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玄雅集吧 关注:5,681贴子:437,128
  • 9回复贴,共1

屯胡松烟顶烟墨为什么是暖色调,而歙胡松烟顶烟是冷色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屯胡的松烟墨中顶烟(80米顶烟紫云松烟、130米窑道顶烟紫玉珍)墨色偏暖,歙胡松烟墨中的八十米窑道顶烟墨(如一品玄霜、天然如意、万杵元霜等)墨色偏青黛色。为什么同样是胡开文一系的墨厂,松烟顶烟墨色不同,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问原厂也无非是胶法不同、工艺不同这样笼统的原因。至于胶法如何不同、不同的胶法和工艺如何导致墨色不同,不得而知。直到 deepseek出来!!!不同角度追问后,整理如下,也请吧友讨论指正。
~~~~~~~~~~~~~~~~~~~~~~~~~~~~~~~~~~~~~~~~昏割线~~~~~~~~~~~~~~~~~~~~~~~~~~~~~~~~~~~~~
~~~~~~~~~~~~~~~~~~~~~~~~~~~~~~~~~~~~~~~以下正文~~~~~~~~~~~~~~~~~~~~~~~~~~~~~~~~~~~~~
1. 烧烟工艺
~~~~~~~~~~~~~~
屯溪胡开文制烟可能采用“低温闷烧法”,燃烧松脂时温度相对较低(约300-400℃),窑顶烟炱收集区域温度更稳定。低温慢烧导致烟炱颗粒较粗(粒径约0.3-0.5微米),含少量未完全燃烧的松脂残留物,碳颗粒表面吸附有机分子(如多环芳烃),形成棕褐色调基底,叠加胶料后呈现暖黑。另外,屯溪附近的黄山松,树脂含硫化物和铁元素较高,低温燃烧后残留微量矿物氧化铁(Fe₂O₃)与残留树脂结合,进一步强化暖色。制成墨锭后书写时易呈现深黑偏棕的暖调。
~~~~~~~~~~~~~~
歙胡80米窑道烧烟时或采用“高温速燃法”,烟炱氧化充分。其中高温段(600-800℃)碳颗粒充分燃烧,烟炱粒径极小(约0.1-0.2微米);末端冷却区温度骤降,烟炱形成致密晶体结构,使得碳颗粒纯净,烟炱颗粒更细腻,碳结构致密、杂质少,反射光波长偏向蓝紫波段(冷黛色),冷感更强,色调偏向冷灰。新安江流域湿地松的树脂高温燃烧杂质几乎被完全氧化,主要保留了含钾、钠离子较多的碳酸盐微粒,与碳颗粒混合后有助于形成青灰色调。
****************
****************
2. 松烟漂洗工艺
~~~~~~~~~~
屯胡烟炱收集后需经「水漂法」去除杂质,但保留部分树脂氧化物。漂洗时使用微酸性(pH≈5)的黄山区域泉水,铁离子与有机酸结合生成络合物,加深暖调。补充查证资料屯溪自来水ph值长期在6.8~7.2之间。
~~~~~~~~~~
歙胡烟炱经80目细筛筛选后,再用丝绸袋反复震荡,剔除所有大于0.2微米的颗粒。漂洗时歙县区域自然水pH≈7~7.5,歙县自来水pH≈7.5~8,总体偏碱性,更有利于去除部分树脂等有机物残留。极致的纯度使碳颗粒排列紧密,散射光偏向短波长(冷色)。
****************
****************
3. 胶料配比与处理
~~~~~~~~~~~~~
屯胡墨多用自制牛皮胶,胶液熬制时加入少量蜂蜜与朱草汁(天然染色剂),胶体本身呈淡琥珀色,与烟炱混合后易中和出暖调。胶与烟炱混合后,胶液渗入碳颗粒间隙,形成「胶包碳」结构,光线折射时呈现暖棕反光。部分配方还会添加少量朱砂或赭石等天然矿物,强化暖色倾向。
~~~~~~~~~~~~
歙胡松烟墨轻胶工艺,采用高级牛皮胶或明胶,甚至可能加入更清透的鱼胶,胶体透明性更高,烟炱本色更纯粹。制胶熬胶时更注重去除杂质,使冷灰色得以保留。
****************
****************
4. 地域文化影响
屯溪墨受徽州文化中“厚重典雅”审美影响,暖调墨色更适配书法行笔的层次表现;
歙县因邻近新安画派发源地,冷灰墨色契合水墨画的清逸意境,这种需求反向推动了工艺调整。
****************
****************
5. 科学视角补充
~~~~~~~~~~~
碳颗粒的**粒径与光反射**:暖调墨中较大颗粒对长波光线(红、黄)散射更强,冷调墨的细小颗粒更均匀反射短波光线(蓝、灰)。
~~~~~~~~~~~
“胶-碳结合状态”:胶体若与碳颗粒形成包裹结构(屯胡),会降低表面反光率,视觉上更温润;若胶碳分散均匀(歙胡),则显冷冽。这也和同样是顶烟新墨,屯胡胶重、歙胡胶轻的使用体验一致。
****************
****************
最后: 实际应用建议(建议来自deepseek,非本人)
同一胡开文体系下的色调差异,本质是工艺细节的极致分化:
A: 屯胡通过“低温慢烧+胶色干预”,保留松烟的自然暖意;适合楷书、行书,墨色饱满且干湿变化柔和。
B: 歙胡凭借“超长窑道+极致提纯”,追求碳晶的冷冽本色;宜用于山水画渲染,尤其是雪景、雾霭等清冷题材。
~~~~~~~~
这种分化既是技术竞争的产物,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制墨「同源而异流」的发展脉络——在统一体系中,通过微调工艺参数,满足不同艺术场景的需求。这种差异本质上是工匠根据地域资源与艺术需求,通过经验积累形成的工艺分化,体现了中国传统制墨“因地制宜”的智慧。


IP属地:江苏1楼2025-03-07 00:32回复
    结合以上分析与自己使用体验,有两个感觉:
    1、 屯胡要在维持紫云松烟的暖色调基础上做轻胶松烟墨是非常难的,这种难来自松烟原料、胶方胶法、墨药、水等方方面面的限制,也由此可以看出“惜墨如金-紫玉珍”的可贵。
    2、 歙胡通过轻胶工艺做新松烟、新油烟,确实磨感、墨色各方面都体验不错。当然缺点是墨还太新、年份少了些,稍微再放个三五年会更好。歙胡也大概率能够据此摆脱八九十年代及两千年初期给市场形成的旅游墨、低端墨的刻板印象,打一个翻身仗。


    IP属地:江苏2楼2025-03-07 00:55
    回复
      屯胡和歙胡厂长看到这个帖子都得若有所思:原来我们厂是这么生产的啊!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5-03-07 10:46
      收起回复
        屯胡的蓝字纯松烟淡墨相当蓝,甚至超过艺粟斋(蓝字纯松烟、八十年代存松烟)。歙胡的松烟(双龙黄山松烟、蓝字纯松烟、天府御香)感觉蓝调不明显,比较中性。可能还是和烟料颗粒大小有关系,物理特性使然。


        IP属地:北京4楼2025-03-07 10:54
        收起回复
          不蓝就是加了炭黑或者油烟 屯胡松烟一直有加炭黑的传统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3-07 11:34
          收起回复
            还真没注意哈,手里的国松不多,也就又玄松脂和上墨守如藏烟还有遗风的松。鬼子的松也有一些。以后洗笔砚的时候留意一下(那智黑应该是暖色的,虽然标着纪州松烟墨)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3-07 15:23
            回复