                        IP属地:江苏14楼2025-02-02 21:08
                        收起回复
                          “因此,受意志支配的认知,对对象的了解仅限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仅限于它们所在的这个时间、地点、环境、原因及其后果——总之,是作为个别的事物的存在;如果所有这些关系都取消了,对象对它来说也就消失了,因为它别无所知。”①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认知必须借助充足理由律,因为认知为了服务于生存意志,必须把握事物——不是反映事物的纯客观性,而是认识事物在特定场合对意志的效用。事实上,认知必须把事物看成是独立的个体,而这只是为了方便起见,出于实际的需要,而非逻辑的必然。


                          IP属地:江苏15楼2025-02-03 18:26
                          收起回复
                            (4)先验知识(THE TRANSCENDENTAL KNOWLEDGE )
                            无论如何,正是由于认知的存在,我们被局限在表象世界中。摩耶(Mâyâ)——这一蒙蔽之纱遮住了凡人的眼睛,①使他们看不到理念(Ideas),而只能看观念(ideas),看到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显现。我们是否有办法揭开这层面纱呢?我们看到,柏拉图认为科学实践是通往理念世界的起点,至少是王道的开端。但叔本华认为,科学只是系统化的认知。科学对事物的考察范围“仅仅是它们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联系,自然变化的原因,形式的相似性,行为的动机”②。科学的作用在于促进认知,即“通过概念的从属关系,用普遍性统摄一切特殊性,由此获得知识的完备性”③。如果正是因为有了认知,我们才把本原的一看成是现象的多,那么科学又如何能帮助我们超越摩耶,即蒙蔽之纱呢?科学和常识,一般来说,毕竟只是 “内在于经验的知识”(immanent knowledge)④ 。它们越完整,面纱的效果就越牢固、越持久。


                            IP属地:江苏16楼2025-02-03 19:29
                            收起回复
                              但是,有一种方法可以实现与内在于经验的知识相对的“先验知识”(transcendental knowledge)。如上所述,认知必须通过充足理由律来把握事物,因为只有这样认知才能为意志服务。正是意志迫使认知通过个体化原则来看待事物。
                              “如果一个人在心灵力量的唤醒下放弃了看待事物的习惯,即在充足理由律的形式指导下看待事物之间的关系,永远将事物的最终目标与自身意志相关联;如果他不再考虑事物的地点、时间、原因和去向,而只是单纯地看待事物的内容;不允许抽象的思想、理性的概念占据他的意识,相反,他把自己的全部心智都交给了直观,把自己完全沉浸于此,让自己的全部意识都投入对实存的自然对象的静观之中,不管是风景、草木、峰峦、建筑,或者其他什么东西。就像他把自己迷失在对象之中一样(借用一个德国谚语),甚至忘记了自己的个性、意志,而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客体的镜子而继续存在。似乎只有直观对象而无直观者存在,不再能把直观者和直观本身分开,两者合二为一,因而整个意识都被一幅直观的图景所填满和占据;如此,客体就摆脱了与他物的一切关系,客体也摆脱了与意志的一切联系,那么,如此认知的对象,就不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理念,是永恒的形式,是意志在这个层次上的直接客观化。并且,沉浸在这种直观中的人就不再是个体之人——因为在这种认识中,个体失去了自我;它是纯粹的、无意志的、无痛苦的、无时间的认知主体。”①
                              综上,在这种直观中,充足理由律最终被扬弃了。充足理由律不过是客体与其主体的联系②,当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复区别时,此律又何以存在呢?所以,在这种直观中只有一个对象,那就是理念。


                              IP属地:江苏17楼2025-02-03 20:3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