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8,644贴子:73,907,063
  • 15回复贴,共1

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宽松会否孕育出古希腊的民主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夏商时就出现了类似于专业舆论者的官职,即遒人。据《尚书·胤征》记载:“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可见,遒人的职责是采风,收集民间百姓的意见。他采集当时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及议论提供给朝廷,以此来观察民情、考察政治的得失。从商周时期起,传播舆论作为一种职业,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专门的精神生产者,出现了职业的舆论人。除了职业舆论人之外,平民百姓的议论仍然是社会舆论的基础,是构筑舆论大厦的基石。从春秋时期起,某些帝王的思想由“敬天”向“重民”转化,更加重视臣民的建议,征询臣民的意见成为管理国家的一种风气,这就是所谓的“庶人之谤”、“庶人之议”、“舆人之谤”、“舆人之谋”。国人指城里人,庶人指乡下人,舆人则指包括国人和庶人在内的中下层平民百姓。
古代舆论都是鼓励君广开思路,多听社会舆论,古典《邵公谏弭谤》就以周厉王和齐威王作为正反两个例子说明兼听则明,三思而行的重要性。
这样的政治宽松度印象中古代只有古希腊有类似的,比如思想家去街头演讲辩论,那么如果没有秦制,这种宽松的政治社会形态会否孕育出古典民主制度?比如多级议会之类。


IP属地:上海1楼2025-03-03 00:14回复
    周朝有统一的天子,统一的领土主权,不可能变成希腊城邦。至于你说的广开言路,周朝确实更加善于纳言。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3-03 01:3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春秋战国所谓的宽松就是个后世吹出来的神话
      那叫宽松么?那叫没有压迫的能力
      诸子百家最后都把心思放在帮助君主集权上去了


      IP属地:吉林3楼2025-03-03 02:05
      收起回复
        难说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3-03 07:33
        回复
          哪来的错觉先秦时代宽松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3-03 11:11
          回复
            不会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3-03 12:48
            回复
              古希腊是奴隶社会,什么时候有过民主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3-05 05:41
              回复
                春秋战国没有所谓的政治宽松,看看孔子的下场,自然知道一些思想在各国会受到上层们的厌恶(会危及他们的利益),也不允许在国家内流传那些思想。
                春秋战国是思想飞跃的时代,同时是政治最严格的时代,各国会镇压一切不安因素,包括一些思想和过于危险的流派,不像秦朝数次变法强国给底层提供上升通道(底层那些人不看流派思想如何,只看重能不能翻身的机会),才能获得秦灭六国的机会,秦灭六国后以法家为主的时代,政治程度比春秋战国更加严格,诸子百家还是没有消失的,却不敢违反秦律,老老实实研究擅长的领域,一直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止,过了漫长岁月才能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IP属地:湖南10楼2025-03-05 06:31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古希腊民主是不包括奴隶的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3-05 06:43
                  收起回复
                    这个帖子里个别人对政治宽松这句话有歧义,说宽松不宽松是和后世做的对比,首贴里提到的古典《邵公谏弭谤》就是拿齐厉王和周威王做正反对比,显然那个时候当然既有允许民众公开发表意见,指定专门的人去听,也有黑暗和压制,并没有否认不存在后者,只是后世几乎再没有出现前者这种情况。准确说个别诸侯国比后世宽松,可能整体依然达不到这些人心目中的“政治宽松”的绝对标准,就没必要杠下去歪楼了。
                    我认为春秋战国属于华夏民族的造山运动,在西周初期,各个诸侯王王管理的范围并不大,其管理的族群(平民阶层)与君主关系类似大族长,大家长,帮会领袖,君主愿意倾听各阶层平民的想法以修正自己观点,宕实政策推行的效率是很正常的,那时候没有出现“君命神授”这种思想上位,当然也无法指定哪种思想正确,哪种思想不正确,民间歌谣流传,君主指定某个地方允许平民发表意见(意见箱?),指定专人倾听。到了几百年后,君主管理越来越熟练,民间那些意见其实反映的层次也不高,需要某个阶层专门提炼,思考,提供君主更高效的管理思想,这就是诸子百家的由来,也很自然地出现了《商君书》这类狠活。虽然也有思想流派劝导君主要善待民意,但没有一家肯定平民阶层公开参政议政的权利,为了劝导君主从善,自身也要追求上位(积极入世,辅佐君主),到了秦制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君命神授”思想的建立,就在中央集权上策马狂奔,一去不返了。


                    IP属地:上海12楼2025-03-06 17:27
                    回复
                      战国之后的诸子百家里部分是规劝君主“仁慈爱民”,部分是怂恿君主“治民御民”,所有措施都要通过上位官员实现,做个类比,原来是大学里的经济学家,现在全成了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为股东(君主)卖命,不同流派之间还争吵不断,没有一个坚持允许平民议政,权利不断往顶层积累,围绕着皇权在顶层不同团体如皇族,外戚,功臣,士大夫之间争夺,平民的呼声被削弱,这也导致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缺乏及时纠错机制。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3-07 16: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