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冬天,我在牛圈旁的半地下窝里
在那个年代,知青插队下乡是人生中难以磨灭的印记。我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农村,那里的冬天漫长而寒冷,仿佛要把一切都冻透。
刚到农村时,大队里安排我们住在简陋的知青点,但那年冬天格外冷,知青点的土坯房四处漏风,寒气像刀子一样往骨头里钻。我们几个知青凑在一起商量,总不能就这么冻着过冬。有人提议去大队申请改善住宿,可大队也穷得叮当响,实在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最后,还是老队长给我们出了个主意:“你们去牛圈南面那块空地看看,那儿背风,挖个半地下的窝,说不定能暖和些。”
于是,我们几个知青拿起锄头、铁锹,来到牛圈南面。那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被牛踩得硬邦邦的。我们先用绳子在地上圈出一个长方形的区域,然后开始挖土。刚开始还觉得新鲜,但没挖多久,双手就磨出了血泡,胳膊也酸得抬不起来。可一想到外面刺骨的寒风,大家又咬咬牙继续干。挖到齐腰深的时候,窝的雏形出来了。我们又在窝的北面挖了一条低矮的通道,用来进出,既能挡风,又能增加保暖性。
接下来就是搭建窝的上半部分。我们找来一些废弃的木头和茅草,用绳子和泥巴把它们固定在窝的顶部。虽然看起来有些歪歪扭扭,但总算能遮风挡雨了。窝里铺上厚厚的稻草,再把从家里带来的被子铺在上面,虽然简陋,但总算有了个能遮风的地方。
窝挖好后的第一个晚上,我们几个知青挤在里面。外面的北风呼啸,牛圈里传来牛的哞哞声,仿佛在为我们这个奇特的“家”伴奏。窝里虽然没有炉火,但因为半地下结构,寒气被挡在外面,加上大家挤在一起,身上渐渐暖和起来。我们一边聊天,一边分享着从家里带来的零食,虽然条件艰苦,但心里却有一种别样的温暖。
在那个半地下的窝里,我们度过了整个冬天。白天去田里干活,晚上回到窝里,点上一盏煤油灯,借着微弱的灯光写写日记,或者互相讲讲故事。虽然没有电,没有暖炉,但我们在寒冷的冬天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
如今,那段插队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那个半地下的窝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它不仅仅是一个避寒的地方,更是我们知青岁月里的一段独特经历,见证着我们从青涩走向成熟,也让我们学会了在艰苦的环境中寻找温暖和希望。
在那个年代,知青插队下乡是人生中难以磨灭的印记。我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农村,那里的冬天漫长而寒冷,仿佛要把一切都冻透。
刚到农村时,大队里安排我们住在简陋的知青点,但那年冬天格外冷,知青点的土坯房四处漏风,寒气像刀子一样往骨头里钻。我们几个知青凑在一起商量,总不能就这么冻着过冬。有人提议去大队申请改善住宿,可大队也穷得叮当响,实在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最后,还是老队长给我们出了个主意:“你们去牛圈南面那块空地看看,那儿背风,挖个半地下的窝,说不定能暖和些。”
于是,我们几个知青拿起锄头、铁锹,来到牛圈南面。那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被牛踩得硬邦邦的。我们先用绳子在地上圈出一个长方形的区域,然后开始挖土。刚开始还觉得新鲜,但没挖多久,双手就磨出了血泡,胳膊也酸得抬不起来。可一想到外面刺骨的寒风,大家又咬咬牙继续干。挖到齐腰深的时候,窝的雏形出来了。我们又在窝的北面挖了一条低矮的通道,用来进出,既能挡风,又能增加保暖性。
接下来就是搭建窝的上半部分。我们找来一些废弃的木头和茅草,用绳子和泥巴把它们固定在窝的顶部。虽然看起来有些歪歪扭扭,但总算能遮风挡雨了。窝里铺上厚厚的稻草,再把从家里带来的被子铺在上面,虽然简陋,但总算有了个能遮风的地方。
窝挖好后的第一个晚上,我们几个知青挤在里面。外面的北风呼啸,牛圈里传来牛的哞哞声,仿佛在为我们这个奇特的“家”伴奏。窝里虽然没有炉火,但因为半地下结构,寒气被挡在外面,加上大家挤在一起,身上渐渐暖和起来。我们一边聊天,一边分享着从家里带来的零食,虽然条件艰苦,但心里却有一种别样的温暖。
在那个半地下的窝里,我们度过了整个冬天。白天去田里干活,晚上回到窝里,点上一盏煤油灯,借着微弱的灯光写写日记,或者互相讲讲故事。虽然没有电,没有暖炉,但我们在寒冷的冬天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
如今,那段插队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那个半地下的窝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它不仅仅是一个避寒的地方,更是我们知青岁月里的一段独特经历,见证着我们从青涩走向成熟,也让我们学会了在艰苦的环境中寻找温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