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商时就出现了类似于专业舆论者的官职,即遒人。据《尚书·胤征》记载:“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可见,遒人的职责是采风,收集民间百姓的意见。他采集当时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及议论提供给朝廷,以此来观察民情、考察政治的得失。从商周时期起,传播舆论作为一种职业,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专门的精神生产者,出现了职业的舆论人。除了职业舆论人之外,平民百姓的议论仍然是社会舆论的基础,是构筑舆论大厦的基石。从春秋时期起,某些帝王的思想由“敬天”向“重民”转化,更加重视臣民的建议,征询臣民的意见成为管理国家的一种风气,这就是所谓的“庶人之谤”、“庶人之议”、“舆人之谤”、“舆人之谋”。国人指城里人,庶人指乡下人,舆人则指包括国人和庶人在内的中下层平民百姓。
古代舆论都是鼓励君广开思路,多听社会舆论,古典《邵公谏弭谤》就以周厉王和齐威王作为正反两个例子说明兼听则明,三思而行的重要性。
这样的政治宽松度印象中古代只有古希腊有类似的,比如思想家去街头演讲辩论,那么如果没有秦制,这种宽松的政治社会形态会否孕育出古典民主制度?比如多级议会之类。
古代舆论都是鼓励君广开思路,多听社会舆论,古典《邵公谏弭谤》就以周厉王和齐威王作为正反两个例子说明兼听则明,三思而行的重要性。
这样的政治宽松度印象中古代只有古希腊有类似的,比如思想家去街头演讲辩论,那么如果没有秦制,这种宽松的政治社会形态会否孕育出古典民主制度?比如多级议会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