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8,337贴子:10,047,723
  • 0回复贴,共1
#红楼梦 #无名寒士 #怀悼集01 #天涯论坛红楼梦解读神贴 #傅山是红楼梦真正作者 #为傅山正名 #红楼梦第一回解读 #宝钗比黛玉大八岁!重解红楼全部诗词!血泪文字逐段解释!所有谜团完整公开!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意思就是作者说自己不肯作伪雕饰,都是照着真实情况来写。书中所涉人物皆为真实还原,并不存在丑化篡改与美化修饰。正如原文所说的“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 石头记是一本“真传”。
既作者明言此书为真传,那就要先用简单逻辑来辨清原文在写哪个年代。
女娲氏炼石补天是因为出现了天塌地陷的灭世之灾。“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因他生于末世”“凡鸟偏从末世来”“生于末世运偏消”,众多不同地域的人氏都经历此末世,即知末世为国家之末世。
书中所涉历史人物较多。“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正文出现的历史人物范围为从上古到明末,即知此末世为明朝之末世。
唐伯虎与仇十洲为明代名人。如果写唐宋末世的真事,定不会出现明朝人物。
书中男子发式梳理和顶冠佩戴皆是汉人形象描绘,并且有意对佩戴冠饰和梳理头发作了细节描写。而满清时期世人尽皆剃发,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冠饰。
满清官员也不再用笏,书中回忆昔时繁华景象的“当年笏满床”与满清实是泾渭分明格格不入。
宝玉曾说自己是“大舜之正裔”,应当“作践”那些“为中华之患”的外国“犬戎”。宝玉这个说法的意思其实类似于孙中山先生曾提出的反清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向往法治共和的孙中山等仁人志士眼中,残酷专制的满清政权从来不是中华,而是欺凌汉人倒退文明的“中华之患”。在阅读石头记时,这个基础的思想感情是要首先明白的。
既知时代为明末,且接着看此书第一回。
石上所记小说的第一句是“当日地陷东南”,正常小说第一句都是介绍年代或时间背景,石头记也不例外,这个当日地陷东南就是小说第一回的时间。
女娲补天的神话里发生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灭世灾难。
当日地陷东南,意思就是天塌了的那会。
此前从原文逻辑上已知晓是明朝末世!而1644年甲申国难崇祯上吊明朝灭亡,对于天下汉人,就像是天塌了!
于是这个“当日地陷东南”,就是交代了第一回故事的时间是1644年崇祯皇帝死亡之后。
先不急着看石上所记小说,先看看书名来历,再看看第一回提到的此石来历。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第一回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石头听了,感谢不尽。”书里这个能言能听的石头,是指山西文人傅山(1607-1684)。傅山有个比较隐秘的号便是“石头”,他使用此号意在比喻自己对朱明的感情如石头般坚定。
石头记,就是傅山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石头记》这本书是作者把自身比作石头并写下的真实事情记录。
此图(见公众号原文)为傅山先生所用的“石头”印章。
据书中记述,石头是自身默默记录尘世所见真实,空空道人则是首次将石头自身显现的文字记录下来。空空道人依然是指山西文人傅山,石头此号近于物,空空道人此号则近于人。空空道人是一位奇人的真实写照。“因空见色”,先是洞悉了全部真实;“由色生情”,然后生出了深厚感情;“自色悟空”,进而悟尽了世间道理;“遂易名为情僧”,最后道人化作情僧,亦道亦僧,足见他是一位拥有宏大智慧思想且丝毫不受宗教派别束缚限制的奇人。傅山先生便是类似空空道人这样的一位思想奇人,他道号真山,法号蘖禅,被世人称作是“道兼仙释”,同时掌握着道家与佛家的思想智慧,更能将其与世间道理贯通融合,还是一个能尽悟世间真实却依然拥有“真人心印一珠明”“恋着崇祯十七年”那样深厚感情的旷世情痴。因此,空空道人其实是傅山的一个隐秘名号。
情僧录,就是蘖禅录。这个“萧然物外,自得天机”自号蘖禅的傅山先生,是一个从不在意儒释道界限的情痴。他是淡泊名利的空空道人,也是心系天下的别样情僧,更是心意坚定的不屈石头。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
认为书名宜用《红楼梦》的读者吴玉峰,是指江苏文人吴伟业(1609-1672)。
吴伟业世居昆山,昆山的地标性景点是玉峰山。吴伟业因为故乡地标为玉峰山而给自己化出了吴玉峰这样一个名号。
吴伟业推荐使用书中“红楼梦”这三字作为书名。书中凡例里称《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确实是这样的,红即朱,书中亦有“昨夜朱楼梦”之语。楼是以家业喻指政权,与戏剧《桃花扇》中“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是同一用法。红楼梦,就是朱楼梦,是在追忆朱明王朝这个逝去的美梦。怀念朱明王朝的文人们,对这个书名的感情自不消说。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认为书名宜用《风月宝鉴》的读者东鲁孔梅溪,是指山东文人孔尚任(1648-1718)。
自古以来东鲁都是指孔子故乡山东曲阜,孔尚任有一个较为常见的自号是东鲁狂生。
东鲁孔梅溪则是孔尚任自拟的较为隐秘的名号,因为孔尚任曾在红桥下的溪边玩耍,寻找美好梅花,并为此写下一篇著名的《傍花村寻梅记》,记录这次溪边寻梅的事情。孔尚任虽然不是明末遗民,但他却很喜欢与如梅花般高洁傲岸的明末遗民交流来往,溪边寻梅对他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孔尚任因为这样的志趣而拟出了东鲁孔梅溪这样一个特别的名号。
孔尚任推荐使用原文中的“风月宝鉴”作为书名。孔尚任因清风明月国宝史鉴之隐意,加之书中亦有风月宝鉴正反皆可照人这样的奇妙之语,故选用书中风月宝鉴四字作为书名,这个题目是清明国史的意思。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悼红轩曹雪芹这位读者兼增删人是江苏文人严绳孙(1623-1702)。曹雪芹是一个基于隐藏意义而拟定的名号,曹是文曹文人,雪是喻指冷酷的满清统治,芹是喻指书生。曹雪芹,意思就是满清冷酷统治下的文人书生,严绳孙是因隐意而给自己化出了曹雪芹这样一个名号。
严绳孙选用书中的“金陵十二钗”作为书名,金陵省是以小见大手法写出的明末中国,这个题目是明末十二雄的意思。
至脂砚斋甲戌钞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脂砚斋,江苏尤侗,号西堂,擅文学与戏曲,是傅山与严绳孙的挚友。
脂是红色的脂粉,与女子相关。砚是石制的砚台,与书写相关。脂砚的意义便是为了书写女子,与《红楼梦》意在塑造女子性情形象的本旨相互呼应。脂砚,砚中以红色的脂粉为墨,既是为点明此书描摹闺阁脂粉女儿,也是为了用朱红批语来怀念朱明王朝。尤侗因奇书本旨而给自己拟定了脂砚斋这样一个名号。
此处甲戌为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最终尤侗仍然选用了最初的书名“石头记”,即傅山记,以此来悼念令其敬重钦佩的挚友傅山。
尤侗的好友严绳孙并未完成自己对奇书的编撰,在1694甲戌年花费十年时间完成对奇书的五次增删后,直到1702壬午年病逝之时,严绳孙都依然在继续增删编撰此本奇书,尤侗以“自向彤编传左芬”这样一句诗来怀念挚友严绳孙的一生,这句诗指出严绳孙一生最值得颂扬的重要事情就是编撰整理了一本红色的书籍去传播奇女子的真实故事。尤侗这句诗里所指的那部红色的书籍其实就是《红楼梦》,奇女子的真实故事就是金陵十二钗的故事。
棠村,《红楼梦》钞本中有一条陈述信息的批语,“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其中提到的为《红楼梦》作凡例序言的读者棠村,是指河北文人梁清标(1620-1691)。棠村这个号并不是很隐蔽,梁清标为所藏书籍盖上印章时便是使用棠村这个号,他著有《棠村词》《棠村随笔》等。
芹溪,《红楼梦》钞本中有这样一条陈述信息的批语,“因命芹溪删去”。其中的读者芹溪,是指浙江文人曹溶(1613-1685)。1979年国内发现了一把芹溪折扇,扇骨上面题刻着山东文人王士祯的诗文,刻字者是松亭,松亭是王士祯友人林之枚的自号。王士祯将这把扇子赠与一位被他称作“芹溪尊兄大人”的好友,扇骨上所刻文字是在讲述王士祯“二十余年”前到广东时在寄居官署使院阶前亲手种下一株贝多树并为此题诗的往事。曹溶在1655年曾任广东布政使,那年王士祯去广东游历并拜会当地官绅名士,二人互相欣赏,相交甚厚。二十多年后,王士祯忆及当年在广东的经历,便写下一段文字作为纪念,并让林之枚刻在折扇扇骨上,然后将此折扇托人送给自号“芹溪”的好友曹溶。
畸笏叟,《红楼梦》钞本中有这样一条批语,“余为袭卿一叹。丁亥春。畸笏叟。”这里的读者畸笏叟是指山东文人王士祯(1634-1711),这句批语写于1707丁亥年。畸笏叟,字面意思是指官员笏板没能拿正的年长男子。王士祯此人身为满清高官,但所交挚友多是高洁傲岸的明末遗民。他的内心更加认同朱明政权,所以为此自称畸笏叟,以这个名号来作自嘲。
这些人皆为傅山好友,但思想和见解并不及傅山,读懂《红楼梦》的关键依然是理解书中傅山的巧妙纲目和奇特思想。
此刻再看看这块石头的来历。认识下这位数百年来被公认为山西第一奇人的傅山先生。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这个石头就是傅山!傅山自幼苦读,炼就学海之名。1644年大学士李建泰代崇祯帝率军出征,招山西傅山为军前赞画,傅山投军路上,其军已溃,崇祯也死了,天塌了,但傅山没能起到作用。傅山无奈返回,日夜痛哭。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没有挽救民族危亡的能力,傅山在世上空活这许多载。不知有谁会抄下这些故事,让世人看到傅山以梦笔述出的这个时代。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纸上写满了看似荒唐的文字,故事里蕴藏着作者辛酸血泪!都说作者傅山先生是个情痴,又有谁人能理解他笔下的真意?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1644年甲申国难明朝灭亡后,在地处东南的姑苏,有一座皇城,是世间最金银富贵歌舞风流的所在。姑苏是书中提到的第一个地名,是很有重要意义的,以后会渐渐讲明。
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
甄,这个姓是舜的后代,大舜之正裔。此人姓朱,名由崧。万历所封福王朱常洵的后人。
甄士隐名费,朱由崧也恰是史上颇有名的“废物皇帝”。妻子封氏是指朱由崧受封福王。
明朝一灭亡,虽然朱由崧并无才干,很多官员士绅还是出于各种动机决定扶他上位,这个推他为望族,实际是拥立朱由崧当皇帝。作者这样开玩笑的写法,嘲讽之余,记载的确实是真事。
朱由崧在崇祯死后不久的五月十五,在南京正式登基!这是在“地陷东南”后的事情。
甄士隐在姑苏,并没提到金陵或南京。这个南京拥立自然不能直白写出,作者目的是让读者根据文字内容去感受事件。
朱由崧南京即位时,清人势力范围尚且窄狭,还在北方到处追击农民起义军,但中国北方官军群龙无首准备望清而降,清军势力不断扩大,距离南京政权可谓极度危险的一步之遥。
士隐听了,不便再问,因笑道:“玄机不可预泄,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者,或可一见否?”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
先讲下什么是通灵宝玉。后文曾有提到“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 宝是至贵者,就只能是最尊贵崇高的皇权象征,玉为至坚者,就只能是最坚固强大的国家权力系统。通灵宝玉象征着皇权与国权,如同世间的传国玉玺。
朱由崧的弘光政权在成立后仅存一年便因清军攻来而覆灭,朱由崧与传国玉玺,恍如一面之缘,转瞬身死缘散。
所以说甄士隐和通灵宝玉有一面之缘,是说朱由崧和皇位缘分短暂。
只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到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
这朱由崧只图富贵安逸,并不以统一国家复兴明室为目标,每天只是享受帝权,醉生梦死地行乐逍遥。由朱由崧开启的南明政治继任者匮乏。书中人以女为尊,色以红为尊。书中甄姓者实皆为朱姓也。这里提到的英莲就是南明最后一任帝王朱由榔。
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
江苏阎尔梅,号古古。其人癞头白面,以僧人身份遍行天下奔走国事。诗才若海,茫无涯诶。文中以癞头僧人和茫茫大士身份出现,游离于此书之外。
浙江周容,号躄翁。尝受海盗刑梏致跛一足。其人睿智博学,文才浩渺,笔下蕴尽警世哲理。文中以跛足道人和渺渺真人身份出现,亦游离于此书之外。
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那僧是阎尔梅。阎尔梅曾满腔报国热忱去参加弘光政权,无奈朱由崧偏安南京只求帝位稳固,对攻打北方收复失地之事全无规划,还抱有联清军平流寇的天真想法。阎尔梅劝说不成,只得无奈离开。
诗中第一句嘲讽朱由崧目光短浅。第二句借朱由榔政权被满清政权追杀至四处逃亡的无奈,感叹弘光政权错失复兴朱明统治的绝佳时机,导致弘光政权溃亡后其它南明政权衰微难聚无法对清军再形成有力的抗衡之势。后二句则嘲讽朱由崧的弘光政权覆灭之速,当年五月十五南京称帝,次年五月十五清军就入南京了,以江南经济之富庶人材之众多,竟全无防备与抗衡之力,终落得烟消火灭的败亡下场。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伏下甄家与贾家的奇特关联。书中甄真贾假,若有若无,写法为他书所不能,须去除陈腐之念,方识得此中妙处。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
绛珠草是一种中药,也叫红珠草,果实如同一滴绛红色的泪珠,故有此名。绛为红色,珠为王朱,指朱明王朝。绛珠草转世人间后是林黛玉。
赤瑕宫神瑛侍者,赤为红色,瑕为玉斑,瑛为玉石。神瑛侍者转世人间后是贾宝玉。
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
贾雨村,贾化之名道出雨村惯说假话,隔壁葫芦庙内寄居道出雨村与胡虏政权存在依附关系。胡州人氏为籍贯的隐写,傅山先生惯用胡字来形容各种对汉人政权有图谋异心的外族,此处胡州指清人政权所占据的东北。再整基业则道出贾雨村不甘恬淡的野心。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吴三桂,那位曾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著名将领吴三桂。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还没有成就宏图大业得偿人生夙愿,选择与清人结盟后给自身势力扩张带来很多烦恼。
被处处防范让我心情苦闷地皱起眉头,以子为质受人差遣,纵不情愿也只能暂作接受。
审视清人势力下我尴尬的处境,也不知谁会是我驰骋河山追逐霸业的知音。
末世后的各路纷乱势力如能被我掌控与我合作,我就聚拢至坚的权力成就一番奸雄霸业。
这首诗抒发了吴三桂的霸业愿望。也流露着对陈圆圆的爱慕。
嗯,陈圆圆,就是甄家那个丫鬟娇杏。
姑苏娇杏,苏州陈圆圆。那个令吴三桂始终不忘记,无论自身际遇如何都念念不忘想要带走的女子。吴陈之事,也算是一段末世风流佳话。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玉在椟中求善價,钗于奁内待时飞。
原文里宝钗和贾时飞面都没见过,这两句怪诗看似千古之谜,但它其实很简单。
古有买椟还珠之典,其中椟为盛放宝珠的盒子。比喻朱明皇帝所居的皇城皇宫。
皇太极曾评价吴三桂: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曾致书吴三桂云:而将军之亲戚,俱在朕处。惟将军相时度势,早为之计可也。
那么钗等到时飞了么?并没有。皇太极和崇祯先后死去,而吴三桂在崇祯死去后才选择投靠满清。
故此二句实为忆旧之语。两句里提到的人物都是“地陷东南”时刻已然逝去的旧人。
身在末世争立霸业的吴三桂,想到平生所历的戎马生涯兴衰际遇,念及业已不在人世的两位帝王之尊级人物,不由生出这样一番感慨:
居于封闭皇城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被众臣言论蒙蔽操纵,面对各种危机忧心忡忡地希望国家政权能够稳定繁荣;
纵横在东北关外的野心家皇太极,多次想要拉拢吴三桂,邀他投靠归附后金,参与皇太极灭明代之的霸业图谋。
然而岁月匆匆两位帝王都已故去,只剩吴三桂仰天长叹作此番感慨。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1645年,在这一年的五月十五,清军进入南京,历时一年的南京政权宣告终结,满人接手江南的南明国家权力。天上一轮才捧出,即天上一个圆,此画面正是一个吴字,吴三桂意图在南明覆灭后,一面周旋清人,一面图谋扩张自己的霸业,盼能身居帝位万人仰望。
这才是贾雨村吟咏这首诗的真实含意。
乃亲斟一斗为贺。……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士隐听了,也只得罢了。
表面写甄士隐帮助贾雨村,只是为了随手带出一段朱由崧与吴三桂的交集。
朱由崧即位后曾封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差官赍送。吴三桂正是希图霸业之际,虽受封赏,但自有打算,只作言语敷衍,并未因此而为南明效力。朱由崧政权对这个结果也实在是无可奈何。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急得士隐惟跌足长叹而已。只得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
祸事因胡虏政权而生,非是不加小心,而是有意为之。
非关和尚,而是剃发之令。
竹篱木壁遭劫者正是不愿剃发之汉人军民。
清军肆虐,屠戮江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不从者尽死。朱由崧政权就此灰飞烟灭,应了前文烟消火灭之谶。各处水旱不收盗贼四起,汉人百姓的生活景况亦是苦不堪言。竹、木,皆是美好之物。鼠、蜂,皆是作恶之辈。
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
周容,最擅以平凡故事发人深省,闻者常有醍醐灌顶之顿悟。这首好了歌,正是傅山先生仿周容之风以平实语言嘲讽欲望中挣扎的世人。本书后记中甄士隐对此歌的解注即为全文各人物的一生评价。
为混作风月小说,书中避写刀兵,出家而去者,实为离世灭亡。甄士隐名为出家,实为朱由崧的灭亡。
作者傅山是一双空灵眼睛,不唯不许今人瞒过,并不许古人瞒过。书中很多人物的真实性情为史家颠倒扭曲,在此书中可谓尽还其本真。
傅山先生学识渊博好用典故,且向来耻于吟咏风月,文句多有典故借喻,诗词皆含纲目深意。随着后文的讲解,大家会渐渐明白傅山先生写作石头记的奇妙文学手法。
本回中,《红楼梦》凡间故事的正文部分起首第一句便是“当日地陷东南”。这句话是为了交代第一回里凡间故事的所处年代,但这样的时期表述显得很是模糊。常人写小说多会在小说起首用“东汉末年”“且说天宝年间”之类的话语道出年代信息,然而《红楼梦》作者却不愿意直白道出明末某年之类的年代信息,这也是为了尽可能地保护奇书,避免奇书被权力打压禁毁。
这句模糊的时间表述,便是作者的一种文化妙用,它巧妙地利用女娲补天的神话典故,来指代一个特定时期。
女娲补天的神话里,世上发生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灭世灾难,在天下大乱时期,女娲为了终结灾难拯救世界,便去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
“当日地陷东南”,意思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巨大灾难发生那会,是指巨大灾难导致的天下大乱时期。
在朱明王朝的末世时期,出现灭世级别的巨大灾难有且只有一次,就是1644年崇祯上吊明朝灭亡,那场灾难被世人称作甲申国难,这场灾难导致天下大乱,随后满清入关带来的残酷压迫和血腥屠戮更是令文明大幅倒退,让傅山和顾炎武等明末奇人作出了天下将亡的悲愤感慨。
关于女娲补天的这种文化妙用,并非仅有《红楼梦》是如此,历史上类似用法其实有很多。
比如宋朝靖康年间宋徽宗和宋钦宗被北方进犯的金人掳去,世人将这场灾难称作靖康之难,在灾难发生后的天下大乱时期,入侵金兵与抗金军民在国内激烈战争,这时无数文人借女娲补天一事来抒写心迹,陆游在诗中痛哭“更遇天崩地陷时”,辛弃疾在词中立誓“他年要补天西北”,汪元量在诗中感慨“东南地陷妖气黑”,陈普在诗中坚信“地陷天倾不废棋”,王遂在诗中豪言“扶日起东南,擎天补西北”。
又如明朝甲申国难崇祯身死随后的天下大乱时期,后金势力与抗清军民在国内激烈战争,这时亦有无数文人借女娲补天一事来抒写心迹,傅山在诗中悲叹“尺木焉支天半倾,寸才安驾地全欹”,贾凫西在词中控诉“女娲氏炼石补天空费了手,到于今抬头不见那补钉天”,陈子龙在诗中犯愁“半缺河山待女娲”,归庄在诗中伤怀“东国无天待女娲”,夏完淳在诗中自惭“愧非补天匹”。
这些人不管是宋人还是明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祈盼在天下大乱时期能有补天济世的“女娲”出现,补好苍天,拯救世界,保护文明,恢复民生。
在女娲炼石补天的灾难故事里,是北方的水神共工觊觎权力导致天下大乱。在宋朝和明朝的遭难时期,则是北方的金人图谋利益入侵中土导致天下大乱。二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于是出现了文人以神话灾难来指代现实灾难的特殊情况。
理解了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在宋明遭难时期的文化妙用,也就明白了作者为何自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原来他是在惭恨自己在国家遭难时期没有补天济世之能,无法保护文明,无力恢复民生,只好默默记录下末世真实,“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希望将这些真实通过自身撰写的奇书传向世间,坚定世人追求真实保护文明的信念,共同期待补天成功的那刻早日到来。


IP属地:广东1楼2025-02-10 15:0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