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4日,随着最后一处晋绥军抵抗点的被摧毁,持续半个月的太原战役宣告结束。解放军立即组织专门工作组,对太原城内外的炮兵装备进行全面清点。这次清点工作持续了整整一周,记录下了大量珍贵的军事史料。
首先在太原兵工厂,工作组发现了大量未完工的火炮。工厂的主车间内有31门正在组装的75毫米野战炮,另有12门105毫米榴弹炮的炮管已经完成膛线加工。在附近的仓库中,堆放着数以千计的零部件,足以组装近百门各型火炮。
兵工厂东区的弹药车间同样收获丰富。工作组统计出未装配完成的炮弹19.8万发,其中包括75毫米炮弹11.2万发、105毫米榴弹5.6万发,以及各类训练用空包弹3万发。此外还发现了大量制造炮弹的原材料,包括铜壳1.2万个、发射药2.1万公斤。
在太原城南的军械所,清点人员发现了一批极为罕见的测试设备。这些设备大多是从德国进口,包括炮管测试仪、膛压测量仪等精密仪器。这些设备的存在,证实了晋绥军在火炮研发方面的投入。城北的炮兵训练基地保存完好,这里有专门的射击训练场和技术培训中心。训练场上留有各类靶标和观测设备,技术培训中心还保存着大量教材和技术档案。这些资料详细记录了晋绥军炮兵的训练方法和技术标准。
在太原城东的一处地下仓库中,工作组有了意外发现。这里储存着一批由日本技术人员设计的试验性火炮,包括3门自行火炮底盘和一门半自动装填机构的试验品。这表明晋绥军一直在尝试开发新型火炮。
最令人瞩目的是在城西发现的一个秘密文件库。这里保存着大量晋绥军炮兵的作战报告和技术档案。通过这些文件,可以清晰地看到晋绥军炮兵三十年来的发展轨迹。其中不乏珍贵的技术图纸和实验数据。对缴获火炮的统计结果令人惊讶。完好的野战炮216门,其中75毫米野战炮168门,105毫米榴弹炮42门,以及6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这些火炮大多保养良好,可以立即投入使用。受损火炮89门,其中大部分经过修理后仍可使用。
清点工作还包括对技术人员的摸底统计。在太原城内找到了237名炮兵技师和工程师,其中包括8名曾在德国留学的专家。这些技术人员掌握着大量宝贵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太原城区的多个弹药库中,清点出各类炮弹32.7万发。这些弹药按口径分类存放,保管条件良好。特别是在城南的一个地下弹药库中,发现了5000发珍贵的德制高爆榴弹,这种弹药在当时的中国极为罕见。
太原战役结束后的装备清点,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战利品统计,更是一份完整的晋绥军炮兵实力档案。这些装备和技术资料,见证了一支地方军事力量在炮兵建设方面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