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87,320贴子:16,774,220
  • 9回复贴,共1

简单哲学厨房“特别篇”:著名悖论赏析——知识是如何得以可能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期作为特别篇,我们将欣赏古今中外的各类“悖论”,如本系列的常客“芝诺的乌龟”,“飞矢不动”;著名的逻辑悖论“说谎者悖论”,“理发师悖论”;反映了主客性质的“预言家悖论”、“忒休斯之船”;反应认知问题的“谷堆悖论”,“乌鸦悖论”等等等等。
悖论作为人类认识过程中的“局限性的体现”,其问题本身的答案是否可能往往并不是重点,而在于通过反应人类认知的局限,去思考人类的知识如何得以成立。而关于这一点的讨论,我们也将在后续的更新中,层层深入讨论。
我们将在每一章,就以下内容进行讨论
1.悖论的具体内容
2.古今对悖论本身的讨论,一些代表性的思想
3.人类认知的讨论
本期特别篇将长期更新。


二楼往期回顾&征集选题建议,三楼开讲


IP属地:安徽1楼2025-02-12 10:02回复
    二楼往期回顾&征集选题建议:
    第一期:序+再谈电车难题网页链接
    第二期:上帝能否造出自己举不动的石头网页链接
    第三期:如何脱离宿命论与决定论网页链接
    第四期:如何正确认识不可知论网页链接
    第五期:形而上学究竟在搞什么网页链接
    第六期:人性经得起试探吗简单哲学厨房6:人性经得起试探吗
    第七期:哲学到底是什么简单哲学厨房7:对“哲学到底是什么”的思...
    第八期: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从理性主义到辩证法简单哲学厨房8: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从...
    第九期:如何脱离“虚无主义”简单哲学厨房9:如何脱离“虚无主义”
    第十期:如何脱离“正义相对化”简单哲学厨房10:如何脱离“正义相对化”...
    第十一期:正确对待“功利主义”
    网页链接
    第十二期:简明“辩证法”操作手册
    网页链接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2-12 10:04
    回复
      就不给你3楼


      IP属地:贵州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5-02-12 10:15
      收起回复
        第0章:悖论的基本形式
        之所以需要这个第0章,是我发现在日常的讨论中,人们经常混淆“悖论”和“矛盾”,为了避免出现歧义,在此先对悖论这一概念本身进行简单的讨论。
        区分“矛盾”,“矛盾律”,“悖论”
        矛盾:在逻辑学中,矛盾通常指两个互相否定的命题,是一种纯粹的形式:形如“x是y”和“x非y”,互为矛盾。
        而矛盾律则是形式逻辑三大定律之一:两个矛盾的命题不可能同时为真。
        另外两大定律:“同一律:概念的一致性,不可自我矛盾,即保证x是x,不可出现x非x”;“排中律:两个矛盾的命题不可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否重复?并不是,这两个定律结合起来“要求”一件事“形式逻辑中命题只有真、假两个值”。
        那么悖论是什么?悖论专门指代一个逻辑过程:从同一个前提出发,得到的结果违反逻辑学三大定律,即通过一个正确的逻辑过程,得到如下结果“两个自相矛盾的命题都可以被证真或证伪”,“自相矛盾,结论否定前提”等


        IP属地:安徽4楼2025-02-12 10:23
        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2-12 11:01
          收起回复
            2.“谷堆悖论”——质量的概念
            该悖论同样来源于欧布里德,把一粒谷放在地上,能否称之为“谷堆”?显然不能;再放一粒呢?还是不能;再放一粒……如此不断下去,终究会形成一个谷堆。那么问题是,“谷粒”与“谷堆”有什么本质区别?究竟是第几粒谷决定了谷粒与谷堆的转化?
            这个悖论涉及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问题,在谷粒的不断累积中,出现了从“n个谷粒”到“一个谷堆”的质变。我们要先思考一个问题:质和量的关系,即质量的概念。
            在这里,我们采用一个往期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借用无限,来思考我们的有限”。量变引起质变,质量的对立是如何产生的。从无限的意义上来讲,“质”是在对“量”的超越中得以实现,代表一种“质”脱离了它的“量”。举个例子,就是点和线的区别,无论有多少个点累加,都不会存在“线”的概念,但线也是由“点”组成的。量是质的量:一个点,两个点,一个线两个线;质是量的质:在“点”的质下才有一个点,两个点,在“线”的质下是一条线两条线。点只有超越了它的量,才能成为线:从线中无论取出多少个点,线还是线,无论多少个点叠加,点还是点。
            那么回到“有限”的现实中,质量的对立是如何统一的?
            (1)概念与现实的统一:概念是理解现实的形式
            概念不是现实本身,就如同模型一般,现实的某种“特点”,经过抽象,形成了我们可以处理的概念。各位可能清楚“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圆”一类的命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估计一个花园的面积。概念中“质变是质对于量的超越”,是现实中“微”量的变化不影响“宏观”性质的一种抽象。
            对于谷堆,我们不关心谷粒的精确数量,取一粒谷,谷堆还是谷堆。因此概念中,谷堆超越了谷粒的数量,通过谷粒的无限,来反应谷堆中,谷粒具体个数是次要的这个特点。是一种极致的抽象,一旦混淆了概念模型与现实,将模型特点误认为现实性质,就会产生悖论。
            (2)量变过程本身也是一种量。
            回到谷堆悖论,我们将谷粒累积的量变进一步量化:
            1.放上一个谷粒;2.再放上一个谷粒;……;N.再放上一个谷粒;……
            谷粒的总数与谷粒量变的过程N,都在量变。从谷粒到谷堆的“质变”中,我们如果认为“过程”的量没有“质变”,那么就相当于承认“过程的量变是绝对概念,超越了一切质量关系”。这中绝对的主张是存疑的,量变过程本身并不应该比量变过程更“高级”(第N步与地上目前有N个谷粒不应该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他们都是一种量)。如果在谷粒累积的过程中,我们认为谷粒的量发生了从谷粒到谷堆的质变,那么这个质变同样也发生在累积谷粒的过程本身。


            IP属地:安徽6楼2025-02-12 12:53
            回复
              3.鳄鱼悖论——概念是认识现实的形式,逻辑是认识现实的工具
              这个悖论本质上还是“罗素悖论”,但是从这一悖论的形式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逻辑过程在我们思考中的“具体地位”
              湖中突然窜出的鳄鱼咬住了湖边玩耍的小孩,对惊慌失措的母亲说“你猜一下,我会不会吃掉小孩,如果你猜对了,就把小孩还给你,如果你猜错了,那就吃掉小孩”。这位母亲说到“我猜你会吃掉他”。那么鳄鱼会不会吃掉他?
              现在我们很清楚,鳄鱼悖论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即“自我指代”,“命题的结果影响命题的前提”。但是这个悖论的具体形式让我们得以进一步问一个问题:所以到底鳄鱼吃没吃掉孩子?
              “恼羞成怒的鳄鱼没有实现自己的承诺,气急败坏的吃掉了小孩”,这件事情完全有可能发生。
              在逻辑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逻辑只是一种形式,只代表命题之间真值传递的关系,并不会给出命题究竟是真还是假的性质。命题必须要赋予现实意义,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真值。
              就好比“如果金属都导电,铁是金属,那么铁导电;如果金属都不导电,铁是金属,那么铁不导电”。我们无法从这个纯粹的形式中,获得金属是否导电的事实。一定要结合“现实中金属导电”或者“铁导电”,才能从逻辑形式中,获得一个确切的真值。
              这就要求我们确定“能和现实确实关联”的逻辑过程。在鳄鱼悖论中,鳄鱼最终是否吃掉孩子显然不是通过鳄鱼的逻辑过程给出,而是要先满足“鳄鱼是否会遵守自己的许诺”这一现实问题。鳄鱼悖论本身变化为如下形式“如果鳄鱼遵守承诺,那么对鳄鱼悖论的分析决定小孩是否被吃;如果鳄鱼不遵守承诺,那么对鳄鱼悖论的分析与小孩是否被吃无关”,只存在真值传递的关系,而不存在事实。


              IP属地:安徽7楼2025-02-12 13:20
              回复
                4.预言家悖论——观察即作用,不存在独立于系统的观察者
                有一位算命大师,据说算命十分准确,有一日,一人来问算命大师“我手里有一盏灯,你猜我会不会打开它”,算命大师想了想,说到“不会”,那人回到“猜错了”,然后打开了灯。重新关掉,又问“你再猜”,算命大师想了想,说到“会”,那人回到“又猜错了”,然后将灯收了起来。
                那么这里存在什么问题?如果真的存在一个能预知未来的先知,他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当然,这个问题本质上还是“自我指正”的问题:预言未来的时候,“预言”本身出现在了现在,那么需不需要考虑预言本身?即出现了以下无限递归:我基于现在预言了未来,获得了预言1;但预言1是未来,原本不存在于现在,所以我需要考虑到现在+预言1的情况下重新考虑未来,获得预言2;重新基于现在+预言2的情况考虑,获得预言3……
                如此这般,当所谓“预言”出现在了当下的时候,当下就已经不是能得到“预言”的当下了,一个预言,能否预言自己?
                但是,我们对“自我指正”进行如上技术手段,形成“预言家悖论”,除了自我指正问题,我们还能否更进一步呢?
                是否存在一个“完美”的智能体,在确定了宇宙中某一刻所有成分的状态,然后预知未来的一切?答案是存疑的,因为以现在的眼光看,观察即是作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不是静态的二元对立,观察者通过与被观察者相互作用得到被观察者的“信息”,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被观察者则是无意识的观察者”。
                那么我们也就自然地达到这个结论:观察必定会改变对象的状态,如果真的要实现完全精确的状态确定,必须要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统一进一个体系,将观察本身也当做一种相互作用,考察整个体系的状态。
                于是,我们会得到以下结论:这个完美的智能体如果真的要确定整个世界的状态,必然要同时考虑自己确定整个世界的状态的这一过程。即智能体需要完全确定“智能体+世界”的状态,如果承认“一切基于相互作用”是完美预知未来的前提,那么必然也要承认“智能体+世界”的体系满足这一原则,那么就必然要承认“智能体+世界”的体系>“智能体”。如果不承认“一切基于相互作用”,那么就承认了智能体是某种高于相互作用的存在,而这种完全超越相互作用的形式,世界体系内的任何存在是无法感知的,也就使得对于这种智能体的讨论,必然会回归到“上帝”,“绝对精神”,“本体”,“物自体”等形而上学问题。


                IP属地:安徽8楼2025-02-16 12: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