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音降噪吧 关注:104贴子:887
  • 0回复贴,共1

换流站噪音来源及综合治理方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换流站是高压直流输电(HVDC)系统的核心设施,主要承担交流电与直流电的相互转换功能。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可能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以下从噪音来源、治理方法及实际应用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一、换流站的主要噪音来源
换流变压器噪音
来源:铁芯磁致伸缩、绕组振动、冷却风扇运转。
特点:低频噪音(100-500 Hz)为主,传播距离远,穿透性强。
换流阀组噪音
来源:阀塔内晶闸管或IGBT的开关动作、冷却系统运行。
特点:高频电流噪声(1-5 kHz)叠加机械振动噪音。
滤波装置噪音
来源:电容器、电抗器运行时的电磁振动。
特点:特定频率谐波噪音(如50 Hz基频及其倍数)。
冷却系统噪音
来源:风机、水泵及管道水流声。
特点:中高频噪音(500-2000 Hz),强度随负荷变化。
辅助设备噪音
来源:断路器、隔离开关操作时的电弧声;空调系统运行声。
特点:间歇性脉冲噪音或持续背景噪音。
二、换流站噪音治理技术1. 源头控制
低噪音设备选型
采用低磁密设计的换流变压器(如磁密≤1.7 T),减少铁芯振动。
选用水冷式换流阀替代传统风冷阀组,降低风机噪音。
配置全封闭式滤波电抗器,抑制电磁振动。
设备优化与维护
定期检查紧固螺栓,避免设备因松动产生共振噪音。
在变压器油箱内加装减振胶垫,降低绕组振动传递。
2. 传播路径阻断
隔音屏障与隔声罩
在换流变压器四周建设 双层复合隔音墙(外层为彩钢板,内层填充吸音棉),高度需超过设备顶部2米以上。
为换流阀厅安装 隔声门窗(隔音量≥35 dB),墙体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吸音结构。
减振基座与弹性连接
变压器底座采用 弹簧减振器+橡胶垫 组合,减少振动传递效率(振动衰减≥80%)。
管道系统使用 波纹管软连接,避免刚性接触引发结构传声。
3. 吸声降噪
吸声结构设计
阀厅天花板安装 微穿孔铝板吸声体(厚度1.5 mm,孔径0.8 mm),针对高频噪音吸收率可达90%。
在站区围墙内侧设置 吸声尖劈(玻璃棉+穿孔护面),降低噪音外溢。
4. 冷却系统降噪
低转速轴流风机
将传统风机替换为 变频调速风机,夜间自动降速至额定转速的70%,噪音降低6-8 dB(A)。
消声百叶窗
在散热器进出风口安装 阻抗复合消声器(长度≥1.5 m),插入损失达15 dB以上。
5. 空间布局优化
噪声敏感方向避让
将换流变压器布置在远离居民区一侧,利用阀厅建筑作为天然隔声屏障。
绿化降噪带
在站界外围种植 30米宽乔木-灌木混合林带(如雪松+冬青),可额外降噪5-8 dB(A)。
三、典型案例与治理效果
±800 kV 某特高压换流站
问题:夜间厂界噪音超标(实测63 dB(A),标准50 dB(A))。
措施:
变压器加装可拆卸隔声罩(降噪12 dB);
阀厅通风系统改造为低噪声风机+消声器(降噪8 dB);
围墙内侧增设吸声屏障(降噪6 dB)。
效果:厂界噪音降至47 dB(A),通过环保验收。
城市边缘轻型直流换流站
问题:高频电流噪音引发居民投诉。
措施:
换流阀组整体采用双层隔振平台;
滤波电抗器改为干式全封闭结构;
站区周边建设5米高声屏障。
效果:敏感点噪音由58 dB(A)降至42 dB(A)。
四、国家规范与标准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
工业区昼间限值65 dB(A),夜间55 dB(A);居民区昼间55 dB(A),夜间45 dB(A)。
《换流站噪声控制设计技术导则》(DL/T 5041-2012)
明确要求换流站厂界噪声应符合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重点设备需采取源头降噪措施。
五、综合治理的经济性分析
初始投资:隔声屏障(200-500元/㎡)、变压器隔声罩(50-80万元/台)、减振系统(10-30万元/套)。
长期收益:避免环保罚款(单次最高100万元)、减少居民补偿费用、提升电网企业社会责任形象。
总结
换流站噪音治理需遵循 “源头控制优先、传播阻断为辅” 的原则,通过设备选型优化、隔声屏障建设、减振系统升级等多维度措施,实现厂界噪声达标排放。随着电力行业环保要求趋严,集成 智能降噪系统(如噪声实时监测与设备联动调控)将成为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IP属地:四川1楼2025-02-28 11:2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