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吧 关注:4,081贴子:1,194,804
  • 29回复贴,共1

东吴武昌郡的废立讨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百度。


IP属地:广西1楼2025-02-19 15:49回复
    一、基本史料。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冬,魏嗣王称尊号,改元为黄初。二年四月,刘备称帝於蜀。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五月,建业言甘露降。八月,城武昌,下令诸将曰:"夫存不忘亡,安必虑危,古之善教。昔隽不疑汉之名臣,於安平之世而刀剑不离於身,盖君子之於武备,不可以已。况今处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轻忽不思变难哉?顷闻诸将出入,各尚谦约,不从人兵,甚非备虑爱身之谓。夫保己遗名,以安君亲,孰与危辱?宜深警戒,务崇其大,副孤意焉。"自魏文帝践阼,权使命称藩,及遣于禁等还。……(黄龙元年)秋九月,权迁都建业,因故府不改馆,徵上大将军陆逊辅太子登,掌武昌留事。”


    IP属地:广西2楼2025-02-19 16:00
    回复
      从孙权迁都武昌并设立武昌郡的基本目的来分析,孙权主要是:
      1、由于刘备在益州称帝,那么就表示刘备下一步有可能要反攻荆州了。因此,孙权从建业向西迁都到武昌(原鄂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大军西移准备对付刘备的进攻。
      2、而之所以不迁都江陵或者夏口,主要是因为这几个城市都在长江北岸,有可能会受到魏国的进攻而比较危险。武昌的位置在长江南岸,同时他的长江对岸距离魏国主要兵力集结区比较远,相对是最安全的。
      3、迁都武昌并设立武昌郡,则主要是考虑作为都城,必然要有一个京畿地区,比如魏国建都洛阳就有河南郡有河南尹。就连袁术在寿春称帝也有九江郡和九江尹。
      4、武昌的位置居中,方便于孙权的中军向东和向西策应扬州或者荆州的作战。
      5、即使在黄龙元年,孙权称帝后自己迁都回到了建业,但是武昌的地位依然很高,因为孙权把皇太子孙登留在了武昌,并安排陆逊驻防于此加以辅助。因此,这时候的武昌,其地位应当属于副首都的概念,而不是回到了一个普通的县城。
      所以,个人以为,武昌地位的降低,应当在陆逊去世以后。有可能武昌郡才会撤销。


      IP属地:广西3楼2025-02-19 16:11
      回复
        二、关于武昌郡被废的几种观点分析。
        目前号称最有力的一个证据,是来自于对出土文物的分析。
        《武汉出土的两块东吴铅劵释文》(作者:程欣人,载《考古》1965年第十期)中对《黄武六年铅地劵》释文为:“黄武六年十月戊戌朔十日辛未,吴郡男子郑丑,年七十五,以六(元)年六月□□□江夏沙羡物故。”
        学者据此认为,在黄武六年(元年)的时候,原来武昌郡的沙羡县已经归于江夏郡了,那么,由此可证明此时武昌郡已经撤销了。
        但是,这个证据,其实并不能证明武昌郡此时已经撤销,因为可能有多种情况。
        第一,是黄武六年还是黄武元年,个人以为还是以黄武六年比较可靠。因为郑丑是黄武六年六月去世,那么办理完丧事以后,在十月处分他的铅地劵,在时间上是比较合理的。
        第二,成立武昌郡的同时,并没有记载说江夏郡就撤销了。因为被并入武昌郡的原江夏郡的四个县,其实都在长江以南地区,而江夏郡在东吴手里的,还有江北的几个县呢。这时候,只能说是东吴为了成立京畿郡,而缩小了江夏郡的地盘。因此,这个时期,武昌郡和江夏郡应当是同时存在的。
        第三,出土的这个铅地劵,只是当地人写的文书,并非官方文件,并不一定是很严格的。比如可能会沿用原来的地名称谓。鲁西奇教授就认为:铅地劵中写为“江夏沙羡物故”,当是沿用汉时旧称。(见《六朝买地劵丛考》,《文史》2006年第二期)
        第四,我还有另一种思路,就是在黄武中期,有可能武昌郡的辖县有可能做了局部的调整,比如,有可能把沙羡县重新划归了江夏郡。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在黄武元年到黄武五年,曹丕曾经三次大规模南征,对东吴的军事压力是巨大的。比如我们看:
        《三国志文聘传》记载:“文帝践阼,进爵长安乡侯,假节。与夏侯尚围江陵,使聘别屯沔口,止石梵,自当一队,御贼有功,迁后将军,封新野侯。”
        这里记载的应当是荒芜元年到黄武二年的三路南征战役,文聘的江夏郡部队南下一直打到了沔口。那么在这个时间段里,东吴在江北的江夏郡地区,很可能就会遭到了严重打击,那么,就有可能临时把位于江南的沙羡县划归江夏郡,让他们可以撤退到这里驻守。
        而这种临时性的一个县的调整,是很难被史书记载下来的。但是确实有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所以,个人以为,单凭出土铅地劵的这个记载,并不能由此认定武昌郡已经撤销了。


        IP属地:广西4楼2025-02-19 16:42
        回复
          三、武昌郡可能的废立过程。
          从现有史料记载分析,东吴的武昌郡应当由两次建立和废立。
          第一次:魏黄初二年(221年)四月孙权迁都武昌,设立武昌郡。个人以为在赤乌八年(245年)陆逊逝世后被废除。也有可能在黄龙元年(229年)孙权迁都建业后撤销。
          第二次,吴甘露元年(265年)孙皓迁都武昌,应当重新设立武昌郡,随后在宝鼎元年(266年)孙皓还都建业,武昌郡有可能就此撤销。


          IP属地:广西5楼2025-02-19 16:54
          收起回复
            而如果看《晋书地理志》的记载,则乌东是一直有武昌郡和江夏郡的。
            《晋书地理志》:“荆州统南郡、武昌、武陵、宜都、建平、天门、长沙、零陵、桂阳、衡阳、湘东、邵陵、临贺、始兴、始安十五郡。江夏郡,(汉置。统县七,户二万四千。)安陆、(横尾山在东北,古之陪尾山。) 云杜、(故云子国。) 曲陵、平春、鄳、竟陵、(章山在东北,古之方山。) 南新市。武昌郡,(吴置。统县七,户一万四千八百。)武昌、(故东鄂也。楚子熊渠封中子红于此。) 柴桑、(有湓口关。) 阳新、沙羡、(有夏口,对沔口,有津。) 沙阳、鄂、(有新兴、马头铁官。) 官陵。”


            IP属地:广西6楼2025-02-19 17:12
            收起回复
              还有一个史料,就是《晋书王戎传》的记载:“迁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受诏伐吴。戎遣参军罗尚、刘乔领前锋,进攻武昌,吴将杨雍、孙述、江夏太守刘朗各率众诣戎降。戎督大军临江,吴牙门将孟泰以蕲春、邾二县降。”
              王戎奉命进攻武昌,东吴的江夏太守刘朗投降了。
              这个是否说明此时武昌郡已经撤销了,东吴的江夏郡郡治设在了武昌县。
              这营地算是一个比较可靠的证据,但是也只能证明在东吴的最后一年,是这样的情况。


              IP属地:广西7楼2025-02-19 17:21
              收起回复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陆逊时期的郢州被撤销后,成立了一个武昌都督区,这样就会有武昌都督。而战区都督的地位和权力是大于地方长官的,也就是大于郡太守的。
                后来,武昌都督区还被一分为二,分别设立了东部都督和西部都督。
                而战区都督则可以调动都督区内的部队以及地方部队(郡太守指挥的郡兵),去执行一些作战任务。
                这样,《晋书王戎传》的记载就比较合理了。
                那就是当晋军开始大举进攻前,正巧武昌都督派出了一支部队北上到蕲春郡北部去执行作战任务,可能是袭扰晋国边境之类的。
                而这支部队,由武昌都督直属部队吴将杨雍、吴将孙述加上地方部队江夏太守刘朗,三军组成。结果迎面遇到了南下的晋军王戎大军的先头部队。
                于是这支部队就直接投降了。
                而后,王戎大军继续南下,才到了蕲春郡的蕲春、邾二县,这里随后也投降了。
                否则,还真没办法解释吴江夏太守为何会跑到蕲春郡的北部去作战。


                IP属地:广西8楼2025-02-21 17:46
                收起回复
                  我认为武昌郡可能并非一直存在。
                  孙吴立国早期有些郡存在因人而设,因事而设的特点,比方说因事而设这一点,孙权一方有新都郡、东安郡,就是为了剿抚山越盗贼而设的,但后面东安郡事罢寻废,太守全琮也转入了中军,而新都郡却留存了下来。
                  彭泽郡、临川郡、汉昌郡、西陵郡则显著都是因人而设的,除临川郡外组成基本是其奉邑,后面人事变动或者战略变化就废除了。
                  以此来看,武昌郡的设立恐怕也是作为孙权都鄂的战略需求而存在的,孙权在武昌,则丹杨设太守。孙权在丹杨,则武昌也应当设太守,但貌似没有,所以武昌会不会在某个时期废除了太守,后面孙皓再都武昌才重新设郡?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2-22 20:07
                  收起回复
                    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晋书王戎传》在后世传抄过程中,出现了次序颠倒:
                    原来次序:“迁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受诏伐吴。戎遣参军罗尚、刘乔领前锋,进攻武昌,吴将杨雍、孙述、江夏太守刘朗各率众诣戎降。戎督大军临江,吴牙门将孟泰以蕲春、邾二县降。”
                    正确的次序:“迁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受诏伐吴。戎遣参军罗尚、刘乔领前锋,进攻武昌,吴牙门将孟泰以蕲春、邾二县降。戎督大军临江,吴将杨雍、孙述、江夏太守刘朗各率众诣戎降。”
                    如果是这个行文顺序,也是一种可能性。


                    IP属地:广西10楼2025-02-23 14:3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