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煤渣 白色的雾
阿爸在坑里不断的挖
养活我们这一家
骄纵的老么 倔强的我
命运是什么我不懂
都市才有我的梦
纠缠的房屋
单纯的心
坑里的宝藏不再有
为何我们不搬走
沉淀的悸动 醉人的酒
阿爸的嘴角喃喃地说
这里才有老朋友”——《老幺的故事》郑智化
社会学家、作家等形形色色的人文工作者总是喜欢就某一地方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或抒发哀叹,关心同情某个地区的人民,呼吁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关注。他们有的只是在报纸或者手机新闻上看到了这个地区的只言片语,为了流量或者一时间的“冲动”(或者说情怀吧),写文章叙述;有的只是去那里旅游了一圈,住上个十天八天,算是“切实感受了”,长一点的半年一年,也自诩真的了解这个地方了。
但其实可能在这个地方的人看来,人文工作者撰写的很多关于自己和自己家园的文章,所描述的事物和感情是很陌生的。他们生在这个地方,长在这个地方,死在这个地方,他们的感受是仅仅与这个地方擦肩而过的人文工作者们难以捕捉的。
刚刚读郑智化的自传,他说他曾经想就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生在台湾九份的矿山坍塌事故写一篇文章,表达对矿工群体社会地位的哀叹和对这种社会现象的职责,但当他和九份的朋友小程真的来到那里时,看到了口吃却精通木偶剧的阿竹叔和大儿子死在矿难中的阿婆时,看到了九份旁边的基隆山和壮观的送殡队伍时,他才恍然理解自己是没有资格对这里进行评价,更是没有资格呼吁的。阿婆对于儿子的死只是哀叹,人的一生要不死在床铺,要不死在矿坑,这是他们的宿命。他们经历了财富,也经历了财富失去后的贫穷。
“淹没的矿坑淹没了我的梦,淹没的矿坑淹没了多少笑容。”这是悲哀的社会现象和灾难,但却是当地人的命中注定,是他们的宿命。当他询问阿婆“为什么不搬走”时,阿婆迟疑了——她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她永远属于九份。
我曾在卢克索的夜里漫步过,当时回到船上后感觉心里很失落,写了一篇“卢克索感想”,大概就是说我与这里的人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我警惕着他们,因为他们大多数对于外国人来说都是骗子,而你永远不知道他们的搭讪是出于什么目的。特别是看到当地的一些女大学生(也许是)向我们这样来自东亚的游客时,他们好奇的眼光,和我们紧张的眼眸。
我们永远难以理解一个地方,因为我们不属于那里。人文工作者喜欢刻意在某个地方呆上一段时间,以便深入了解他们以为的“民生”,但他们永远是陌生人。尽管他们习惯了这个地方。
恬静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尔虞我诈,我们看不到;骗子的背后,可能养活着一个家,我们看不到;因矿而兴、因矿而衰、落寞的九份的背后,人们的释然和对这里的眷恋,我们更看不到。我们只看到了最表层的事物,只看到了一张图片,但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仅仅是一张图片可以囊括的。
我们可以寻觅整个世界,却始终无法融入一个地方。我们有自己的归属,他们也有他们的归属。
当看到一些我们看来很可怜的人时,与其站在上帝视角和强者视角对他们予以怜悯或者想办法进行所谓的“改变”,更重要的其实是尊重,这或许是他们的宿命,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以一个外人的身份去对他们进行指摘呢?

阿爸在坑里不断的挖
养活我们这一家
骄纵的老么 倔强的我
命运是什么我不懂
都市才有我的梦
纠缠的房屋
单纯的心
坑里的宝藏不再有
为何我们不搬走
沉淀的悸动 醉人的酒
阿爸的嘴角喃喃地说
这里才有老朋友”——《老幺的故事》郑智化
社会学家、作家等形形色色的人文工作者总是喜欢就某一地方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或抒发哀叹,关心同情某个地区的人民,呼吁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关注。他们有的只是在报纸或者手机新闻上看到了这个地区的只言片语,为了流量或者一时间的“冲动”(或者说情怀吧),写文章叙述;有的只是去那里旅游了一圈,住上个十天八天,算是“切实感受了”,长一点的半年一年,也自诩真的了解这个地方了。
但其实可能在这个地方的人看来,人文工作者撰写的很多关于自己和自己家园的文章,所描述的事物和感情是很陌生的。他们生在这个地方,长在这个地方,死在这个地方,他们的感受是仅仅与这个地方擦肩而过的人文工作者们难以捕捉的。
刚刚读郑智化的自传,他说他曾经想就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生在台湾九份的矿山坍塌事故写一篇文章,表达对矿工群体社会地位的哀叹和对这种社会现象的职责,但当他和九份的朋友小程真的来到那里时,看到了口吃却精通木偶剧的阿竹叔和大儿子死在矿难中的阿婆时,看到了九份旁边的基隆山和壮观的送殡队伍时,他才恍然理解自己是没有资格对这里进行评价,更是没有资格呼吁的。阿婆对于儿子的死只是哀叹,人的一生要不死在床铺,要不死在矿坑,这是他们的宿命。他们经历了财富,也经历了财富失去后的贫穷。
“淹没的矿坑淹没了我的梦,淹没的矿坑淹没了多少笑容。”这是悲哀的社会现象和灾难,但却是当地人的命中注定,是他们的宿命。当他询问阿婆“为什么不搬走”时,阿婆迟疑了——她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她永远属于九份。
我曾在卢克索的夜里漫步过,当时回到船上后感觉心里很失落,写了一篇“卢克索感想”,大概就是说我与这里的人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我警惕着他们,因为他们大多数对于外国人来说都是骗子,而你永远不知道他们的搭讪是出于什么目的。特别是看到当地的一些女大学生(也许是)向我们这样来自东亚的游客时,他们好奇的眼光,和我们紧张的眼眸。
我们永远难以理解一个地方,因为我们不属于那里。人文工作者喜欢刻意在某个地方呆上一段时间,以便深入了解他们以为的“民生”,但他们永远是陌生人。尽管他们习惯了这个地方。
恬静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尔虞我诈,我们看不到;骗子的背后,可能养活着一个家,我们看不到;因矿而兴、因矿而衰、落寞的九份的背后,人们的释然和对这里的眷恋,我们更看不到。我们只看到了最表层的事物,只看到了一张图片,但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仅仅是一张图片可以囊括的。
我们可以寻觅整个世界,却始终无法融入一个地方。我们有自己的归属,他们也有他们的归属。
当看到一些我们看来很可怜的人时,与其站在上帝视角和强者视角对他们予以怜悯或者想办法进行所谓的“改变”,更重要的其实是尊重,这或许是他们的宿命,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以一个外人的身份去对他们进行指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