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二十年前,橄榄核雕、核雕手串纯是小众爱好,知道的人也不多;直到电视媒体开始炒作,于是问题便出现了。
首先,文玩品味的提升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接触才可以逐渐提高的,但大部分新手完全没有这样的基础,刚刚接触的人无法一下子就领略核雕的气韵,也难以懂得器型与手感。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卖家群体及大量新手玩组成的“新圈子”关注点开始往尺寸、颜色等具象的指标上迁移,这些新指标人人都看得懂,方便没有基础的人入坑。大多数刚刚入坑的新手,大概都是被网上的仙图吸引而来的,卖家和媒体也很乐意展示出核雕的“这一面”,大家都希望自己也可以有这样一串红润透亮的橄榄核雕手串,于是开始买核雕。
其实最早期的橄榄核卖家非常少,核雕也不值钱,基本是由苏州一带的核雕师傅雕刻完成后拿到寺庙一类的地方售卖,题材很少基本上都与宗教文化相关、山水风景相关,而且当时的核雕师傅大多是不落款的。后来为了扩大市场,核雕开始由苏州往上海、北京等地发展。上述这些是我没有经历过的,我入坑时大约十二年前,那时的主流题材仍然是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凶神恶煞、妖魔鬼怪、下三滥的题材还无人问津,但机雕的市场已经形成。
一晃将近二十年过去了,现在的核雕市场,卖家直接发手套送刷子,张嘴就是“盘,别的不用管、好好刷,三五个月后就能玉化包浆,到时候能升值,别的不用管”。张口闭口就是尺寸、品种、多少钱,没人聊核雕真正的品味和讲究。网上居然有不少总结出来的知识体系指导新手如何打底、如何刷;更有甚者还以此量化成数据,什么猪鬃刷多久,换纳米刷再刷多长时间等等,真是可怕。
媒体一宣传,机雕遍地开花。在最初,橄榄核是非常小众的爱好,就这么多师傅,就这么多玩家。经过媒体的大肆宣传,这种平衡很快被打破了,核雕开始涨价,市场上的核雕开始供不应求。于是不少由玉雕、竹雕、木雕的技工师傅开始转行进入橄榄核品类、新入行的师傅也越来越多、机雕开始蓬勃发展。顺便说一下,机雕橄榄核的数控技术很早就出现了,只不过一直应用在玉雕、木雕品类,不是什么高精尖科技,就是工艺品生产作坊,生产的都是普通产品。卖家本质上是为了赚钱的,当下机雕盛行、鱼目混珠的混乱局面本质上还是一批一批买家群体盲目消费导致的。
以大为美的风一吹,核雕迎来了一场毁灭。无论是追求产量还是追求大尺寸,橄榄核说到底也还是农作物,要多还要大,不打药(影响橄榄生长的化学物质)是不可能的。药物的结果虽然使橄榄核的尺寸变大,但也让核质变得极为疏松,行话讲,就叫糠。这种不计后果的后果就像核辐射一样,经年累月无法消散。由于对矮桩的炒作,还有另外的物理手段——夹板、套模,不过这种人为干预的橄榄核看上去很压抑,不自然、不舒展。
再说说如今的圈子,如今很少有人在意核雕的气韵与品味,大多数都是跟风炒作概念,整天拿着一串橄榄核到处问,问题永远都是:“是不是机雕,买的值不值”。正常看一串核雕,不应该是先看有没有美感么,如果连美感都没有,为什么要买呢。而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如果说半个不好出来,要么就是被说不懂装懂、要么严重点就是对面是直接开骂。久而久之,圈子里没人说真话了,新手玩家也彻底的丧失了进步的阶梯。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现在假东西这么多还这么有市场,归根结底是想买假货的人太多了,你希望一二百就能买到手工的橄榄核雕实际上是一种妄想,妄想多了,假货就来了,商家只不过是迎合你不切实际的欲望讲个故事让你乖乖把钱掏出来,商家,做生意不丢人,没人把刀架在你脖子上让你买,买了假货,也不用整天曝光这个曝光那个的,还是得怪自己,是自己鉴赏水平的问题。市场的病态实际上反映的是玩家的虚荣和盲目。
再说说损伤。橄榄核的损伤基本上包括两种,一种是自然开裂,一种是磕碰。橄榄核的开裂难以避免,但可以通过正确的保养、盘玩,最大程度的减少开裂的发生。比较好的防止开裂的方式就是在正常且稳定的环境下盘玩,不玩就放进密封袋密封,表面出现干涩就用油滋养。一旦是裂了,也不用相信任何网上的方法,裂了就是裂了,裂开多少就是多少,以后只可能裂的更大,不可能自然愈合。损伤就是损伤,裂也好摔也好,要么接受要么换新的,也不必寝食难安,这些都是核雕件在岁月里穿梭留下的印记,要理解自然规律,接受真实的东西。另外我不建议修复,修,就有了粉饰的意味,另外,目前市面上的所谓的无痕修复,都做不到真正的无损,并且在经年累月之后,胶老化了还得铲掉重修,何必折腾。当下市面上的修,大多成了卖家的作假手段。
最后说一下橄榄核雕的价值,很多人总是问,我买的这个串值不值,更有甚者等着升值,其实我想说,这么问问题的人,太看重理财意识而忽略了消费欲望。核雕是享受型消费而不是理财型产品,花钱让自己高兴就是最大的价值。再说的透明一点就是,你花100买了能带给你200块钱的快乐,就值,但如果你想花100之后卖了变成200,那是不可能的,通常情况下,文玩消费花了100,就是花了。

首先,文玩品味的提升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接触才可以逐渐提高的,但大部分新手完全没有这样的基础,刚刚接触的人无法一下子就领略核雕的气韵,也难以懂得器型与手感。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卖家群体及大量新手玩组成的“新圈子”关注点开始往尺寸、颜色等具象的指标上迁移,这些新指标人人都看得懂,方便没有基础的人入坑。大多数刚刚入坑的新手,大概都是被网上的仙图吸引而来的,卖家和媒体也很乐意展示出核雕的“这一面”,大家都希望自己也可以有这样一串红润透亮的橄榄核雕手串,于是开始买核雕。
其实最早期的橄榄核卖家非常少,核雕也不值钱,基本是由苏州一带的核雕师傅雕刻完成后拿到寺庙一类的地方售卖,题材很少基本上都与宗教文化相关、山水风景相关,而且当时的核雕师傅大多是不落款的。后来为了扩大市场,核雕开始由苏州往上海、北京等地发展。上述这些是我没有经历过的,我入坑时大约十二年前,那时的主流题材仍然是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凶神恶煞、妖魔鬼怪、下三滥的题材还无人问津,但机雕的市场已经形成。
一晃将近二十年过去了,现在的核雕市场,卖家直接发手套送刷子,张嘴就是“盘,别的不用管、好好刷,三五个月后就能玉化包浆,到时候能升值,别的不用管”。张口闭口就是尺寸、品种、多少钱,没人聊核雕真正的品味和讲究。网上居然有不少总结出来的知识体系指导新手如何打底、如何刷;更有甚者还以此量化成数据,什么猪鬃刷多久,换纳米刷再刷多长时间等等,真是可怕。
媒体一宣传,机雕遍地开花。在最初,橄榄核是非常小众的爱好,就这么多师傅,就这么多玩家。经过媒体的大肆宣传,这种平衡很快被打破了,核雕开始涨价,市场上的核雕开始供不应求。于是不少由玉雕、竹雕、木雕的技工师傅开始转行进入橄榄核品类、新入行的师傅也越来越多、机雕开始蓬勃发展。顺便说一下,机雕橄榄核的数控技术很早就出现了,只不过一直应用在玉雕、木雕品类,不是什么高精尖科技,就是工艺品生产作坊,生产的都是普通产品。卖家本质上是为了赚钱的,当下机雕盛行、鱼目混珠的混乱局面本质上还是一批一批买家群体盲目消费导致的。
以大为美的风一吹,核雕迎来了一场毁灭。无论是追求产量还是追求大尺寸,橄榄核说到底也还是农作物,要多还要大,不打药(影响橄榄生长的化学物质)是不可能的。药物的结果虽然使橄榄核的尺寸变大,但也让核质变得极为疏松,行话讲,就叫糠。这种不计后果的后果就像核辐射一样,经年累月无法消散。由于对矮桩的炒作,还有另外的物理手段——夹板、套模,不过这种人为干预的橄榄核看上去很压抑,不自然、不舒展。
再说说如今的圈子,如今很少有人在意核雕的气韵与品味,大多数都是跟风炒作概念,整天拿着一串橄榄核到处问,问题永远都是:“是不是机雕,买的值不值”。正常看一串核雕,不应该是先看有没有美感么,如果连美感都没有,为什么要买呢。而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如果说半个不好出来,要么就是被说不懂装懂、要么严重点就是对面是直接开骂。久而久之,圈子里没人说真话了,新手玩家也彻底的丧失了进步的阶梯。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现在假东西这么多还这么有市场,归根结底是想买假货的人太多了,你希望一二百就能买到手工的橄榄核雕实际上是一种妄想,妄想多了,假货就来了,商家只不过是迎合你不切实际的欲望讲个故事让你乖乖把钱掏出来,商家,做生意不丢人,没人把刀架在你脖子上让你买,买了假货,也不用整天曝光这个曝光那个的,还是得怪自己,是自己鉴赏水平的问题。市场的病态实际上反映的是玩家的虚荣和盲目。
再说说损伤。橄榄核的损伤基本上包括两种,一种是自然开裂,一种是磕碰。橄榄核的开裂难以避免,但可以通过正确的保养、盘玩,最大程度的减少开裂的发生。比较好的防止开裂的方式就是在正常且稳定的环境下盘玩,不玩就放进密封袋密封,表面出现干涩就用油滋养。一旦是裂了,也不用相信任何网上的方法,裂了就是裂了,裂开多少就是多少,以后只可能裂的更大,不可能自然愈合。损伤就是损伤,裂也好摔也好,要么接受要么换新的,也不必寝食难安,这些都是核雕件在岁月里穿梭留下的印记,要理解自然规律,接受真实的东西。另外我不建议修复,修,就有了粉饰的意味,另外,目前市面上的所谓的无痕修复,都做不到真正的无损,并且在经年累月之后,胶老化了还得铲掉重修,何必折腾。当下市面上的修,大多成了卖家的作假手段。
最后说一下橄榄核雕的价值,很多人总是问,我买的这个串值不值,更有甚者等着升值,其实我想说,这么问问题的人,太看重理财意识而忽略了消费欲望。核雕是享受型消费而不是理财型产品,花钱让自己高兴就是最大的价值。再说的透明一点就是,你花100买了能带给你200块钱的快乐,就值,但如果你想花100之后卖了变成200,那是不可能的,通常情况下,文玩消费花了100,就是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