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吧 关注:2,812,899贴子:58,588,790

【新人贴】聊聊我发烧十年的心路历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知不觉间投入耳机发烧这个深坑已有十年之久,平时研究器材没少看贴吧,只是习惯了潜水。
为什么突然想回顾一下自己发烧到现在的经历,缘于最近收了一套双木三林的VMV,
感慨现在的烧油实在是太过幸福,发烧体系的科学化以及国产品牌的内卷,让大家可以轻松找到自己想要的声音。
对于新入烧的朋友,或许可以将我的经历供你们参考;
至于各位资历阅历远超我的老烧,可以大家一起来怀怀旧,对于我的局限之处还望海涵。
最近主听的两套器材镇



IP属地:上海1楼2025-02-23 19:43回复
    说起我入烧的契机,不得不提一个曾红遍大江南北的品牌:Beats。
    哪怕现在作为烧油间的段子,这个牌子也显得略为久远,但在当年,相信没有几个年轻人能免俗。
    就我个人而言,原因可能有三:
    一是在当年耳机普遍傻大黑粗的背景下,带有一点包豪斯式的简约和科技感的beats从外观上确实显得亮眼;
    二是对于美国流行音乐而言,那也是一个黄金年代,Lady Gaga, Taylor Swift, Bruno Mars, Rihanna, Justin Bieber, Katy Perry,无一不是如雷贯耳的大名,而耳机恰恰最适合作为这些音乐文化的最佳实物载体;
    三是作为卖点的重低音,作为没有听音经验的小白来说也是最容易听出区别的。


    IP属地:上海2楼2025-02-23 19:4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话说前段时间朋友送了个beats,已经失去了拆封的兴趣,有想要收的可以回复


      IP属地:上海3楼2025-02-23 19:49
      回复
        看到这里,你肯定以为我的第一幅耳机就是Beats了。
        但对于当时还是初中生的我来说,Beats solo一千多的价格并不是一个小数目,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我看中了索尼当时推出的XB600,同样拥有超重低音、靓丽的头戴式外观和与Beats相仿的面条线设计,同时价格只有Beats的三分之一。
        虽然这幅耳机确实也给了我极大的满足,但这种平替思维也在未来的发烧路上为我埋下了无数个地雷。


        IP属地:上海4楼2025-02-23 19:50
        回复
          一方面,我对于Beats外观的喜爱无法通过一个替代品消解,同时网络上已经开始流传一些对于Beats音质的嘲笑,让我开始寻求一个Beats的上位替代。
          这时我注意到了Beats当时的母公司Monster,以及旗下相对高阶的耳塞:铜涡轮。当时铜涡轮的价格也近2000,年轻的我第二次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收一个价格低廉的二手。由于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闲鱼,对于二手交易的逻辑并不熟悉,最后收到的是一个阿富汗成色、外壳满是划痕的历战王个体,价格约莫三四百。
          对于其声音的印象早已模糊,只记得是结象极其扁平模糊,两端毫无延伸,不知是本身设计如此,还是我收到的根本是个假货——对于当时的魔声来说这也再正常不过了。


          IP属地:上海5楼2025-02-23 19:51
          收起回复
            年轻人的好奇心总是一刻不停歇,很快我便了解到声音不仅受耳机本身印象,与播放设备也有关系。
            我盯上了当时另一个潮流产品:Walkman。当时国产的发烧播放器还是七彩虹C4、艾利和这些,从外表上普遍缺乏吸引力,声音上也很难拉开差距,因此Walkman当时也颇有一家独大之势。
            当时我入手的是刚修改为安卓系统的ZX系列入门款,配合支持无损的酷我音乐APP,成为了我的流媒体启蒙。
            说实话在那个阶段,声音的好坏对于我反而是次要的,由于听音经验太少,我认为当时根本没有正确评价声音的能力,可谓是纯粹的消费主义了。


            IP属地:上海6楼2025-02-23 19:54
            回复
              在陆续接触了一些入门级耳塞后,我开始向往“高级的声音”。
              在贴吧的熏陶下,我建立了台式大耳机远大于便携耳塞这一观念,也决心要投入第一笔大开销去买一幅准旗舰级的头戴式耳机。
              我当时仍没有建立起对正确声音的认识,却拉着父母奔向耳机店,在试听了Q701、HD650后,我看上了当时刚换上特斯拉单元的拜亚T90。
              现在想来,在拿Walkman直推大耳机试听的迷惑行为背后,我判断声音好坏的方式可能是齿音多寡,播放Beyonce的《If i were a boy》时齿音带来了更加有“磁性”的嗓音,我认为那就是旗舰应有的样子。
              当时店员也曾和我解释了后续需要配一台台式耳放驱动,但我完全没有听进去。
              这台耳机在我听音经验逐渐丰富后,意识到直推刺耳难耐,且无法承担一套台式系统的开销,只能低价转手。


              IP属地:上海7楼2025-02-23 19:55
              回复
                当时同学中也有发烧友,购入了一台索尼当时的旗舰Walkman:ZX1,这台设备与当时已经步入奢侈品价位的AK一起,形成了我对于高端播放器的认知标杆。
                同样吸引我的还有录音笔D50的后继者D100,相对更加中正的调音让他适应面更加广泛,有LO口也可以连接耳放驱动一些更难推的耳机。
                放在当下这只是一台科学机最基础的要求,但在当时捆绑上录音功能却可以卖到四千元档位,抛开索尼本身自带信仰这点,也确实是当时国产播放器小bug不断,尚未能建立起重启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D100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其声音会随着电池电量的降低而劣化,再加上线性电源的声音不如5号电池的满血状态,需要频繁更换电池。


                IP属地:上海8楼2025-02-23 19:5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同样成为时代回忆的还有当时的捆绑炸药包玩法,即在随身播放器本就庞大的体积之外,再绑上相同大小的随身耳放及线性电源,没错依旧是电池供电。
                  我认为炸药包这种并不方便的方式之所以能流行,一是由于许多发烧友没有一台能作为数字转盘的电脑,毕竟当时的个人电脑并不便宜;
                  二是虽然高端耳机对于前端和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但随身播放器的输出却没能跟上,虽然有少数类似乐图金菊花的高质量播放器,但价格不菲。
                  我当时选择的捆绑耳放是鲍大的Orison,也是我第一次接触个人DIY产品。
                  这类产品的通病是外观由于成本所限只能满足温饱,耳放加上线电两个黑色大铁块并不美观,尖锐的棱角还会划伤D100的外壳,因此虽然勉强归为随身,但一次都没有带出过门。
                  此外,碳膜电位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在小音量偏音,而个人DIY产品往往只能找制作者返修,我也是在辗转多个朋友之后才得到了鲍大的联系方式,所幸他靠谱地帮我解决了偏音问题。


                  IP属地:上海9楼2025-02-23 19:56
                  回复
                    这个阶段最大的幸运可谓是遇到了ER4B这一幅耳机,在当时HIFI耳机调音群魔乱舞的环境下,音特美曲线是为数不多注重中正还原的清流。
                    我认识的一些烧油也是被小四修正了听音观后,转而走上了折腾专业器材的道路。
                    这个阶段的我已经对想要什么样的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当时的市场下,使用便利、价格合理、好声往往三者只能取二:DIY往往使用不便利、海外品牌价格往往不合理、国产器材调音往往有所偏颇。


                    IP属地:上海10楼2025-02-23 19:57
                    回复
                      上大学后,有幸拥有了独立的电脑桌和和谐的寝室关系,可以彻底上台了,于是购入了HD600及香榭丽舍一体机。
                      毕业后,有了自己的小房间,又将主力器材更换为EVE sc204监听箱加拓品D90SE。
                      我发现在空间及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发烧已经成为了一件很容易的事。
                      不仅是因为新出的器材,尤其是国产器材正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疯狂内卷,还得益于整个烧油群体的听音观朝着一个更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并且涌现了一些相对客观中立的KOL。
                      我并非是一个科学机的拥趸,也不认为凭测量参数可以决定一个器材的好坏,但这背后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推崇。
                      传统论坛中存在的那些收钱办事的水文,以及对声音的理解异于常人的极端群体,在这样的氛围下往往不攻自破。
                      如果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入烧,或许会少走很多弯路吧。


                      IP属地:上海11楼2025-02-23 19:58
                      回复
                        或许有人会觉得发烧友是一群玩物丧志的群体,在器材上投注如此多的精力是可笑的,但我不这么认为。
                        回想我的学生时代,那些语数外的课本知识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对玩过的器材竟还能够如数家珍,最后我们留下的还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在世俗意义逐渐被解构的下一代烧油预备役中,这种对个人感受的重视可能还会被进一步放大,就如同谷子经济的繁荣,以及二次元群体到烧油间极高的转化率。
                        不妨把耳机视为一种有形的文化消费品,如果从对比器材和论战中获得的快乐是真实存在的,这里面也未必全是消费主义。
                        从宏观角度,这些消费也确实拉动了相关行业的增长和进步。


                        IP属地:上海12楼2025-02-23 20:00
                        回复
                          台机耳放什么品牌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2-23 21:50
                          收起回复
                            新人大佬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2-23 22:3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写得真好,帮顶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2-24 00: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