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今隶属于池州市石台县仙寓镇,因位居秋浦之源头而得名。
清康熙贵池知县张应薇(四川阆中人)有诗云:源头称乐土,今始任徘徊,水到龙湫出,山悬豹雾开;红歌封比屋,耕銮上崔巍,千里池阳秀,蜿蜒自此来。
明清戏曲作家“玉茗堂派”的代表人物冯延年在《古源别埜记》中写道:秋浦之李,巨姓也!其先达恭川先生(李崧祥,官至明朝四川左布政)官吾浙,明德所传,予心切向往之。
老贵池县有四大姓:源头李、渚湖姜、茅坦杜、元四章。源头李位列四大姓之中,不仅仅因为人口众多,还由于历史上其人才辈出。
据乾隆《池州府志·选举志》和光绪九年(1883年)《贵池县志·选举志》记载,自宋绍舆八年(1138年)至清乾隆三年(1738年),源头李共考取进士3人、举人11人、贡生25人。
耕读传家,行善积德,是李氏世代相传的祖训。翻开《江南通志》《池州府志》《贵池县志》,无论是《儒林》《孝友》,还是《义行》,源头李厚重的人文底蕴皆彰显其中。
源头第十一世有李功瑾者,字文仲。元季红巾之乱,战火蔓延至恭川全境,他夫妇二人避乱于叠庐坑中时,妻陈氏于荆棘中诞下一子,便取名叠庐。李叠庐长大成人后娶剡溪陈氏,生三子,即李积惠、李积宣、李积贤。
原先源头村里的李氏总祠名曰敦笃,祠堂正前方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为义民李积惠所立,坊名尚义。池州府志有传,李积惠位列义行第二位。
据嘉靖乙丑(1565年)版三田李氏统宗世谱载:直隶池州府贵池县孝一保第一图(元末明初行政区划,即兴孝乡第一保第一图)臣李积惠谨奏为灾情赈济事。后兄弟三人又买塘田五十亩,输为本学恒业,并订立义仓约,大意如下:我家母亲生来勤俭,积有千担余粮,分家时兄弟三个相互推让,不忍心分配。正好碰到去年天旱,本乡百姓缺食,兄弟们几经商议,决定捐助官方大米二百担,其余的全部用于救济本乡百姓,今天特此告之大家,承借无妨,每处以一人为头,将账目一一记好。丰年只收取二成租,灾年则还本即可。如果遇下一年缺食,仍然依此例收取,如果是孤寡老人,三斗五斗随便借,不须记账,只要从实相当。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兄弟三人瓜瓞绵延,科甲蝉联。老大儿子李熙武,老二儿子李熙亨,均考取了功名。孙辈、曾孙辈考取功名者不胜枚举,其中最为熟知的是一门两进士,即曾孙李嘉祥、李崧祥。
李嘉祥,字时凤,号默斋。明朝弘治九年,年仅二十四岁的李嘉祥以二甲三十五名的成绩中得朱熙周榜进士,授开州知府,后任南京户部员外郎。明翰林编修胡正蒙在《默斋补遗记》中这样写道:……及至澶人之境,林木森森,而抵其邑,物采彰彰,而询其民,指其桑枣曰:是李公之所树也,指其坊表曰:是李公之所建也。开州百姓深怀其德,便向朝庭上万民表,奏请朝庭封其为开州城隍。如今的河南濮阳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正是李嘉祥,香火岁祀不断。
李崧祥,字时望,号密岩,晚号恭川,明朝正德甲戌唐皋榜进士,官至四川左布政使。据《江南通志》记载,李崧祥任上做了两件大事。其一,“文官挂帅”,嘉靖十三年(1534年),山西上党一带爆发起义,朝廷久攻不下,山西抚按以崧祥有“征寇”之才,遂向嘉靖帝举荐他总领四道兵马征剿,崧祥挂帅出征便一举平定了青羊山之乱。其二,冒死“入觐抗疏”,当时四川百姓徭役繁重,崧祥冒死“入觐抗疏”,建议最终被采纳。崧祥事官四十年,“谢事旋里,岁值大饥”,李崧祥遂“解带融金,购谷施赈乡人”。
由于良好家风的传承,源头李人为官一任皆能造福一方。
李奎祥,字时焕,号梅宾。据民国浙江昌化县志卷七《礼制志》载,明朝弘治年间奉文建名宦祠,祀自宋以来县令、教谕、巡抚、总督、提督诸名宦,而李奎祥位列教谕之首。另卷八职官志官绩有传:嘉靖四十三年任教谕,课士如子弟,首捐俸贽建尊经阁于明伦堂左。
李谦然,明朝源头人,1546年中举,后授江西广信府推官。因任上政绩卓著,1555年迁荆州府通判。荆地濒江,时有水患。李谦然亲临一线,筑堤防洪。1558年春升饶州府同知,时任总督大木采购的大臣认为木政不可一日无李谦然,就上疏请求留下他。于是,他就被改任荆州同知,移驻施州(今恩施)督办两湖采木事宜,历著劳积。其在湖北恩施为官数年,留有大量诗作。今天,恩施作协还收集了不少他在恩施任上的诗作。
源头李氏文化之厚重,在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一代代奋发有为的源头李人;在于“耕读传家、重视德化、乐善好施”已成源头李氏家族风尚,代代相传,深植于族人心中;在于受醇厚家教家风的熏染,源头李氏族人乐耕喜读,崇德向善,敦厚为人;在于源头李氏才俊为官者清廉刚直,勇担经世之责,且治州理郡有方——他们凭借文韬武略独当大任,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生前受百姓拥戴,死后为后世奉祀怀念。(李益仁)
清康熙贵池知县张应薇(四川阆中人)有诗云:源头称乐土,今始任徘徊,水到龙湫出,山悬豹雾开;红歌封比屋,耕銮上崔巍,千里池阳秀,蜿蜒自此来。
明清戏曲作家“玉茗堂派”的代表人物冯延年在《古源别埜记》中写道:秋浦之李,巨姓也!其先达恭川先生(李崧祥,官至明朝四川左布政)官吾浙,明德所传,予心切向往之。
老贵池县有四大姓:源头李、渚湖姜、茅坦杜、元四章。源头李位列四大姓之中,不仅仅因为人口众多,还由于历史上其人才辈出。
据乾隆《池州府志·选举志》和光绪九年(1883年)《贵池县志·选举志》记载,自宋绍舆八年(1138年)至清乾隆三年(1738年),源头李共考取进士3人、举人11人、贡生25人。
耕读传家,行善积德,是李氏世代相传的祖训。翻开《江南通志》《池州府志》《贵池县志》,无论是《儒林》《孝友》,还是《义行》,源头李厚重的人文底蕴皆彰显其中。
源头第十一世有李功瑾者,字文仲。元季红巾之乱,战火蔓延至恭川全境,他夫妇二人避乱于叠庐坑中时,妻陈氏于荆棘中诞下一子,便取名叠庐。李叠庐长大成人后娶剡溪陈氏,生三子,即李积惠、李积宣、李积贤。
原先源头村里的李氏总祠名曰敦笃,祠堂正前方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为义民李积惠所立,坊名尚义。池州府志有传,李积惠位列义行第二位。
据嘉靖乙丑(1565年)版三田李氏统宗世谱载:直隶池州府贵池县孝一保第一图(元末明初行政区划,即兴孝乡第一保第一图)臣李积惠谨奏为灾情赈济事。后兄弟三人又买塘田五十亩,输为本学恒业,并订立义仓约,大意如下:我家母亲生来勤俭,积有千担余粮,分家时兄弟三个相互推让,不忍心分配。正好碰到去年天旱,本乡百姓缺食,兄弟们几经商议,决定捐助官方大米二百担,其余的全部用于救济本乡百姓,今天特此告之大家,承借无妨,每处以一人为头,将账目一一记好。丰年只收取二成租,灾年则还本即可。如果遇下一年缺食,仍然依此例收取,如果是孤寡老人,三斗五斗随便借,不须记账,只要从实相当。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兄弟三人瓜瓞绵延,科甲蝉联。老大儿子李熙武,老二儿子李熙亨,均考取了功名。孙辈、曾孙辈考取功名者不胜枚举,其中最为熟知的是一门两进士,即曾孙李嘉祥、李崧祥。
李嘉祥,字时凤,号默斋。明朝弘治九年,年仅二十四岁的李嘉祥以二甲三十五名的成绩中得朱熙周榜进士,授开州知府,后任南京户部员外郎。明翰林编修胡正蒙在《默斋补遗记》中这样写道:……及至澶人之境,林木森森,而抵其邑,物采彰彰,而询其民,指其桑枣曰:是李公之所树也,指其坊表曰:是李公之所建也。开州百姓深怀其德,便向朝庭上万民表,奏请朝庭封其为开州城隍。如今的河南濮阳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正是李嘉祥,香火岁祀不断。
李崧祥,字时望,号密岩,晚号恭川,明朝正德甲戌唐皋榜进士,官至四川左布政使。据《江南通志》记载,李崧祥任上做了两件大事。其一,“文官挂帅”,嘉靖十三年(1534年),山西上党一带爆发起义,朝廷久攻不下,山西抚按以崧祥有“征寇”之才,遂向嘉靖帝举荐他总领四道兵马征剿,崧祥挂帅出征便一举平定了青羊山之乱。其二,冒死“入觐抗疏”,当时四川百姓徭役繁重,崧祥冒死“入觐抗疏”,建议最终被采纳。崧祥事官四十年,“谢事旋里,岁值大饥”,李崧祥遂“解带融金,购谷施赈乡人”。
由于良好家风的传承,源头李人为官一任皆能造福一方。
李奎祥,字时焕,号梅宾。据民国浙江昌化县志卷七《礼制志》载,明朝弘治年间奉文建名宦祠,祀自宋以来县令、教谕、巡抚、总督、提督诸名宦,而李奎祥位列教谕之首。另卷八职官志官绩有传:嘉靖四十三年任教谕,课士如子弟,首捐俸贽建尊经阁于明伦堂左。
李谦然,明朝源头人,1546年中举,后授江西广信府推官。因任上政绩卓著,1555年迁荆州府通判。荆地濒江,时有水患。李谦然亲临一线,筑堤防洪。1558年春升饶州府同知,时任总督大木采购的大臣认为木政不可一日无李谦然,就上疏请求留下他。于是,他就被改任荆州同知,移驻施州(今恩施)督办两湖采木事宜,历著劳积。其在湖北恩施为官数年,留有大量诗作。今天,恩施作协还收集了不少他在恩施任上的诗作。
源头李氏文化之厚重,在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一代代奋发有为的源头李人;在于“耕读传家、重视德化、乐善好施”已成源头李氏家族风尚,代代相传,深植于族人心中;在于受醇厚家教家风的熏染,源头李氏族人乐耕喜读,崇德向善,敦厚为人;在于源头李氏才俊为官者清廉刚直,勇担经世之责,且治州理郡有方——他们凭借文韬武略独当大任,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生前受百姓拥戴,死后为后世奉祀怀念。(李益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