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吧 关注:99,424贴子:644,453
  • 0回复贴,共1

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翻译(《魏书五·后妃传》0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易》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古先哲王,莫不明后妃之制,顺天地之德,故二妃嫔妫,虞道克隆,任、姒配姬,周室用熙,废兴存亡,恒此之由。《春秋》说云天子十二女,诸侯九女,考之情理,不易之典也。
《周易》上说:“男性要在家庭的外部事务中居于正确的位置,女性要在家庭的内部事务中居于正确的位置。把男女的位置摆正确,是天地之间道义上的大事。”古代贤明的帝王,无不明确拟定有关后妃的制度,以顺应天地之间的道德伦理。唐尧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虞舜,虞舜的事业才能够兴隆;太任、太姒先后嫁给姬姓男子,周王朝因此才变得昌盛。可见一个王朝的兴废存亡,总是和后妃制度有因果关系。关于《春秋》的纬书上曾说,天子可以娶十二个女子,诸侯可以娶九个女子;从情理上来考察,这是一个永远应当遵守而不能改变的制度。
而末世奢纵,肆其侈欲,至使男女怨旷,感动和气,惟色是崇,不本淑懿,故风教陵迟而大纲毁泯,岂不惜哉!呜呼,有国有家者,其可以永鉴矣!
可惜以后各个王朝的君主生活奢侈腐化,放纵情欲;以至于造成普通男女不能结婚成家的反常现象,破坏了阴阳调和的气氛;而且在选择后妃时只看重容貌,不管心地是否善良,道德是否高尚。所以造成整个社会的风尚和文明堕落,维系社会的基本准则败坏。岂不是令人极为痛惜的事吗!唉!拥有国家的人,应该永远以这种情况作为鉴戒啊!
汉制,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帝妃曰皇后,其馀内官十有四等。汉代制度:皇帝的祖母称为太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称为皇太后,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其余的妃嫔又分为十四个等级。魏因汉法,母后之号,皆如旧制,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损。太祖建国,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仪,有婕妤,有容华,有美人。文帝增贵嫔、淑媛、脩容、顺成、良人。明帝增淑妃、昭华、脩仪;除顺成官。太和中始复命夫人,登其位於淑妃之上。自夫人以下爵凡十二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脩容比亭侯;脩仪比关内侯;婕妤视中二千石;容华视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良人视千石。
魏王朝承袭汉代制度,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等称号,都依旧制不改;但是自夫人以下各种妃嫔的数量,各个时期却有所增减。太祖曹操建立魏王国时,开始设立王后;王后以下的妃嫔又分为夫人、昭仪、健仔、容华、美人五等。魏文帝曹丕时增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这五种妃嫔。魏明帝曹叡时除去妃嫔中顺成这一种;但又增加了淑妃、昭华和修仪这三种。太和年间明帝又恢复了一度被废除的夫人,把夫人列于淑妃之前。至此,魏王朝的妃嫔共有十二等,依次为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健仔、容华、美人、良人。贵嫔、夫人,地位仅次于皇后,没有与之相当的爵位;淑妃地位相当于相国,爵位和诸侯王一样;淑媛地位相当于御史大夫,爵位和县公相同;昭仪爵位和县侯相同;昭华爵位和乡侯相同;修容爵位和亭侯相同;修仪爵位和关内侯相同;健仔的地位相当于中二千石一级的官员;容华的地位相当于真二千石一级的官员;美人的地位相当于比二千石一级的官员;良人的地位相当于千石一级的官员。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2-13 19:0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