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chr吧 关注:8,655贴子:111,811
  • 5回复贴,共1

今日,惊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3月5日16时7分,迎来惊蛰节气。
用“春雷始鸣”宣告“寒冬已去”;用“蛰虫初醒”唤起“万物生灵”;用“天气回暖”孕育“春色喷薄”;用“桃花初绽”预告“十里芳菲”。
这就是——惊蛰。自带轰轰隆隆的出场音乐,颇有点“声不惊人便不休”的气势,为的就是吸引你的注意力,提醒你大地醒了,春天来了。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3-05 18:26回复
    惊蛰·美文
    作者/宋英杰
    惊蛰节气, 万物以荣,到了“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时节,越来越多的地方迎来“可耕之候”。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
    古人笔下的月令物候,以冬眠动物的动与静来描述时节的转变:
    立春时,蛰虫始振。苏醒了,伸懒腰,但是不起床。
    春分时,蛰虫咸动,启户始出。起床了,洗漱完毕,出门游玩。
    秋分时,蛰虫坯户。天凉了,犯困了,关好门窗。
    霜降时,蛰虫咸俯。天冷了,吃饱喝足了,进入梦乡。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3-05 18:27
    回复
      对于惊蛰的解读,往往是说:隆隆雷声,惊醒了蛰伏冬眠的动物。谚语说:“春雷惊百虫。”感觉春雷就像闹钟一样。轰隆隆的雷声响起,于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是这样吗?
      “惊蛰始雷”,只与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气候比较吻合。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大多是在姹紫嫣红的谷雨时节迎来初雷。如果4月底才被春雷叫醒,那该是多嗜睡的动物啊!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3-05 18:27
      回复
        “惊”,体现的是瞬间的突变。也许正是这个“惊”字,启发了关于雷声终结蛰伏的演绎和解读。实际上,雷的“闹钟”功能,与布谷鸟的“催耕”功能一样,都是人们丰富的联想吧。真正唤醒冬眠动物的,不是有声的惊雷,而是无声的温度。温暖比雷霆更有力量。
        如今我们衡量是否入春,是依照气温滑动的平均序列。尽管科学的、数据化的气候要素更为精准,但似乎欠缺了那么一点点亲切。
        古人没有这般烦琐的计算方式,春天是否来临,无须数字的量化方式,而是以鸟语花香这种物化的方式进行判断,或许这是更生动、更鲜活的“气候标准”吧。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3-05 18:28
        回复
          惊蛰时,已是九九,“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春畴渐暖年华”。数九将尽,好日子,就是不用再一天一天数日子了。
          当然,由于快节奏的回暖,昼夜温差拉大,仿佛一天之中包含了两个季节,并且由于阳光先行,雨露滞后,在很多地方人们倍感天干物燥。
          这时节,暖日融天,和风扇物。杏压园林之香气,柳笼门巷之晴烟。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3-05 18:29
          回复
            惊蛰,一个有声量、有个性的节气,昭示的是生命力的勃发。
            天地如此,人亦然。
            作家说,“春天有一种魔力。一种让人想‘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魔力。”可怎样才算更好呢?我们对这种“更好”有千丝万缕的解读,赢得外部认可的、实现既定目标的、与烦恼痛苦和解的……在无数对“更好”的阐释里,都指向一个基本的内核:打破旧我的条框,寻找新我的萌芽。
            你要和过去的自己有点不一样,没有大的跃升,小的改变也是焕新。草木已动蛰虫已醒,农人亦已开耕,懒散已久的“你”也该从冬天的长梦里跳脱,调整心态和心情,去迎接鲜活明媚的春光,去珍惜不忍辜负的春日。
            这个春天,我们都要更加浓郁、纯粹、热烈!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3-05 18: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