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弥新吧 关注:32,700贴子:923,718

山河回望江崖青——三足炉角色考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别问为什么这种阴间时候发,问就是鲨鱼自己也不知道。
本篇是三足炉的考据,不过由于内容较多,我还没有完全敲定稿子,需要等待后续更新,可以等养肥再看。
楼下细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2-26 02:38回复
    大家了解角色一般从立绘开始,我们也就先从立绘来了解三足炉前辈。
    初见三足炉前辈,一身白衣,一袭蓝裙,清爽中不失贵气。就我个人的古装剧品鉴历史,这种穿搭不算多见,但是事实上,这个穿搭真不小众。


    IP属地:广东2楼2025-02-26 02:4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袄裙,是对中国古代女子上身穿袄,下身穿裙的统称。从唐代开始就有相关记录,一直到民国,一般讨论时指的是明代的。
      袄裙的“袄”制式很多,单是领子就有以下这些:直领,圆领,竖领,方领对襟。具体的这里就不细说了,感兴趣的收藏家自己去了解一下。
      《玉篇》里有“交襟,衣领也”的记录,《方言》中也解释过“衿谓之交,衣交领也”,意思是,交襟就是衣服的左右两边交叉重叠出领子。交领大襟,流行于明中期,以及明后期的南方地区,这个制式就是我们三足炉前辈穿的。


      IP属地:广东3楼2025-02-26 02:41
      回复
        至于“裙”,想必大家都熟悉,这里就不介绍了。历代搭配袄子的裙子品种繁多,如唐代采用破裙,宋代采用百褶裙,明清则是马面裙。
        马面裙,被抄袭了不知道多少次的服装界老登,明清时期流行。但是实际上款式在宋代就已经有了,百褶裙也算半个前身,只是名称在清朝才有。
        那么就有人要问了,马面裙不是要有裙门,裙联嘛,三足炉的裙子根本没有啊!是啊,没有,可是我也没有前辈穿的是马面裙吧。(戳手手)


        IP属地:广东4楼2025-02-26 02:42
        回复
          从款式上面,三足炉前辈的蓝色裙子更接近现代的休闲款式,也算是古今结合了。如果要叫的话,那么就叫“襕裙”。
          至于为什么前面要讲马面裙呢:从名称出现时间可以得知,在明代,马面裙实际上并不叫马面裙。更准确的来说,明代就没有按款式给名字,明代仅将同类型的裙子以“裙”称呼,有襕纹的称呼“襕裙”,有竖襕的称呼“缘襈裙”,没有专门定义不同形制裙子种类的名称。顺带一提,马面裙对应的“马面褶”此时已经存在了。
          襕裙因为襕纹而得名,襕纹是明代的装饰手法之一,指代衣物上横向发展的纹饰,有双襕纹,单襕纹,竖襕纹。
          双襕纹,一条在膝盖处,称呼膝襕,一条在裙底,称呼底襕。明前中期流行短袄短衫,因此搭配的裙襕采用膝襕宽,而底襕窄的分布。到后期长袄长衫开始流行起来,裙襕便变为膝襕窄而底襕宽,甚至只有底襕的裙襕分布。
          在百度词条上面,“襕裙,有裙襕纹样的马面裙的别称,是明清女性的主要裳服,属汉服“。但是,我也看见了类似三足炉前辈穿的款式。由于查资料没有查到,个人也不是这个专业的,就交给各位大佬也补充了。


          IP属地:广东5楼2025-02-26 02:42
          回复
            盖头,幅巾,披纱,帷帽,古人头上的花样其实不少。而最知名的,可能就是因为“红盖头“而妇孺皆知的盖头。盖头,是婚礼上,新娘蒙在头上遮住脸的红绸布;是古代妇女戴孝时,用以蒙头的白布;也是古代妇女外出时,用以蔽尘的面巾披肩。它不只是喜庆的附属品,也是女士们装点自己的手段。当你在路上看见一个身披白纱的背影,会不会觉得那就是一个下落凡间的天仙呢。青春猪头收藏家不会梦见天仙三足炉,大雾。
            至于盖头上面的破布,大概是基于三足炉本身有裂痕,这个大家想必都看过,这里就不再多说。不过,三足炉本体上面是裂痕,和立绘中被灼烧出的洞改不一样。可能是考虑了裂痕不好做,做的修改,至于火是从烧制来的,还是三足炉承载的香火来的,那可能就要问设计师了。


            IP属地:广东6楼2025-02-26 02:42
            回复
              下一次更新是立绘的背景,关于衣服上面的纹样,上衣是从本体上面截下来做了处理的,襕纹则是海水江崖纹的二次元美化版本,具体在海水江崖纹部分讲解。


              IP属地:广东7楼2025-02-26 02:44
              回复
                在三足炉的肖形立绘中,背景里面有两个非常惹眼的“盘子”,一方一圆。


                IP属地:广东8楼2025-03-10 21:1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方形:卍字纹


                  IP属地:广东9楼2025-03-10 21:11
                  回复
                    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在《长阿含经》,是第十六种大人相,位在佛的胸前;在《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六,是释迦世尊的第八十种好相,位于胸前;在《十地经论》第十二卷,释迦菩萨在未成佛时,胸臆间即有功德庄严金刚卍字相。
                    那么,‘卍’是什么呢?对于绝大部分人,‘卍’是符号,一个被佛教徒视为吉祥和功德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在印度,这个符号叫swastika(梵文),由Su(吉祥)和Asati(有)两字合成。它表示吉祥,称为吉祥海云,又称吉祥喜旋。
                    《大般若经》第三百八十一卷: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


                    IP属地:广东10楼2025-03-10 21:11
                    回复
                      然而,事实可能和大家所知道的并不一样——
                      这个符号在佛教之前的印度早已存在,印度教的主神毗湿奴和克里希纳,胸前就有‘卍’字相,据说是胸毛。在古印度的传说,凡能统治世界的转轮圣王,皆具有三十二种大人相。这个符号在公元前三世纪始被用于佛典,因此,佛教和‘卍’是因为后世传播才有了强联系。


                      IP属地:广东11楼2025-03-10 21:12
                      回复
                        在包括中国、俄罗斯、日本、埃及、克里特岛、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苏格兰、爱尔兰、美洲、两河流域等地,‘卍’字纹并不少见(一大堆变体)。在各地的发现中,左旋的卍和右旋的卐皆有。在佛教传入以前的甘肃、青海、广东、内蒙古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卍’字纹。由于‘卍’的发现相当普遍,而且不太可能是从某一地方传开的,于是学者猜测它一定与人类的一样重要而又普遍的事物有关。
                        可以查到的论文中,中国最早的卍字纹饰见于东北辽河流域的小河沿文化中,距今约4000—4500年。在属于该文化的翁牛特旗石棚山墓地中,出土有圈件刻绘有原始文字符号的辫器,共十二个,刻于器物的肩部和腹部,其中有七个属于卍字纹饰,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标准的塥形,四臂作直角左折或直角右折;第二种为直角左折,但出现多次直角弯折;第三种亦为直角左折,但弯折之劈分叉。比小河沿文化略晚的卍字纹饰,见于黄河上游地区蛉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中。


                        IP属地:广东12楼2025-03-10 21:12
                        回复
                          到了唐代,由于皇权的威慑,佛教思想甚为深入,“周(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上权制此文,音之为蓠,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作为佛教在我国的黄金发展期,武则天也引入了‘卍’字纹。在明清时期,‘卍’字纹广泛地被运用于装饰织物、瓷器、建筑部件或生活杂器,在青花瓷中也有不少应用(三足炉上面没有喔)。


                          IP属地:广东13楼2025-03-10 21:12
                          回复
                            圆形:香篆(“寿”字篆)


                            IP属地:广东14楼2025-03-10 21:1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三足炉本体是香炉,既然是香炉,便会有香。在古代,不同形状的香炉,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烧不同的香。然而,能查找到的只有,明代《弘艺录》:“皇帝在奉天门御朝时,有内侍捧着山河形状香炉安放在御榻前,还要奏报说“安定(鼎)”了。至于其他的,实在收集不到资料,能查找的,也只有一篇断代争议的论文。所以,就让我们跳过这个话题吧。
                              我们来说一下她身下那个圆盘:香篆“寿“字篆的模具。
                              香篆,又称为香范、香模,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香文化形式。不仅用于宗教祭祀,还广泛应用于文人雅集、茶道、禅修等场合,以增添环境氛围,表达高雅的情趣。


                              IP属地:广东15楼2025-03-10 21: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