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思维吧 关注:2,346贴子:21,254
  • 0回复贴,共1

若水老师谈强迫症:心理治疗的哲思——有为法和无为法的辨证之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编者按:无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它们的本质和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帮助你体验到“症状的无常性”,“症状是永远解决不完的”,继而放弃抵抗,老老实实回归生活。所以,它们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具体的心理治疗实践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前两天有一位强迫症朋友问我,“若水老师,面对强迫症状,我究竟是应该运用正念的方法去觉察和拥抱痛苦的情绪,还是应该放弃治疗,什么方法都不用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心理治疗当中的“有为法”和“无为法”的辨证关系。
“有为法”,源自于佛教思想,原指通过修行者的努力与智慧,积极追求解脱与觉悟。在心理治疗领域,有为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心理治疗师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对患者进行主动的干预和引导,帮助患者认识并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从而实现心理健康。
在神经症的治疗过程中,治疗师教授患者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如认知重塑、行为激活、正念、暴露与脱敏、自信心训练、想象放松等,这些都属于是有为法。
“无为法”同样源于佛教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欲无求、自我探索与觉悟。在心理治疗中,无为法被认为是一种非干预的治疗方法,即治疗师通过创造一个安全、接纳的治疗环境,鼓励患者自我表达和探索,从而促进患者的自我成长和治愈。
“无为法”和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以及森田疗法中的“顺其自然”的治疗思想是一致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修复的功能,执着于症状的消失反而会进一步激发精神交互作用,使症状变得更加严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森田疗法的精髓实际上就是放弃治疗,它是一种“无为法”。
从表明上看,“有为法”和“无为法”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但它们又是相互统一的。
“有为法”和“无为法”各有优劣。
“有为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教授患者一些应对症状和痛苦情绪的具体方法,能够帮助他们逐步体验到“顺其自然”、“接纳”、“无常”等抽象的概念,能够不断积累自信心,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当患者通过某种方法获得了舒服的感受时,他们很容易执着或依赖这种方法,形成方法上的执着,这在佛教修行中被称为是“法执”。
“无为法”的优势在于能够让患者彻底放弃对症状的抵抗,达到心机一转的目的,真正体验到“烦恼即解脱”、“无为而治”的境界。但是它也有缺点,对于那些刚刚接触心理治疗的朋友而言,他们有时会抵触这种“终极法门”,他们错误地认为这种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同时部分患者由于缺乏具体的训练方法而无法体验到“接纳”、“无常”和“顺其自然”等相关概念。
“有为法”类似于南传佛教,他们专注于内观(正念、动中禅)的练习,提倡渐修渐悟。但是,所有的方法或技术,都不是为了让你去直接解决或对抗症状,而是帮助你建立起一种对症状包容或接纳的态度。“无为法”类似于禅宗,是顿悟法门,是临门一脚,是当头棒喝,是患者尝试了无数方法后获得的大彻大悟,是一种对症状彻底死心,完全放弃抵抗的心机一转。
所以,无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它们的本质和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帮助你体验到“症状的无常性”,“症状是永远解决不完的”,继而放弃抵抗,老老实实回归生活。
所以,它们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具体的心理治疗实践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已完结)


IP属地:湖北1楼2025-02-05 17:2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