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游戏吧 关注:22,644贴子:505,061

ML系贴吧传播学视角下亟待解决的理论议题探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帖仅限于传播学视角下的“亟待解决”的理论议题,仅用于互联网传播学分析研究,不涉及作者个人对ML运动的确切立场,不涉及作者对以前及未来可能的个人矛盾的立场,不涉及各个ML系贴吧之间的矛盾,不涉及本人对具体贴吧的社区运营方式、具体贴吧的实际社区管理组织及组织架构、组织内部成员的观点与立场。
本文将会在手综避难所吧,ML游戏吧,ML玩家吧陆续发出,发出速度取决于作者打字速度,而非作者对某个具体贴吧的立场与观点。对以上贴吧的排列顺序为英文字母排列顺序与实际发帖顺序加权排列组合,不涉及本人对具体贴吧的特定观点与看法。
作者本人仅出于对特定议题下的互联网传播学分析研究的个人兴趣的动机发出本帖,不涉及本人对目前互联网中出现的特定舆论的具体看法,本人坚定爱党爱国,拥护共产主义理想,拥护祖国统一。
本文是针对互联网环境中特定议题下的特定传播学视角分析与评估、展望,分析文本均来源于网络环境,请后来的传播学界同仁注意这一特殊的具体情景。
本文仅仅为学术性质的文章,本人学术水平亦有限,因而此文仅仅旨在抛砖引玉,望各位传播学界有同此志者能热情参与本文讨论,亦恳请斧正
以上文本中涉及到的名词定义:1.ML系贴吧:泛指所有认同ML与“有男不玩”理论的(无论其是具体的游戏贴吧或者综合贴吧)贴吧。
本文仅仅是列出作者认为的目前ML系贴吧传播学视角下理论建设亟待解决的几项理论,与列出这些理论的部分佐证材料,深入分析以下列举的理论的文章将会在日后单独发出,不包含在本帖内。
本文适用范围:2016年以后的二次元手游相关社区及其衍生的相关舆论
本文不适用范围:所有非上文中“本文适用范围”提及到的相关议题
建议您打开“只看楼主”功能,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本文更新速度较慢
最后,请大家吸香香鸡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5-02-24 14:44回复
    2楼自占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5-02-24 14:44
    回复
      前言:
      前NGA手综版在ML有男不玩运动中分析的是危机公关视角下各方在这场舆论中所使用的套数,但对于在传播学视角下的分析甚少,因而也就局限在对“术”的分析。
      本文则试图弥补这一缺憾。
      在本文中,作者将列出ML运动中亟待解决的理论分析,乃至衍生的现象分析。
      而后贴出为何要列举这些理论,乃至将其视为重要地位的部分实证供大家参考。
      发帖顺序:先列理论,后贴证据
      建议在楼中楼回复与讨论
      部分与本贴无关的言论将会被删除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5-02-24 14:44
      回复
        1. ML运动中去“KOL”化尝试与实际KOL化矛盾分析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5-02-24 14:45
        回复
          2. ML运动中频繁出现的违反“沉默螺旋”现象(违反,而非反沉默螺旋),与沉默螺旋现象和反沉默螺旋现象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5-02-24 14:45
          回复
            3. ML运动研究视角从消费者叙事向性别叙事视角演化历程分析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5-02-24 14:45
            回复
              4. 各ML系贴吧受众分析,受众操纵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5-02-24 14:46
              回复
                所需探讨的理论列举完毕,分析部分将于今天晚上与明天更新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5-02-24 14:46
                回复
                  希望你能发出一篇有益的文章,但我的建议是在学术上保持谨慎的态度,我会密切关注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2-24 16:40
                  回复
                    分析背景:
                    1.所有分析的传播学现象均来自于互联网开放式平台,与传统的传播学分析环境不同
                    2.社区内部生产信息,发表观点的用户目的是复杂的,是同时存在有目的的和无目的的,用户的心理年龄分布是分散的,是同时存在心理成熟与心理未成熟的,用户是同时存在社群身份单一和身份复杂的
                    3.用户观点是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的,用户发表的观点与实际自身利益具有关联性与非关联性,换言之,用户发表的观点可能存在不符合自身长远利益诉求,也可能符合这一诉求,因此难以将用户画像设定为“理性人”。
                    4.分析文本可能存在被多方面筛查的现象,包括百度自身舆论审查和特定社区内的实际舆论控制者筛查等。
                    5.分析文本可能存在被刻意设计的现象,用户或者具有利益相关的用户处于某种目的刻意设置议题,生产文本。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5-02-24 20:00
                    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5-02-24 20:09
                      回复
                        拓展1: 社区常用识别方式下“身份政治”和意见领袖实际功能视角下的关键意见领袖形成的路径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5-02-25 18:29
                        回复
                          在二游社区中,一个及其突出的特征便是社区长期的“身份识别”,这种违反大多数开放性社交平台的一般交往行为的行为通常出现在1.社群内部具有极强的共识;2.社群内部“意见氛围”极度高压;3.社群内部具有极强的舆论管制等的传播情景内。在一个无外部组织传播干扰情况下,社群通过不断的“身份识别”,识别舆论观点与社群共识相同或相背的“账号”,进而通过于此减少社群识别用户生成文本的识别成本。但在减少识别成本的同时,这种只经由“社群共识”的标准去识别“账号”与“账号生成内容”的行为一定会造成两种结果:“熟人社会”的形成与非可信信源下的与实际情况不符等类似的“劣质文本”在社群内部的“畅行无阻”乃至泛滥成灾。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5-02-25 18:29
                          回复
                            而在第一个结果:“熟人社会”的形成中,社群内部通过“身份识别”的账号将被评定为“可信的账号”,进而在这一账号下的文本将被“高于正常的”信任,而一旦这种文本又在后来的传播活动中具有高传播价值,那么在其天然的会进入之前所述的“意见领袖”生产流程外,还会造成社群内部对其文本信任程度的进一步提升,该账号下传播的信息,生成的观点将被认为是“安全的”(区别于“可信的”),由此该账号将成为事实上的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在传播活动中的功能有以下几种:1.传播信息;2.提取信息;3.分析信息;4.生成观点等。在通过一定的积累后,这一事实上的意见领袖将会在反复进行“身份识别”、“发挥意见领袖传播功能”的过程中收获相当的社群认同,此时,部分社群内部用户将会对其产生信息依赖,减少乃至放弃对其文本的识别。这进而加强了KOL化。
                            在第二个结果中:“劣质文本在高压的“身份识别”下的泛滥”则全部滥觞于社区“身份政治”。须知社群内部的劣质文本的产生实际是正常的传播现象,即因为用户自身原因,信息在传播中的失真原因等传播情景下劣质文本的产生属于正常传播现象。而在正常的社群中,这种劣质文本会在社群的舆论场中被“代谢”,即被其他用户正常识别,反驳。但在高压的“身份政治”及其所催生的“熟人社会”下,被识别为“安全”的账号所产生的劣质文本在“代谢”中的成本都变得更加高昂,即被识别为“安全”的账号本身是以社群识别系统的信用为担保的,反驳劣质文本成了“可能分裂社区”的危险行为,进而“代谢”成本将会被提升。在“生成多,代谢少”的情况下,劣质文本的数量将会不断增多,由此占据新媒体语境下及其重要的资源—“屏幕”,最终危害社群。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5-02-25 18:29
                            回复
                              上述所有在“身份识别”下产生的后果,均有一个重要前提,即“社区无外部组织传播的介入”这一条件下。
                              而上述所有流程,均可被人为操纵,譬如“身份识别”在社区中是自发的,无组织地进行的,那么当一个组织有目的的进行介入时,其“身份识别”将会完全无法发挥功用,进而可以人为制造符合这一组织利益的意见领袖与关键意见领袖,乃至让劣质文本充斥整个社区都是有可能的。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5-02-25 18: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